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蝨

癢!癢!癢!討厭的頭蝨…

癢!癢!癢!討厭的頭蝨…#頭蝨

醫療關懷在烏來在家醫科見習的第一天,我們的課程就安排參與烏來山區原住民部落的巡迴醫療,這是一個嶄新的體驗,下午我們就坐著巡迴醫療服務車來到了原住民部落。在跟著廖醫師的訪視中,我們發現一位三歲小妹妹,在一週前因為頭皮發癢了數日,並且一直用手去抓頭皮,抓到頭皮破皮,頭上可見一塊一塊些微流血甚至化膿的傷口,小妹妹的媽媽很緊張,就馬上帶來給醫療診所的醫師看,醫師發現小妹妹的髮根裡有白白的蟲卵,經由詳細檢查後,醫師的診斷為頭蝨。因此給予除蟲的洗髮精治療,並且給小妹妹及其母親衛教,建議把小妹妹的頭髮理短,並盡量跟其他小朋友隔離,以免傳染,經過五天左右的治療後,小妹妹的症狀有明顯改善。頭蝨是一種細小,沒有翅膀的昆蟲,寄生於人的頭髮上,有時也會在眉毛或眼睫毛上。它靠吸取極其少量的頭皮中的血液維生。雖然頭蝨本身並不危險,它也不會傳播疾病,但頭蝨是具傳染性的,它的叮咬會導致孩子的頭皮發癢,而持續的抓撓會引起皮膚過敏,甚至感染。因為頭蝨常將卵產在近皮膚的髮根部位, 這樣可以保溫以助孵化,所以一旦感染上頭蝨,很容易看到近髮根處的頭髮上有微小的黃色或棕色小點,這是未孵化的卵。孵化後剩餘的殼看上去是白色或透明的,空殼離髮根稍遠些;雖然頭蝨不會飛也不會跳,但這種小蟲有一種特殊的爪子, 可以牢固地抓在頭髮上爬行。頭蝨主要是通過頭和頭的接觸傳播的,但共用衣服、被單、梳子和帽子也會幫助頭蝨傳播。頭蝨的治療方式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工移除法,在頭髮還很溼的時候低著頭用細齒梳子倒梳頭,每隔2-3天做一次,直到沒有頭蝨為止。另一種方式是使用衛生署許可的藥品,依標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施藥,施藥後的24小時之內不要洗頭;最好間隔2-3天後再用藥洗頭,讓藥物作用時間足夠,並隔7-10天後再重複一次治療,之後必須再進行檢查確認療效。二歲以下幼兒不可使用藥物的方式治療,應該採用人工移除法;在預防方面,盡量避免頭跟頭的接觸,以及不要和別人共用頭上用具,包括梳子、裝飾用品和騎車戴的安全帽等,並且注意頭部的衛生與清洗,如此可降低染上頭蝨的機會。(本文作者 / 輔仁大學醫學系 謝依儒同學 /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 廖俊凱醫師指導)

蟲蟲危機!「蝨」「疥」正蠢蠢欲動爬向你

蟲蟲危機!「蝨」「疥」正蠢蠢欲動爬向你#頭蝨

台灣因公共衛生進步,早期50年代幾乎人人會感染的頭蝨,似乎已經銷聲匿跡,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臺北市還有頭蝨疥瘡嗎?其實在人口聚集的場所像學校等,蟲蟲還在伺機而動,一旦遇適當時機,極易造成傳染。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資料顯示,97年迄今,已接獲校園通報30起以上之疑似感染頭蝨及疥瘡案件。學校學生眾多,彼此接觸密切,疾病容易交互傳染;且學生正值成長發育時間,若在此時期學生罹患傳染病,不僅影響成長,更可能將傳染病由學校蔓延至家庭,而部份小朋友假期返鄉或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使得頭蝨及疥瘡問題即使在醫療進步的大臺北都會地區,依然存在。頭蝨及疥瘡屬於接觸性傳染,尤其在學校或團體生活中,常因近距離接觸相互傳播。頭蝨體型小,蟲卵呈乳白色或淺咖啡色,不仔細看還以為是頭皮屑,吸血會讓人覺得頭癢;疥瘡是皮膚感染到節肢動物疥螨而引起嚴重搔癢的皮膚病,典型的症狀為皮膚劇癢且夜間更為嚴重,同時出現很小卻引起劇癢的水泡、膿泡以及全身的搔破痕跡,影響學童學習及上課情緒,甚至因抓破皮引發細菌感染並化膿。 衛生局指出,由於頭蝨是藉由共用帽子、梳子、枕頭或頭對頭直接接觸而感染。因此,養成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常洗頭、不用他人的帽子、梳子梳洗用具、枕巾與被褥要勤換洗、勤曝曬等,都是預防頭蝨最有效的方法。而疥瘡主要經由人與人之間皮膚直接接觸而感染外,亦可藉由衣物或被單等傳染疥螨。如果感染疥瘡,患者密切接觸者之衣物、床巾、被單可使用熱水(60oC)燙洗或用烘乾機的高溫熱風烘過或用熨斗燙過一遍,來殺死蟲子及蟲卵,不能燙洗或乾洗的衣物和棉被等,則密封裝於塑膠袋內至少兩週。梳子可浸在酒精1小時,或用熱肥皂水(60oC)刷洗,澈底清潔家中環境,除去可能帶有活卵的毛髮或疥螨。民眾懷疑感染頭蝨或疥瘡時,應立即至醫院皮膚科就診治療,依醫生指示使用藥物,不要自行塗抹藥物,並加強個人清潔衛生,即可遠離頭蝨或疥瘡。衛生局提醒,感染頭蝨或疥瘡除患者本人外,同伴或同住家人均應接受仔細檢查,必要時應一併治療,才能有效控制不繼續傳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