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

你的小孩是蘭花?照顧蘭花孩子6法則

你的小孩是蘭花?照顧蘭花孩子6法則#法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maskrosbarn」是瑞典慣用語,翻譯成英語就是「dandelion child」(蒲公英小孩)。瑞典人用這個詞彙形容那些無論到哪裡都能蓬勃成長的孩子,就像蒲公英一樣,有一種「飄到哪裡,就在哪裡開花」的無限能力。另一個瑞典語新詞—「orkidebarn」,也就是「蘭花小孩」(orchid child),形容那些極度易受環境特質影響的孩子,他們就像蘭花一樣,只要悉心照料,就能盛開出瑰麗的花朵,卻也會因為被忽視或傷害而在轉瞬間枯萎、凋零。照顧「小蘭花」的六大法則蘭花小孩(就我們所知,大約五個孩子裡就有一個)對於年幼時遭遇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有一種奇特、利弊互見的敏感性。他們對外界環境有一種易感性,容易受其影響,例如觸摸、聲音、味道和相關的體驗,當然還包括愛心、溫暖、惡意和冷漠……等的知覺,而這種感受力會造成他們在身體感官上產生巨大、有時是痛苦的反應。他們像是感官都對外界澈底的開放,因而造就出不是大好就是大壞的二元性結果:在強而有力、具正向支持的社會環境裡,他們比任何孩子都更朝氣蓬勃,但在相對嚴苛有害的環境裡,他們的人生可能會流向失序與谷底。一、生活需要儀式感:新奇是種威脅,日常規律是種保護。對蘭花小孩而言,造成他們人生擾動的,是他們對新奇和意料之外事物的敏感性。凱根稱這種現象為「恐新症」(neophobia)。這是一種深植於性格中、對預期之外或對陌生事物的恐懼。二、給予孩子堅定不移的愛:無論單親、雙親或同志家庭,那怕只有一個大人的關愛也足夠。第二個對蘭花特質的孩子提供安撫和支持的教養做法,就是家長無處不在的關注和愛。雖然所有孩子都渴望並需要父母的注意和關懷,但蘭花小孩需要特別多父母的關愛,而且特別能受惠於他們的影響。這種關注可以是來自雙親中的其一或雙方,祖父母、教父教母或是保姆。三、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對孩子的「敏感」要有敏感度。父母支持關懷蘭花小孩的第三個方法,就是體認並尊重人類的個別差異。切記,就算是在同一個家,但每個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氛圍就是不一樣。父母必須能辨識、了解進而欣賞孩子間的差異與獨特。高質量、有回應的父母之所以能注意並回應子女在需求上所顯現的各種差異,就是因為他們具備這種「對敏感的敏感度」。唯有看到這種差異,肯定差異的正當性,才能讓蘭花小孩和蒲公英小孩各自盛開。四、給予孩子寬容和自由的空間:全心接納,肯定孩子做自己。父母要能接納並肯定孩子真實的樣貌、柔軟的心地和富創意的自我,如此一來,蘭花小孩就能夠茁壯。蘭花小孩能夠敏銳地察覺到父母的批判和意見,對此照單接受,並以強烈的方式回應。他們通常也是最富創意和想像力的孩子,需要找到表達、運用創造力的管道。這樣的孩子如果察覺到,要達到父母的期望,就必須完全迎合父母的欲望和企圖心,完全不能有任何差錯,那麼孩子自己的希望、夢想和創意,可能會受到阻礙和壓抑。五、建立在「保護」與「刺激」之間的微妙界線:不放任,也不成為直升機父母。蘭花小孩的家人必須在精心的保護與壯膽的歷練之間,尋求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由於蘭花小孩容易被外界觸動生理反應,所以父母讓孩子與外界刺激間保持某種隔絕,通常是必要而且有益的保護手段。六、善用遊戲的力量:玩出想像力與療癒力。最後,遊戲、奇幻和想像的樂趣大有助益。蘭花小孩的父母,一如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必須在其中接受陶冶。身在成人世界的我們,之所以深受孩童的吸引,諸多原因中的一個,就是孩子能夠自然且自在地進入生活中充滿想像力的玩樂角落。有時候,我們這些大人,太早也太容易就放棄一度熟悉的嬉鬧和天真的快樂。我們喜愛、羨慕孩子,是因為我們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曾經的模樣,以及我們曾有的經歷。他們提醒我們另一種生存方式,某種曾經是我們所歸屬的「家」。(本文摘自/蘭花與蒲公英/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