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感

信任感來自態度 當個臉上寫Yes的人

信任感來自態度 當個臉上寫Yes的人#信任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行業都有專屬的「Dress Code」(著裝守則),醫師有白袍,法官有黑袍,廚師有廚師服,警察有警察制服……這些服裝有意帶給人一種印象,有時是權威感,有時是信任感,也可能是親近感。如果你去醫院看病,醫師穿的是夏威夷衫;或是搭飛機時,機長穿著輕便的T恤……對於他們是否夠專業,你心裡可能會出現很多問號,至少覺得有點毛毛的。那麼,領導人有著裝守則嗎?有些領導人出席公開場合,必然是西裝筆挺,像政府官員、企業家等,不過,我們也看到,很多科技公司、新創公司的負責人現身時,經常就是T恤搭配牛仔褲,還有些熱帶國家的官員,也穿得比較輕便,可見得領導人的著裝守則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外表的確是形象的一部分,領導人要是想留下值得信任的印象,真的要隨時注意適當的衣著。然而,比衣著更深一層的印象是什麼呢?當個臉上寫著「Yes」的人什麼樣的領導人形象才會吸引他人追隨呢?我想起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的一個小故事。大家要想像一下,那是兩百多年前,沒有照相機、電視機的時代。有一次,傑佛遜與內閣閣員一同騎馬出遊,走著走著,遇上一條大河,雖然有座橋,卻已經斷了,有人建議就回頭吧!但是,其中一名部長卻說:「既然都已經走到這裡了,就涉水過河吧!」他們討論後決定,會游泳的人就游過去,不會游泳的人,就抱著馬渡河。因為馬會游泳。這時候,走來了一名農夫,他直接到傑佛遜面前說:「我也想要過河,可是我不會游泳,可以抱著你的馬一起渡河嗎?」傑佛遜就一口答應了。一群人都安全過河後,正忙著把衣服擰乾,那位部長突然發現了什麼似的,就過去對那位農夫說:「你怎麼知道他是我們的傑佛遜總統呢?」「我不知道啊!」農夫很驚訝地說。「那你怎麼會在那麼多人中,第一個就找他幫忙?」農夫看看著眾人的臉,很理所當然地說:「因為我只有在他臉上看到Yes,在你們臉上都看到的都是No。」這位農夫在完全不知道傑佛遜身分的情形下,第一個就選擇對傑佛遜開口,這一定與傑佛遜總統所展現出的形象有關,領導人常展現這樣的形象有多好,因為會吸引別人想接近你。在卡內基的課堂上,我經常跟學員進行一項活動,就是列出四種領導人的形象:令人欽佩、令人恐懼、令人信任、令人喜愛,然後請大家票選。這麼多年來,最多人票選的項目,一定是「令人信任」,而最後一名就是「令人恐懼」。如果用傑佛遜的故事來呼應,令人信任的領導人形象就是臉上寫著Yes,令人恐懼的領導人形象,則是臉上寫著No。每次公布票選結果後,我總是會提醒大家,雖然「令人恐懼」最不受歡迎,這類型的領導人今日仍然很多,有時候甚至連他們都不自知,自己展現出來的是這樣的形象。一個領導人臉上如果經常掛著No,即使在管理上出了問題,同事也不敢說真話,直到狀況惡化到難以收拾。展現「微笑」的力量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軍功顯赫的巴頓將軍,曾經建立美軍的第一支裝甲部隊,被視為天才軍事家,另一方面,他又以蠻橫無理的火爆脾氣而聞名。當時的巴頓,原本前途不可限量。然而,有一次他去醫護站視察,看到有一名因為精神衰竭而住院的二等兵,身上沒有什麼外傷,巴頓認為,對方只是懦弱避戰,一時情緒激動,便把士兵抓起來,踢出軍營的帳篷。沒想到,過了幾天,巴頓又在醫護站遇到一名有精神問題的士兵,這次他反應更激烈,直接打了士兵一記耳光。消息傳開後,巴頓的聲望大跌,各地民眾都寫信要求解除他的職務。在長官艾森豪將軍力挺下,巴頓並沒有被解職,但也因此無法更上一層樓,反而是原本在他麾下的布萊德雷獲提拔為最高指揮官,成為巴頓的上級。如果巴頓的臉上能多一點Yes,身邊的人就會給他建議,讓他好好控制一下壞脾氣,或許就不會怒摑小兵的耳光,給自己惹來那麼大的麻煩。雖然戰功彪炳,巴頓終其一生,只當到四星上將,最後因為車禍過世。跟巴頓形成強烈對比的,就是艾森豪將軍,形象親民的他,不但是美國歷史上九位五星上將之一,退伍後更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之後還成為美國第三十四任總統。(本文摘自/走出一條不平凡的領導之路:黑幼龍是如何做到的/發光體文化)

「數到3不哭了」NG話術爸媽別再說

「數到3不哭了」NG話術爸媽別再說#信任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有時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想跟另一半抱怨一下,卻得到這樣的反應「我不懂你為什麼要反應這麼大耶!」「這件事明明就是你錯啊!」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指出,臨床上我也常聽到這樣的話:「好了啦,別哭了!」、「你跟爸媽說到底怎麼了啊!快說啊!」面對這種情境,最好是孩子說得出來啦! 我相信在遇到孩子哭泣時,家長除了不知所措,有時也可能是焦慮、甚至生氣的,請你跟我一起故作鎮定,試著了解孩子可能哭泣的原因,如何讓孩子願意告訴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在於事發之後,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為何。 寧可不作為 也不要搞砸如果你想承接孩子的情緒,要先確定自己可以接好,而且不會搞砸。我常建議某些家長,如果教養當下,你正處在自己的情緒中,諸如工作壓力、帳單壓力、夫妻吵架等,請您先找個適當的理由與藉口先退場,先不要處理,或者請另一半先接手或請孩子等你一下。 不處理會怎麼樣嗎?跟你說,我在學心理治療的第一課,就是在教我們「不要亂講話」,有時候,寧可不作為,也不要搞砸。 再說了,有些大人在言談之間,也會充滿著負面的想法與評價,別以為孩子都聽不懂,他們知道的可多了呢!爸媽在談到誰家的哥哥姐姐如何如何時,有什麼反應、當我說到班上同學如何如何時,有什麼反應,他們都在默默的觀察,尤其是高敏感的孩子。大人的負面觀感 孩子都聽得懂我曾遇過一個學生,重考大學三次,還考不上國立大學,在晤談中,家長也表示在孩子考試失利時,沒有跟孩子說什麼重話,也沒給壓力。後來孩子跟我說,在高中的時候,爸爸在聊天時常講「國立大學啊,考上台清交的是一等人、中字輩的是二等人,剩下的學校,別以為是國立,根本就不入流。」 「原來我在我爸心中,是個不入流的學生。」我永遠記得他說那句話時,沮喪的表情。所以,各位家長,請認真的練習正向的來處理自己遇到的挫折,正向的溝通自己的負向情緒,孩子們都在學呢! 提供安全環境 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完在孩子哭泣的時候,不管如何,先讓他好好的哭完,我們在旁邊陪伴即可。「數到三,不要哭了」這個話術請不要再使用了,即使是大人,就算數到三百也不見得可以停止哭泣,更別說孩子還要一邊哽咽一邊認錯了。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哭泣環境,讓他把情緒發洩完是重要的,畢竟孩子目前正在哭泣,家長的理解(即使無法理解,至少讓他哭完),也是增加孩子安全感與信任感的一個好方法。 至於太晚了、會吵到鄰居……這個,就再去跟鄰居道歉吧!是你孩子重要還是鄰居重要?順便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技巧,有家長告訴我,如果孩子哭或生氣,他會帶著孩子一起到車上,讓他先大哭大叫完,既可以陪伴,車上的隔音也還不錯,不會吵到其他人。

跨越成長8階段 危機變轉機

跨越成長8階段 危機變轉機#信任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的一生有8個人格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面臨特定的考驗,順利發展的話,就能得到某一種美德,例如嬰兒早期面臨信任與不信任的考驗,如果能得到信任感,就能對未來抱著希望,如果不幸受挫,可能會留下心靈創傷。把自我面臨的衝突危機視為改變和成長的機會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是後佛洛伊德學派重要的心理分析學者,他提出的「人格發展八階段」(the Eight Ages of Man)理論,又稱為「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對心理學和大眾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艾瑞克森原本學的是藝術,在踏入佛洛伊德學派和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之前,他特別關注兒童的發展過程,但是他對心理學最大的貢獻,是他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強調人一生環環相扣的發展過程。艾瑞克森和其他學者發展出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對心理的架構和功能的看法,比佛洛伊德的版本正面。自我心理學派強調,自我有自主行為的能力,但個體和社會環境的互動,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影響很大。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自我面臨的衝突和可能的危機,視為改變和成長的機會。成長,或受傷?有8個關卡艾瑞克森的理論提出,在人的一生中,從兒童到老年時期,都會面臨特定的發展危機與考驗。也就是說,人在不同人生階段中,必須解決阻力和動力之間的衝突,每一次的考驗如果順利通過,就能得到某種特定的美德,如果受挫,就會遭受心理創傷。從嬰兒到老年時期,要面對的人格發展八階段如下:• 嬰兒早期面臨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衝突:順利度過,就會得到希望。• 嬰兒晚期面臨自主性與害羞懷疑的衝突:順利解決,就會有意志。• 學齡初期面臨主動和不安的衝突:順利的話,就會學會追求目的。• 學齡期面臨勤奮和自卑的衝突:順利的話,就會得到能力。• 青少年期面臨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的衝突:順利度過,就學會忠誠(堅持自己所確認的價值)。• 成年早期面臨親密感或疏離感的衝突:順利發展,就學會了愛。• 成年期面臨創造(生命或工作)或停滯的衝突:發展順利,就學會關心。• 成年晚期面臨自我統整或絕望的衝突:通過後,將獲得智慧。青少年社會心理遲滯 自我認同很重要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影響深遠,有一部分已經成為大眾文化中常見的觀點,尤其是青少年經歷的認同危機,就是要去認清自己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這是大家普遍知道的。其他還有「社會心理遲滯」的危機觀點也很值得大家注意,像是年輕人還沒有建立固定的自我認同,在投入職場和婚姻之前,先花一年時間去旅行,這就是一段探索自我認同的過程。艾瑞克森預期到很多現代社會的關注議題,所以他的理論也符合時代潮流和實際情況,他把他的理論模型描述為後生學,雖然生物學上的基因已經決定了發展的順序,但其中的發展差異,卻受到生物學和環境互動的影響。為了強調生命中持續不斷的發展,他提出比佛洛伊德更正向、更積極的心理學模式。相較之下,佛洛伊德無意識情結的問題根源於無法改變的過去,傾向於悲觀的命定論。(本文摘自/那些你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大是文化出版)

建構勇氣 面對傷口才能重生

建構勇氣 面對傷口才能重生#信任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妹妹,妳乖一點,爸爸就不會打你了。」媽媽摸著我剛剛被藤條伺候過的傷口規勸。「為什麼不保護我?叔叔欺負我,他都趁我放學的時候把我拉到浴室裡,脫下褲子,然後壓在我身上,我小便的時候都很痛,為什麼我不能說?為什麼要打我?嗚嗚……」「媽媽,妳應該要保護我的!」我大吼宣洩著。父母的不理解摧毀對家的信任「小孩子不許亂說!」叔叔的惡行、父親不理解的打罵、母親怕事的隱忍,一次又一次摧毀了我對家的信任。大人都不懂,當孩子用盡氣力說出口的話,絕對不是亂說的。「聽媽媽的話──」「我不要跟你們一起住!」我推開母親,這是第一次抗拒她的擁抱,甩開手哭著,然後把自己鎖進房間。終於還是說出口了,未來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爸爸會不要我嗎,還是會把叔叔趕走?我一直想。粉紅色床單變得幽暗起來,一股腐敗的氣息迎面襲來,令我一陣胸悶,無法喘氣。放下痛苦 擊敗黑歷史那天的夜變得異常漫長,耳畔裡總有嗡嗡嗡的聲響,閉上眼睛彷彿看得見巨大黑影欺壓上來,令我翻來覆去難以入眠。我在想,身體裡有些東西,大概是壞掉了!隔天,母親帶我到醫院檢查,醫生護士小心翼翼,從眼睛裡看得出關心與同情。醫生與媽媽說了什麼我不知道,只是大概知道,我的確被侵犯,導致感染疼痛,沒有破壞掉最重要的部分,已是萬幸。媽媽難得在家陪我一天,回家後,叔叔神祕的消失了。從那天起,再也沒有出現。我走出地獄了嗎?我不知道。只是午夜夢迴,那雙可怕的眼睛似乎仍在遠方盯著我。☉ 迷路小語很多人問我,要如何才能放下痛苦,在經歷過這些以後。7歲的時候,我被父親的朋友侵犯,也被迫和侵犯我的人,生活了3個月。幾乎不曾對誰提起,那時候不懂,只覺得痛,長大才明白傷口多麼深。我決定要面對它,擊敗這些黑歷史,建構足夠的勇氣,為了活下去。現在想起這些以為已經忘記的痛苦,才發現,時間不會彌補傷害,它會讓記憶像跳蚤一樣,在妳不注意的時候咬得滿身,留下密密麻麻的疤痕。然而,時間不是解藥,卻是最好的放映師,帶你直逼瘡口,唯有面對才能上藥,破壞才得重生。我要擁抱過去的自己,對她說:這不是妳的錯,沒有一個孩子應該承受這些。然後抱抱她,給她溫暖。願天下兒女,皆能被傾聽、保護,幸福長大。(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安眠藥沒那麼神奇 都是信任感作祟

安眠藥沒那麼神奇 都是信任感作祟#信任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治療失眠,就是在面對自己──每當夜闌人靜,你躺在床上,試著讓自己睡著時,都是一場即興的內心戲:你能不能放過你自己?你願不願放過你自己?若能,那就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你自然會安心沉睡在那岸芷汀蘭間;若否,那可就是陰風怒號、山岳潛形了,此時,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一閉上眼,滿腦袋都是成空不了的往事,渡化無盡的不甘。拿根棍子 把自己敲暈面對一個天天都在跟自己與命運過不去的人,要如何快速解決每天都會遇到的失眠之苦?不要忘了,他們通常也養成了前述「失眠性思維」的不良睡眠習慣,讓問題更加牢不可破。「拿根棍子把他敲暈。」曾有人開玩笑說。當然,不能拿棍子敲人,然而,原理卻說對了:既然作怪的就是這腦袋,把它敲暈,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只是,我們不用棍子,用的是安眠藥──把所有的助眠工具一字排開,安眠藥是最具「明確性」與「外部性」的。所謂「明確性」,簡單講:安眠藥的作用、副作用等藥理機轉,幾乎完全清清楚楚,莫說與一些營養食品、助眠音樂相比,就算與精神科其他藥物,例如:抗憂鬱劑等相比,安眠藥也不只是光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假說與統計數據,安眠藥可是有神經生理學基礎的;至於「外部性」,指的就是藥效的作用並不需要透過你的參與,你不需要特地「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也就不容易觸發上述的「即興內心戲」與「失眠性思維」──當然,這又會產生另一種問題,之後會專章討論。不要跟安眠藥談戀愛  停止不理性的「根本性治療」與「徹底痊癒之夢」, 建立起專屬於你自己的「治療計畫」:不要跟安眠藥談戀愛,也不要跟安眠藥撕破臉,才會贏得最大的利益。反之,當你越是強烈抗拒使用安眠藥,安眠藥只會因為你的強烈抗拒而在你心中的印象深深被強化,不管你實際上服不服用安眠藥,那莫名的恐懼反而會變成一種無形的心理性依賴。閱讀到此,應該不難明白:不管是「仰賴」與「抗拒」,都是有效增強一件事物影響力的行為:醫師一聽到失眠,鍵盤開始猛打,轉眼就開出一大包安眠藥,固然是一種增強安眠藥濫用的行為;反過來,不分青紅皂白,一聽到安眠藥,打開話匣子,就開始危言聳聽,各種成癮、濫用、副作用,甚至致死的傳說全都出籠,何嘗不是太過抬舉安眠藥?事實上,安眠藥才沒那麼神奇,一切只是「信任感的缺乏」在作祟。(本文摘自/別怕安眠藥/寶瓶文化)

不僅放鬆!研究:薰衣草還能增加信任感

不僅放鬆!研究:薰衣草還能增加信任感#信任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由於薰衣草本身含有一股淡淡清香,因此,在普遍民眾的觀念裡,有放鬆、鎮定的功效,但日前在荷蘭有項最新研究指出,薰衣草的香味,有助於增加雙方間的信任感,讓對方安心,進而拉近距離。薰衣草可使人安心 進而降低警戒心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Leiden University,將60名受測者分成3組,分別曝露於薰衣草、薄荷以及無氣味中,接著在請他們進行信任遊戲,每個人手中會有5元,只要受測者覺得對方值得信任,就可以自由決定要給於他多少錢,結果發現,曝露於薰衣草中的人,比起其他組較容易把自己的錢給於他人。對此,研究人員Sellaro博士表示,薰衣草的味道,可使人放鬆、鎮定以及安心,進而降低了對他人的警戒心,而在運動心理學上,它也有助於增進信任和建立團隊精神等,雖然該研究結果感覺上沒什麼大不了,但對於銷售人員,若能創造一個充滿薰衣草味道的環境下,其實是可更容易取得互相信任,以致於誘導消費者花更多的錢購買的產品,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Frontiers in Psychology》。薰衣草精油可萬用芳療師林奕辰表示,薰衣草在芳香療的功效上,的確能舒緩情緒,達到平靜的狀態,不僅如此,它更是一種萬用的精油,可用於蚊蟲叮咬、緩解壓力等都可,因此,就該研究結果來看,其實不無可能,此外,研究中的薄荷,雖然放鬆程度不低於薰衣草,但因氣味特殊,能接受民眾仍屬於少數。

治療氣胸用「補」的 臺大改寫國際準則

治療氣胸用「補」的 臺大改寫國際準則#信任感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治療氣胸可用「補」的!由臺大醫院醫療團隊主導的雙醫學中心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自發性氣胸病人使用抽氣標準治療後追加「肋膜沾粘劑」可以有效降低氣胸復發及手術機率。此研究結果已刊登在2013年2月18日之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THE LANCET」(刺胳針)中。臺大醫院外科部醫師陳晉興表示,根據美國、英國、及歐盟胸腔醫學會制定的國際治療準則,第一次發作之自發性氣胸應考慮以細針或胸管排除空氣。不過此抽氣失敗及氣胸復發機率高達5成,仍有進一步改善空間。臺大醫療團隊自2006年至2012年於臺大醫院及亞東醫院急診部進行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驗證肋膜沾粘劑「美諾四環素」(minocycline)對氣胸治療之效果。5年多期間共收案214位病患。研究結果顯示美諾四環素肋膜沾粘治療方法簡易、安全,同時有效降低氣胸復發機率,由49%降低至29%;及日後病人需接受手術治療之機率,44%降低至29%。臺大醫療團隊指出,自發性氣胸可發生於身材瘦高之年輕男性,嚴重時可能會引起生命危險。臺灣每年超過2000名自發性氣胸病患需接受胸管排除空氣或手術治療。由於本研究顯示美諾四環素肋膜沾粘新治療方法明顯改善氣胸病人之治療效果,將可對現行的氣胸治療更進一步改善,不過,醫師提醒,新技術僅適用輕微病人,破洞太大的患者,仍需接受手術治療。(圖/台大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