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檢出

零檢出 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

零檢出 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零檢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話說回來,PPM 與PPB 這麼稀薄的濃度,到底是怎麼被檢測出來的?這就端賴今日的高科技了。在實驗室裡,許多精密的儀器可以協助人們確認不同物質的稀薄濃度。但你有沒有發現,在日常生活中,許多食品業者經常委託第三方認證的實驗室進行農藥或重金屬殘留的相關檢測。這些廠商的食品,經常以「未檢出」作為對消費者飲食安全的保證。如果你對2016 年瘦肉精的新聞還有印象,那時候為了爭論檢驗瘦肉精的殘留量標準,我們會看到另外一種叫做「零檢出」的詞彙。零檢出與未檢出,看起來好像是相同的意思,但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稱呼呢?難道其實兩者並不一樣?它們的差別又在哪裡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首先必須先定義什麼叫做「檢出」?有「檢出」,難道還有「檢不出」嗎?檢測儀器再給力 物質低於一定濃度仍驗嘸是的。雖然科技日新月異,「第三方認證實驗室」這樣的頭銜聽起來很有公信力,但科技再好也是有極限的,檢測儀器再「給力」,也有力有未逮的時候。只要物質低於某一個濃度,儀器就沒辦法準確判定是否真的含有。我們可以假想這些檢測儀器就像個機器人,而且是一個視力優於常人的機器人,可以代替我們看到許多渺小世界的事物,但畢竟只要是觀察,就一定會有極限,這就像是人的眼睛一樣,無論視力再好的人都沒有辦法看到細菌,這些「機器人」頂多是代替你看到更微小的事物,一旦濃度低到一個門檻,還是只能依賴解析度更好的「機器人」,直到小到不能再小,我們就完全偵測不到。所以如果你有機會看到食品業者所展示的檢測報告,就會發現在每一個檢測項目裡面,都一定會附加「方法檢測極限」。這就是表示該項物質可以被檢出的最低濃度,如果不加上這項資訊,就算是所有項目都未檢出,也不是一份讓人信服的檢測報告。因此,假使一項檢測報告的「方法檢測極限」是2ppm,當報告結果表示「未檢出」時,意思不是完全沒有該物質,而是只能說:這個物質濃度可能低於2ppm。要是我們再次拿人的肉眼比喻,就好像是雖然你看不見細菌,但我們無法確知細菌是否存在。也因此,當任何儀器都有檢測極限的情況下,不可能有任何一家檢測機構敢提供「零檢出」的服務。換言之,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台儀器可以保證「檢測樣品中完全不含有某項物質」。不過,隨著科技和技術的進步,或許我們能夠將檢測極限越降越低。但行文至此,我們可以稍微討論一下,已經可以將檢測做到如此精密的人類,繼續一味追求「零檢出」,真的有其必要性嗎?「沒有最安全的物質,只有最安全的劑量」在其他領域我們不敢肯定,但就食安的角度來說,時至今日,許多物質我們都已經得知有其安全的攝入標準,這也呼應到我們所說「沒有最安全的物質,只有最安全的劑量」。只要每日攝取不要過量,對人體都不至於產生影響。因此,雖說檢測極限能夠越來越低, 人們可以觀察到更微小的濃度,但就算被人們觀察到,人體的耐受度也不會因此而有所增減。雖說眼不見為淨,若危害物的濃度越低,消費者一定能更安心,但是如果順從消費者的壓力、無限上綱地追求零檢出,這代表執法者不但給予消費者不正確的濃度觀念,追求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人力、物力等都是潛在的社會成本。再說,由於「零檢出」是不可能的任務,追到了一個里程碑,還有下一個,還有下下一個⋯⋯最終只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因此,無論是農藥殘留或重金屬含量的檢測,與其一味追求「零檢出」,反而保證含量在安全劑量內,並要求消費者在烹煮、食用前適當清潔還相對實際得多。從半糖少冰的多多綠、湯的鹹淡、酒精含量到食品安全檢測報告,我們講了好多與濃度有關的概念。其實在你我的生活中,濃度無所不在,只是我們太習慣於它的存在而沒有自覺。【化學小教室】安全劑量的重要性安全劑量有多重要?雖然我們總說柔情似水,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水分,看似安全無毒,但在短時間內攝取過量水分,利尿不及,可是會造成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下降,進而造成頭暈、嘔吐,重症者甚至有死亡的風險,稱之為「水中毒」。這也是為什麼醫生並不會建議民眾毫無節制喝水的原因。(本文摘自/化學有多重要,為什麼我從來不知道?/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