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處理生氣情緒5大類 你屬於哪一型?

處理生氣情緒5大類 你屬於哪一型?#分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了媽媽之後,每天催眠自己:「不可以生氣」、「生氣就是壞媽媽」,但一睜開眼睛回到現實世界,馬上被搞到森77、瞬間變身暴龍媽!真的不想再讓自己的怒火燒到孩子、讓全家烏雲密佈,到底該怎麼辦?人會有生氣情緒,是非常自然的一種心理狀態,當想達成的目標被妨礙、個人領域被侵犯、或自尊心受傷時,就會觸發「生氣」的警報系統。真正傷害親子關係的並不是生氣情緒,而是情緒之後的「行為」。如果選擇無視自己的怒氣,被丟在角落的負面情緒只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最後在被觸發的瞬間炸裂。作者告訴你如何用積極正向的方式表達,透過「生氣」真正解決雙方的需求。生氣的原因很多,處理生氣情緒的類型也不少,大致可分成五種。第一種是「壓抑型」。壓抑型的人就算生氣也不會表現出來,會礙於「 有話好說嘛!」這種想法,不願意撕破臉而把自己的生氣情緒隱藏起來,有時還會否認自己正在生氣。雖然他心裡憋得難受,但身旁的人卻不知道其實他已經生氣了。長期忍耐、克制自己的情緒,到後來不只是對憤怒情緒,連對快樂和幸福等正向情緒感覺也會變遲鈍。這類型的人不太會自己下決定、比較喜歡跟著別人的意見走,優點是適應力強、較為友善、包容度高,不過也常被說優柔寡斷、心思很難猜透。也因為習慣壓抑情緒,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的各種疾病。第二種是「攻擊型」。這類型的人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出憤怒情緒,甚至會不假思索地罵髒話、出言恐嚇、羞辱別人、摔東西、打人等做出暴力行為,還強烈相信自己是對的,容易輕視別人的意見或情緒。大體上來說,這種人通常做事成效不錯、勇敢、主導性強,但是相對也比較粗暴、自私,容易在人際關係的經營上遇到困難。第三種是「被動攻擊型」。這種人會用消極的方式迂迴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因為想把對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也不想破壞跟對方的關係。他們相當固執,卻不會直截了當表現出來,做事都會繞個圈子,面對別人的指示時不直說喜歡或討厭,而是會用拖延戰術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我們常聽到的「心機重、愛記仇」,就是這種人的主要特徵。這類型的人通常顯得小心謹慎、會為別人著想,但同時帶有強烈的憂鬱和不安感,屬於高敏感族群。第四種是「迴避型」。這種人認為生氣是件糟糕的事,所以會想辦法盡快脫離生氣狀況。他們會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嘛!」、「別在意啦!」藉此降低自己的憤怒情緒,或用抽菸、喝酒、吃東西、打電動等方式逃避。但因為他們並不是直接誠實地面對情緒,當狀況變得難以收拾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陷入各種成癮症狀。第五種是「連結型」,也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連結型的人在生氣時會先跟自己對話,必要時也會去跟對方對話。他們不會試圖壓抑、降低怒氣,或躲到其他地方逃避,而是會坦率地問自己:「為什麼生氣?你需要什麼?」如果需要對方的協助,也會開口請對方幫忙。這些類型並非固定的,可能會隨著你所面對的人及狀況而變得不同。在公司裡是壓抑型,在家裡卻可能是攻擊型;在朋友面前是連結型,但在父母面前可能會是被動攻擊型。所以我們要先了解自己在哪些時候會反映出哪種類型。情緒處理的類型不是一兩天內造成的,通常都是從小時候開始慢慢養成。為了適應父母的教養方式、生長環境,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選擇如何處理情緒。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加上生活中累積的經驗,最後就會固定下來。因為太習慣了,所以自己可能根本沒發現自己是怎麼處理情緒的,而且內在、外在已經長期養成習慣,要轉換成「連結型」就需要一段時間。如果每天都在生氣,表示自己跟自己之間的連結中斷了,應該要先跟內在的自己恢復關係,再更深入地多問問自己:「你需要什麼?」、「說說你真正想要的好嗎?」(本文摘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台灣廣廈)

媽媽動不動就生氣?分析原因3大類

媽媽動不動就生氣?分析原因3大類#分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不聽話的狀況多到數不完。孩子還小、聽不懂人話,媽媽會生氣;孩子長大一點之後,聽懂人話卻還是不聽話,媽媽也會生氣。同樣一句話要重複好幾次的時候,還有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的時候,媽媽都會生氣,甚至覺得無力。就算媽媽們心裡都知道,不可能有孩子會對父母的話百依百順,但還是會生氣。人生氣的原因大致上有三種。1.是因為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被妨礙。假如晚上想趕快把孩子哄睡再去看個連續劇,但孩子就是不睡,這種時候不會生氣嗎?孩子好不容易睡著,終於可以坐到電視機前了,偏偏這時老公喝得醉醺醺地回來又把孩子吵醒,難道不會更生氣嗎?每個人都希望能在期限內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計畫,沒辦法如願的時候就會生氣。2.是因為被踩到底線。每個人在空間、時間和心理上,都有一條覺得有安全感的底線。像是不住在一起的公婆,沒事先聯絡就自己開門進來,這時生氣的原因是因為「底線」被踩到。自己心愛的東西也算是一種底線,例如自己喜歡的包包被孩子亂塗鴉時會生氣;沒說一聲就把老公珍藏的釣竿清掉時,老公也會生氣,這些都是因為不能跨越的底線被侵犯了。3.最後一個原因,是因為自尊心受傷。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價值能被認定,也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一旦被輕視,難免就會浮現生氣情緒。要是聽到老公說:「帶小孩有什麼好辛苦的,你到底做了什麼需要每天哀哀叫?」或聽到婆婆說:「你老公一個人賺錢太辛苦了,你也不要只是在家裡閒著,好好考慮一下怎麼幫忙賺錢吧!」當媽媽的人聽到這些話,自尊心就會受傷,外加瞬間被惹毛。生氣不會沒有原因,每個人生氣都有理由。如果覺得「我就是生氣」或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生氣」,就表示自己需要更深入探討生氣這方面的議題。要是一直不明就裡地生氣,就該停下來好好觀察。(本文摘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台灣廣廈)

歡慶母親節三妙招!可喝酒、吃蛋糕媽媽血糖不飆高

歡慶母親節三妙招!可喝酒、吃蛋糕媽媽血糖不飆高#分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母親節將至,子女準備豐盛大餐,外加一顆精心挑選的蛋糕來慶祝,好犒賞辛苦的媽媽,成為一年一度不可少的節目,然而,早已罹患糖尿病的媽媽,若在此時此刻似無忌憚的所有食物全都入口,血糖恐怕因此狂飆,危害健康! 然而,母親節當天,媽媽為大,若要限制這些不行吃,那個不能碰,顯然會有些掃興,以下由台中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徐盛邦建議的過節撇步,讓媽媽於歡慶之時,也能兼顧血糖控制:1) 吃完蛋糕,正餐記得少吃半碗飯/坊間有些標榜無糖或低糖的蛋糕,脂肪的量上升很多,購買時要特別留意成份,如果單寫無糖就要看是不是脂肪相對高,最好是無糖、低脂肪。他強調,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蛋糕,只是一片重量110克的蛋糕,就有30到50克的醣份,等於媽媽吃一塊蛋糕,就要少吃半碗飯,如此進行醣份代換後,血糖仍可以穩定。2) 選擇無糖蛋糕較健康/很多人擔心阿斯巴甜、糖精對人體負擔。徐盛邦醫師表示,所謂「無糖」,是指無人類好吸收的糖份,如人工甘味劑。美國的建議是每人每公斤吃50毫克的阿斯巴甜以上才會有害人體,相當於一天喝20瓶健怡可樂,偶爾吃人工代糖食物,人體不太吸收,影響脂肪的狀況不明顯,且血糖也會相對穩定,年節時吃一點沒有任何關係。3) 酒可以喝,但切記要適量/酒不會造成高血糖,平時血糖穩定的糖尿病人喝點小酒並沒有大問題,所謂「小酒」指的是一天喝不要超過15克酒精,以濃度58度的高梁酒計算,約為30到40cc,啤酒則是4、5百cc。但酒精會讓低血糖風險上升,容易低血糖的患者就儘量不要飲酒。徐盛邦說,有些病人非常焦慮血糖升高,平時控制得好,偶爾聚會升高到200多,就緊張的直問會不會有傷害,他說,糖尿病長期預後心血管死亡等的風險,是看長期穩定的控制,人生9成的時間控制得很好,10%的時間偶爾小放鬆,有助心情舒緩,不必為一次血糖升高而過度緊張,但如連續數天血糖降不下來,還是應該就診檢查。

服用血糖藥不得隨意換藥!當心低血糖喪命

服用血糖藥不得隨意換藥!當心低血糖喪命#分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糖尿病患者,粗估,約兩百萬人左右,但實際上,有好好控制血糖的病患仍佔少數,導致糖尿病三大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變以及神經病變的比例,仍居高不下,也因此,控糖是百萬糖友每天一睜開眼睛,所需好好面對的課題,不過控糖的藥物該怎麼用?如果糖尿病後期須打胰島素時,該注意哪些事項,相信許多用藥的眉眉角角,不少糖友還是渾然不知!八大控糖用藥須知 輕忽恐奪命藥師陳文志說明,糖尿病可分成不同型態,國人常說的糖尿病實指第二型糖尿病,主要的成因有二,一為胰臟的胰島素分泌不足,二為胰島素不能發揮功能,導致血液內的葡萄糖不能夠轉化成人體所需的能量,故過多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出現糖尿。陳文志也提出幾項糖尿病用藥規則,以免病友陷入用藥錯誤,甚至是低血糖的風險之中:1) 服用降血糖藥物,不得任意停藥或是更改劑量,亦不可任意加藥,避免造成低血糖。2) 若為隨餐服用藥品,正確使用方法為,吃正餐的第一口時一起吞服。3) 測試飯前血糖時先暫時不要服用降血糖藥物,待抽完血後準備進食前再服用。4) 若有檢查或治療需持續禁食時,請諮詢您的醫師或藥師是否需停用降血糖藥物。5) 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期間如發生低血糖時(饑餓、發抖、冒冷汗),應立即服用果汁或方糖,並與醫師連繫及提早就醫。 6) 未開封之胰島素需保存於2~8℃,可依有效期限存放。使用中的胰島素,可不用置放於冰箱,存放於陰涼處即可,使用期限只能使用至開封日算起21~28日,依胰島素不同而有所差異。7) 旅行時胰島素不可置於身上的衣服口袋及車內或飛機行李艙中,避免胰島素因溫度變化過大而變質。8) 使用前先檢查胰島素有無沉澱、變色、雜質、結霜或其它變化,若有上述狀況應停止使用。

統計:九成國人空腹血糖值偏高

統計:九成國人空腹血糖值偏高#分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餿油、飼料油、塑化劑、工業汙染等,在台灣,眾多的環境問題與食安問題環伺,使得民眾落入未知的健康風險之中,導致每年罹癌人數與慢性疾病病患人數不斷攀升,後者,醫生還能給個解釋,讓病患知道為何自己會罹患慢性病,但前者,多數醫師還是無法把罹癌的主因,與癌症病例不斷攀升的問題交代清楚,是否正代表著,現今的醫學,早已無法精準的評估,大環境變遷之下,人們的身體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國人荷爾蒙分泌、新陳代謝 普遍出現異常 至於為何慢性病患與癌症病患會不斷增加,也許在國內健檢機構美兆所建立的資料庫,能看出端倪。根據美兆所收集13,363筆數據,發現有96.12%的人空腹血糖偏高,相當於10個人中有個9人偏高,血糖偏高代表人體細胞對糖份的利用不理想,容易形成初期高血糖、糖尿病及脂肪肝,值得重視。另外,資料也指出,若空腹血糖值從20歲起就偏高(>127 mg/dL),伴隨年齡增長,血中胰島素濃度下降的幅度會比血糖正常的人來得急遽,從20多歲的平均值20(μU/ml)降至60歲時的10,胰島素量減少了一半左右,代表長期的高血糖會導致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快速衰弱。此外,80%的男性代表體內慢性發炎指標的鐵蛋白過高,相反的,65%的女性鐵蛋白過低。另一項慢性發炎指標尿酸,也看到相同現象,男性69.77%偏高,明顯高於女性的25.75%。其中女性於50歲後,鐵蛋白與尿酸的濃度都會明顯上升。資料也顯示,無論男女,賀爾蒙不理想的比例都偏高,尤其男性睪固酮有75.91%偏低、游離睪固酮的偏低值更達92.98%。睪固酮除了是性賀爾蒙,也影響身體細胞的機能,例如促進蛋白質合成、維持肌肉量及骨質形成、增進全身對氧氣的吸收、幫助控制血糖、膽固醇等,是維持青春活力與幸福感的重要元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