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擔心孩子被嘲笑?父母應學標籤效應

擔心孩子被嘲笑?父母應學標籤效應#標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常在諮詢後,告訴家長孩子的確有些「過動」現象,或是「自閉」症狀,家長便立刻像是河豚立刻充滿氣、撐起刺,一方面可能是不承認孩子的問題,一方面是抗議我把孩子「貼標籤」!父母的擔心其來有自,擔心孩子被同學排擠、被朋友嘲笑、被老師邊緣化,因此一旦遇到這些關鍵字,爸媽就緊張起來!這樣的心情我們都能體會,畢竟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跟其他人一樣,公平受教育、公平被對待。但是爸媽卻忽略了,自己平時常常就幫孩子「貼標籤」!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脫口而出的是「你怎麼那麼笨!」當孩子走路慢吞吞,爸爸可能說的是「你怎麼那麼懶惰!」這些「笨」、「懶惰」就是你幫孩子貼的「負面標籤」,或許會覺得這樣的形容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心生警惕,下次能更謹慎、表現得更好!但常常這樣警惕孩子,卻會造成「習得性無助」,像是泰國會利用大象來做表演,但是為什麼大象卻不跑走?原來是從小象開始,就把牠綁在木樁邊,因為小象力氣小,所以無法掙脫,久而久之牠就「認命」了!即使長大了,力量變大了,甚至不綁了,大象還是不會想要逃跑,這樣的無助就是過去這段時間所學習累積的。因此當孩子每一次的表現都被貼上這些負面標籤,孩子真的就覺得自己很糟糕,即使更努力了、表現變好了,甚至父母給了正面稱讚了,孩子還是會認為自己表現不夠好,開始放棄努力、自暴自棄!想要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我們必須要正確使用「標籤效應」!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為了快速讓新兵能夠在戰場上有如老兵般的表現,要求他們根據規定寫家書。家書裡的內容不外乎就是說自己在戰場上多勇敢、建立了多少功勞等等。過了一段時間,這些士兵個個脫胎換骨,表現的就像是戰場老將一樣!這就是利用「標籤效應」來不斷地自我暗示,以達到想要的效果!那麼對孩子呢?父母應該適時幫孩子貼上正面標籤,即使是個惹人厭、眾人嫌的孩子,也都能找到一丁點兒的亮點,把這個亮點作為標籤,孩子就會往你期望的目標逐漸接近。對於孩子每次的表現,可以試著這樣操作:一、同理:孩子犯錯了,我們得同理他的感受,即使是覺得好玩、無聊,或甚至是故意犯錯,我們都要先能接受,並且讓孩子知道我們了解他的想法。二、相信: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下次不會再錯一樣的地方」、「我相信你下次可以寫字速度會更快」,這就是貼上正面的鼓勵標籤,這樣的標籤不只對孩子有效,對家長的情緒也能有安撫效果!三、持續:上述的「相信」句子不可能說一次就見效,需要看準時機多加使用,你會發現孩子逐漸在進步中,也有人說這就叫做「吸引力法則」。我們常用負面語句來形容孩子的表現,這就是把孩子貼上了負面標籤,這些標籤要比「過動」、「自閉」、「亞斯伯格」來得更嚴重、影響更大,平時得要特別小心!(文章授權提供/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

正妹好難追?讓你失敗的是「標籤化」

正妹好難追?讓你失敗的是「標籤化」#標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標籤」是讓我們能更快速了解、認識、分類人事物的一種方法。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但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及刺激又過多,為了應付這樣的狀況,我們就產生了分類的機制,讓各個不同的標籤被分到不同的資料夾之中,以便我們能用最快的時間及最少的精神,來規避危險及追求有利資源。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水平及安全性早已遠大於從前,所以「標籤」的功能演化至今,相較於過往的規避危險,反而更著重於「如何與他人相處」。對於吃得飽穿得暖、不用擔心隨時會有野獸襲擊山洞的現代人而言,「人際關係」已經成為了最令人煩惱的一個問題。主流價值觀的標籤 無法精準代表個別狀況那為什麼「標籤化」會成為我們在感情中失敗的因素呢?主要是由於資料庫的累積不足的緣故。「標籤」是非常感受性的事,也就是所謂的經驗法則。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第一次看牙醫時,牙醫和藹可親、牙助甜美可愛、診所裡一片祥和,而且過程中完全沒有痛苦,那我們很可能就會覺得看牙醫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可能會認為是件輕鬆愉快的事;反之,如果我們有過牙醫很粗魯、牙助很兇、候診時不斷聽到診間傳來的慘叫聲,在未來,我們很可能就對「看牙醫」這件事留下陰影。而「標籤」的形成方法不僅來自於自身的體驗,也來自於身邊的人的經歷,甚至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例如我們常在許多網路流傳的爆料或分享文底下,看到有人說:「一定不帥」、「一定不有錢」、「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等等的留言,這些都是主流價值所帶來的標籤,但由主流價值觀帶來的標籤並無法精準的代表個別狀況,於是我們被不客觀的標籤影響,產生了不客觀的判斷,最後得到了不理想的結果。容易因為「正妹很難追」的標籤 挫了自己的自信我用一個更具體的方式來說明,不夠精準的標籤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感情:當我們看到一個漂亮女生時,心裡第一個產生的想法是:「哇!好正!」接下來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她一定很多人追吧!」我們無意識的幫「正妹」這種生物貼上了「很多人追」的標籤,如果你對於自己的看法又是「沒什麼特別的」,那你很可能就會在行動之前放棄,因為你對於這個狀況的評估是:戰力懸殊,必敗無疑。如果你還是想試試看,你可能就會使用各種積極的攻勢,找對方聊天、邀約、肢體接觸等,但同時你的心裡又不斷產生「我是眾多追求者之一,我要努力勝出」這樣的想法,於是每當對方的回應冷淡,你就會開始產生「她要被別人追走了」、「她一定在跟別人聊天」的想法,最後就因為受不了壓力而淡出或自爆。不論是哪一種狀況,最後得到的通常都不會是什麼好結果,於是在你的經驗資料之中,對於「正妹」這種生物,你除了貼上「很多人追」的標籤,還會新增一個「危險!很難追」的紅色標籤,用來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輕易嘗試,避免心靈受創。單一的積極追求形式 也是某種標籤除了不同類型、不同長相的女生以外,我們對於其它的事物也會貼上標籤。例如約會、追求、交往、女朋友、異性緣好⋯⋯等等,我們自有一套對它們的解釋,而這些解釋也有可能讓我們陷入制式的行為模式之中動彈不得。舉例來說,如果你認為追求就是要積極主動、獻殷勤、花錢、不怕困難,那你很有可能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給對方過大的壓力,因為你會一直想約對方、想跟對方聊天、想請人家吃飯看電影,就算碰了軟釘子也屹立不搖。當然,這樣的行為的確有可能讓你獲得幾次的成功,但它不是一個可以保證的成功模式,除非你每次都遇到同一個類型的女生,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也不用看這本書了。這種對追求的定義,會讓你「無法尊重對方意願」,因為你會一味的認為要勇敢、要積極、要熱情,於是把對方的所有拒絕一律視為測試,認為這是要救公主出塔的關卡之一,但事實上,這樣的行為通常不會讓女生感動,只會讓人家反感,認為你很不識相、白目、很煩。但其實你也不是故意的,這單純是因為你對追求有著某種標籤,導致你忠實的去執行而已。從「人」的本質去了解 觀察建立起自己的資料由此可知,不精準的標籤不僅無法為我們帶來快速便利的判斷效果,還很可能讓我們誤判情勢,以致於一步錯,步步錯。所以與其使用這種沒用的標籤,倒不如乾脆捨棄標籤的便利性,換句話說,就是放下我們的預設立場及成見,重新開始建立資料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對方回歸到「人」的本質,知道對方是個人,不管再美或再醜,都還是個人。而只要是人,就必定有人的恐懼跟欲望、有感情、有想法、有需求,從這樣的角度開始了解對方,真實的感受對方為什麼是現在的她,再去尋找與她的相處之道。你不見得要從喜歡的人著手,你可以從身邊的異性朋友,甚至是同性朋友開始,去觀察人類的共通性,慢慢的,你會建立起一套屬於你的資料,這樣的資料所形成的標籤,才會真的派得上用場。(本文摘自/從左手到牽手 是女生真的太無解?還是你老是搞錯問題?不必將就的30堂脫單戀愛課/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