#類風濕關節炎

莫名暴瘦10公斤 類風濕關節炎惹禍

莫名暴瘦10公斤 類風濕關節炎惹禍#類風濕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住三峽山區的王奶奶最近常常容易感到疲倦、胃口不好,手指關節處出現輕微疼痛,連騎機車催油門都有困難。到國術館推拿無效,後來到醫院檢查是退化性關節炎造成,但吃藥治療病情都沒有改善。之後手部關節腫脹疼痛更加惡化,不但刷牙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穿衣服、拿零錢買菜,而且容易跌倒,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兩年下來體重暴瘦10公斤,最後輾轉轉診到過敏風濕免疫科檢查,發現王奶奶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長達四年,經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獲得大幅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 誤診恐延誤黃金治療期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為疲倦感、全身痠痛及食欲不振,進而造成患者體重下滑,案例中的王奶奶才會暴瘦10公斤,若無妥善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發炎及腫脹。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包括乾眼症、乾燥症、貧血、頭痛、間質性肺炎、胃食道逆流或骨質疏鬆等,患者經常會因上述症狀就醫治療,但病情卻無法有效改善。門診中就曾有男性患者因嘴巴、眼睛和鼻子很乾,風一吹就不舒服,到耳鼻喉科或眼科治療都沒有改善,輾轉到風濕免疫科檢查,經詳細問診,患者表示膝蓋會痛、不能蹲,但因症狀不顯著,所以認為無相關,醫師發現患者手部有點腫,經抽血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指數超標,最後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40~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五倍,95%患者好發部位出現在手指間關節及手腕,且多為對稱性關節的疼痛,若未能及時治療,會造成關節破壞,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疾病診斷會參考2010年歐美風濕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關節腫痛的數量及位置,並抽血測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Anti-CCP抗體(抗-環瓜氨酸抗體)來做綜合判斷。 用藥需「快、狠、準」  生物製劑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郭孝齡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所以治療用藥要達到「快、狠、準」的目標:「快」就是發現時要趕快治療,「狠」是盡快使用藥物緩解疾病惡化,「準」是精準選對藥物,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配置用藥,希望讓患者在三個月內疾病獲得緩解或達到低疾病活動度。 目前藥物方面,第一線藥物為口服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搭配消炎用藥,若持續治療半年仍未見效,則可健保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目前常用的新型生物製劑,每四周施打一次,不但治療效果提升,也提供患者極高的就醫方便性。另外,也有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患者不必擔心藥物治療會影響生育計畫,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 郭孝齡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聽信偏方,避免抽菸,盡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時抱持正面思考,遵守醫囑定期回診,千萬不要亂停藥,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忍氣吞聲後的反彈 類風濕關節炎

忍氣吞聲後的反彈 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一部分致病原因是:關節組織中的滑液膜在發炎過程中滲出,以及增殖過程中釋出的酵素水解了軟骨、骨頭、韌帶和肌腱等組織,使關節結構發生病變,造成關節不穩、黏連,以及肌腱移位、斷裂和韌帶變鬆等症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研究顯示,下雨或暴風雨來臨前,往往是關節炎最痛的時候。以新時代的觀點來解釋,暴風雨除了是天氣要釋放自己的壓力外,同時也是該地區人們釋放情感壓力的重要管道,暴風雨前夕往往是人們情感壓力最沈重的時刻,也因此成了關節炎患者最疼痛的時刻。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情緒性壓力往往是憤怒積存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情緒性壓力往往是憤怒,他們通常都對憤怒有負面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發怒代表修為不好,有損形象,所以總是壓抑;有些人則認為自己不夠好,根本不夠格生氣,所以總是把怒氣往肚裡吞。直到這些被一再扭曲的怒氣以疾病或暴力的方式作為出口,更加深他們對憤怒的負面觀感,恐懼自己再發脾氣。從上述原因,我們就可以瞭解為什麼年輕女性會成為類風溼性關節炎最大的受害族群。因為種種源於傳統、民俗、宗教的觀念,認為溫婉、逆來順受的女性才是好女人,女性不斷告誡自己要忍氣吞聲,或忽略自己的憤怒,以求維持自我形象或團體的和諧。因此,重新理解憤怒對生命的意義,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尤其重要。想想看,什麼時候你會有憤怒的感覺?你是否常壓抑憤怒的感覺?當你壓抑憤怒時,你的腦子裡都告訴你些什麼話語?我有位同事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她是個十分傳統且溫柔婉約的女性,當小孩不聽話時,她因為又要忙工作,又要忙三餐、打掃、待奉公婆,內心因而升起極大的憤怒,一時失控罵了小孩之後,又開始氣自己為何不能自制;每當做家事洗碗盤時,心中便會惱怒那喝茶看報的大老爺老公,可是憤怒又有何用,怪來怪去還不是怪自己,有時咬牙切齒,不知不覺已屈指成爪,又不能發作出來,種種憤怒的能量便不斷的促使她的關節發炎。有害的不是憤怒本身 而是傷人傷己的表達憤怒的方式事實上,憤怒是個情感溝通的工具,它可能造成破壞,也可能發揮建設性的意義。通常我們感到憤怒,往往是因為別人忽略或是侵犯了我們的權力,憤怒最原始的動機是要我們向別人宣示自己的界限,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可以幫助我們有更穩固的自我,讓別人更瞭解我們。所以,有害的不是憤怒本身,而是傷人傷己的表達憤怒的方式,我們越能合宜地表達憤怒,就越接近真實的自我,更可能和別人建立穩固的關係。影響東西方人深遠的基督教原罪和佛教無明的概念,很容易讓人覺得自己的本質不好,需要種種的約束來預防自己犯錯。這類人最需要建立的信念就是:我夠好,我有表達自己的權利,這之中當然也包含憤怒。一旦他們能不斷地提醒自己夠好,就越可能接納那個也會憤怒的自己,並進一步學習以不傷人傷己的方式表達憤怒。(本文摘自/ 用心醫病:新時代身心靈整體健康觀/賽斯文化)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學會 https://www.facebook.com/TSHM2075/

亂信偏方!類風濕關節炎自行停藥 她變腳殘

亂信偏方!類風濕關節炎自行停藥 她變腳殘#類風濕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屬終身治療,患者可別誤信偏方而放棄正統治療,當心病情惡化。就有一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70歲阿嬤,原本以藥物及生物製劑控制病情,狀況良好,但因聽信民間偏方,突然自行停藥,改採民間排毒等療法,半年後再回診時,原本行動自如的雙腳已無法行走,只能靠輪椅行動。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呂明錡醫師表示,此患者長期服藥及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病情控制良好,但因親友介紹民俗療法,強調可排毒,讓她決定停藥改採其他療法,期間醫院提醒她回診,但病人拒絕,直到停藥半年後,才又回到門診,但原本行走自如的雙腿,已因為關節破壞,而必需坐輪椅,經過治療後,雖然恢復部份行走能力,但活動力已大不如前。 呂明錡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會侵犯手腳的關節以及週邊組織發炎,最後造成關節破壞變形。但若是能及早治療,不只是可以將病情控制在關節不疼痛,更可以避免日後關節破壞變形,雖然需要持續用藥,但能維持與正常人差不多的生活品質。 亂停藥關節受損、肌肉流失  恐難行走不過呂醫師也強調,患者若是於治療中途停藥,關節將受到持續破壞,無法回復,尤其高齡患者若因關節破壞、疼痛而失去行動力,只要一段時間不活動,肌肉就容易流失,即使後續治療後關節狀況改善,流失的肌肉卻不易再找回,不可不慎。 因此,他也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需要終身治療的疾病,民眾一旦出現關節炎症狀,如手部關節腫脹等,應盡快尋求醫師的協助,以免延誤病情。

類風濕關節炎偏愛女性 好發40至50歲

類風濕關節炎偏愛女性 好發40至50歲#類風濕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類風濕關節炎是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破壞關節能力強,若未好好治療,恐會成為殘廢,也會使平均壽命縮短。醫師提醒,目前類風濕關節炎已有藥物治療,可避免日後關節的破壞變形,因此當關節有僵硬、手無法握緊的狀況超過6周以上,應速就醫千萬不要拖。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梁統華醫師表示,類風濕關節炎為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40至50歲的女性居多,尤其停經前後婦女,醫界推斷女性賀爾蒙在類風濕病中有重要角色,而家族史與吸菸也可能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然而類風濕關節炎在30年前幾乎無藥可治,約3分之2的病人,週邊關節到處受到破壞而殘廢。但現在只要能及早診斷,經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部份骨頭受侵蝕的病患可回復完好。致殘率高!早期診斷抑制關節變形大多數病人起初只有一些不典型的不適,例如疲倦、噁心、全身無力、骨頭肌肉隱隱作痛,之後才出現關節發炎。梁統華醫師說,大部分以慢性多發關節炎表現,少數則以急性多發性關節炎及關節疼痛來表現。而典型的侵犯關節是在手腕和手部小關節等,但全身許多關節也可能會受到侵犯。長期發炎之後,會引起關節變形,而變成殘障。治療把握2年黃金期梁統華醫師強調,治療初期會以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為主,視情況加上類固醇及口服抗風濕藥物,若上述治療效果不佳,建議可採用生物製劑治療,阻止發炎反應,可抑制關節破壞,約七成的病人接受生物製劑後,病情可獲得改善舒緩,而目前接受傳統免疫調節藥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的患者,可申請健保給付。但提醒在使用生物製劑前,都必須透過完善的篩檢計畫,避免副作用的產生。而他也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單影響關節,還會侵入身體其他器官,且若錯過2年黃金治療時期,終將導致關節變形,以致殘廢,不可不慎。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門#類風濕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吳太太今年65歲,因為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長達10年,最近因為胸悶不適,就醫後才發現罹患心血管疾病。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影響,再加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呼籲民眾應及早並積極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將發炎症狀控制好,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關節變形 黃文男醫師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由自體免疫障礙所引起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的長期慢性炎症,這種炎症會造成關節變形直至殘廢,甚至因關節痛楚及磨損而失去部份的活動能力。除此之外,因為疾病本身也可能對於關節外的組織,包括:皮膚、血管、心臟、肺部及肌肉等造成影響。根據血管醫學臨床與研究資料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腦中風的風險也有1.7倍,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會較一般人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則比一般人低,容易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目前以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為主針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患的治療方式,黃文男醫師說明,傳統治療方式以口服藥物為主,像是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抑制劑等,一般大約三個月到半年才能看到明顯的改善。醫師也提到,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邁向另一個里程碑,從口服的藥物治療,轉而以針劑為主的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最快2星期就有明顯改善黃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藥物治療,生物製劑不是化學合成的藥物,而是以細胞、細菌等物質,製成類似疫苗的針劑,比起傳統藥物治療最少需要3個月才能發揮藥物的效果,生物製劑最快兩星期就會有明顯改善。台灣約在10年前開始核准使用生物製劑,接受傳統免疫調節藥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的患者才可申請健保給付。去年起健保又給付一個新的長效生物製劑,施打的次數延長成一個月一針,對於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但黃醫師提醒病患,在使用生物製劑前,都必須透過完善的篩檢計畫,避免副作用的產生。雖然部分口服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藥物,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聯,但黃醫師仍提醒患者,並不是所有藥物皆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相對來說,有效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度也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因此,民眾不應拒絕服用所有藥物,正確做法應是與醫師討論治療的計畫,包括口服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才能有效控制疾病造成的慢性發炎,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醫訊/認識類風濕關節炎

醫訊/認識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炎是很常見的病症,全球人口中有七分之一罹患,不論是何年紀都有可能罹患,其中是女性較男性多。其症狀有關節疼痛、非工作時不適感、行動不便、僵硬。可藉由減少活動及使用輔具來保護關節,也可強固關節的肌肉,避免受擊,減重也能緩痛。有鑑於此,元氣周報特規劃「類風濕關節炎講座」,邀請高醫大附醫院免疫風濕科蔡文展醫師、復健科黃茂雄醫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類風濕關節炎講座時間:101年12月8日(六)下午14:00~17:00地點:高雄國際會議中心403A(高雄鹽埕區中正四路274號)洽詢:0800-060-080 轉8989

醫訊/當心類風濕關節炎 嚴重恐無法活動

醫訊/當心類風濕關節炎 嚴重恐無法活動#類風濕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疾病,會破壞身體正常的關節結構,病況輕微時,僅感到局部關節僵硬疼痛,嚴重則引起全身的關節腫痛、損壞,如果未接受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關節會受到侵犯而逐漸變形、僵直,最後將失去活動能力。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更可能侵犯其他多種器官,表現出不同的症狀,林口長庚為協助大家深入認識此種疾病,特別邀請風濕過敏免疫科余光輝醫師為大家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新里程-暢談生物製劑新進展」,也邀請到陳貞吟物理治療師告訴大家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物理治療。講座時間:8/5(日)上午9:00~中午12:00講座地點: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大樓K棟12樓第三會議廳  講座洽詢:(03)3281200轉5176 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劉恩慈小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