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房子越住越不舒服,不一定是風水有問題。受新冠肺炎影響,人們一天8、9成時間都待在室內,但室內真的比較安全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楊銘欽指出,建築與人體健康一樣,也分好建築、壞建築,不健康的建築稱為「病態建築」,最簡單判斷就是,長時間待在病態建築中,身體感到不適,但離開建築物後,症狀就消失了,這就是「病態建築症候群」。舊屋易釋出超量PM2.5 房屋裝潢15年後甲醛仍不斷揮發根據WHO統計,每年約70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除了室外污染,室內影響也很大,主因來自建築裝潢產生的甲醛,研究顯示,在房屋裝潢15年後,甲醛仍然不斷揮發持續危害人體。若待在室內時間越長,病態建築症候群可能導致頭痛、胸悶、疲勞易怒、氣喘等,甚至加劇過敏或呼吸道疾病。台灣建築中心副執行長林杰宏表示,全台約有410萬棟建築超過30年,平均每2棟房子就有1棟是老屋,老舊房屋容易釋出超量PM2.5懸浮微粒,甚至可能比室外還要多上好幾倍;飲用水管使用的材料、布局可能也不理想,長期居住都會危害健康。不只老屋會讓人生病,新建築裝修材料或新家具釋放的有機揮發物、照明頻閃等問題,都可能影響健康。員工懶洋洋不是偷懶 空調受污染惹禍病態建築症候群之所以會被注意,台北榮總胸腔呼吸感染免疫科醫師指出,最早有人發現,員工上班時懶洋洋的,工作效率不佳,但相同症狀的員工越來越多,連主管也中招,共通處是只要下班就沒事,後來才發現一切根源都是空調受污染引起。室內超量甲醛污染環境也讓家長憂心新生兒照護問題,北榮院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醫師表示,新生兒呼吸頻率是成人4倍,空間中有害物質對於成長中的新生兒神經組織、肌肉組織影響很大,其中甲醛已被WHO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易造成呼吸道過敏、誘發氣喘機率,更可能提升新生兒猝死機率。 如何改善病態建築症候群?楊銘欽教授建議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使用靜電式或有殺菌功能的吸塵器,選購家具時避免含有甲醛,室內常保通風、良好採光,才能減低曝露風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