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深怕吃西藥「腰子會壞掉」,一名55歲的男性糖尿病患,長達5年也沒看過醫師、也沒吃藥,平常只靠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近來連續兩周食欲不振,還出現雙腳浮腫的現象,這才到醫院求診,檢查血糖雖然正常,但肌酸酐高達8毫克/毫升(正常值約1),同時合併嚴重貧血、酸血症、營養不良和高血鉀,還好經過藥物控制後,尚不需要洗腎。血糖控制好 可減緩慢性腎臟病進展根據健保署公布最新資料,2019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正是「慢性腎臟病」,耗用約533億元;而台灣目前有約9.2萬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洗腎費用估計就超過460億元。但民眾對於腎臟病的誤解,有時反而加重疾病進展速度。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醫師吳岳霖表示,統計發現,近幾年新的洗腎患者中,超過一半為糖尿病所引起,實證醫學已經清楚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大幅減少慢性腎臟病進展,進而減少洗腎機會。隨著時代進步,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多樣,副作用也少,千萬不要因為擔心藥物副作用造成腎臟傷害,而忌諱就醫,否則可能讓腎臟病進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泡、水、高、貧、倦」自我評估5字訣怎麼知道自己有腎臟病呢?吳岳霖醫師指出,最簡單辦法就是抽血和驗尿,也有簡單5字訣「泡、水、高、貧、倦」可以在家裡自我評估:「泡」有泡泡尿,尤其是這些泡沫持續不消失;「水」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之後會凹陷,不會馬上回彈;「高」血壓變高;「貧」貧血,臉色蒼白或是容易頭暈;「倦」體力差,特別容易感覺累。當有這些現象出現時,不要驚慌而不敢就醫,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配合醫護團隊和謹守飲食藥物原則,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