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50多歲身材壯碩的陳先生,因為半夜嚴重喉嚨痛跑到醫院掛急診,經過醫師初步處理之後,隔天不僅症狀沒有好轉, 喉嚨反而更紅腫、不舒服,同時出現發燒的情形。陳先生再到耳鼻喉科看診,醫師當下反射性地檢查,發現他的手掌與腳掌長了不少小紅疹,還有一些小水泡與潰瘍,醫師告訴他是感染到「腸病毒」! 他很納悶,這不是小朋友才會得的手足口病,怎麼大人也會得? 時常看到小朋友,因感染腸病毒而停課或是死亡的案例。其實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症狀大多比較輕微,也因此民眾常會和感冒與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疾病相互重疊,容易搞混。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就像狗有分柴犬、貴賓狗、拉布拉多犬等),每一型的腸病毒感染後的臨床症狀也不完全一樣,其中最惡名昭彰的是「腸病毒71型」。它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也因為腸病毒有太多型別了,即使曾經被腸病毒感染過,未來還是有可能會再被感染的。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一個種類還可再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小兒麻痺病毒因疫苗的施打關係,在台灣發生的機率偏低,但近年來仍有感染的案例發生,而其他種類的腸病毒,就有可能輪流發生。此外, 5歲以下的幼兒和新生兒為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更要小心留意病情的變化。由於台灣氣候溫暖潮濕,而腸病毒又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因此以夏季4月到秋季9月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的個案,冬天也會有腸病毒病例,只是比較少而已。腸病毒傳播途徑與症狀腸病毒又稱為「手足口病」,具有非常強的傳染性,也正因為如此,在學校及公眾場合容易發生群聚傳染的狀況。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家中嬰幼兒也可能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上面所提到的接觸或飛沫而感染。因為大人症狀比較輕微,所以嬰幼兒也可能因為接觸到無症狀但帶有病毒之家長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留意病情的變化。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注意,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接受檢查與治療。在發病前幾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具有傳染力,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開始出現症狀,可以在喉嚨發現水泡。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指出,每一千名5歲以內的腸病毒患者,約有1~2名會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一旦出現嚴重的併發症,腸病毒的死亡率可高達33%!雖然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仍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來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預防方法*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避免傳染給別人。 *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流行季節,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兒童玩具應經常清洗、消毒。 *幼童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回家後應立即洗手、更衣,沐浴。(本文摘自/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橙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