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

減醣不可不知:補好油保護身體細胞!

減醣不可不知:補好油保護身體細胞!#細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執行減醣飲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總熱量的攝取,適量的增加蛋白質以及油脂的攝取,特別是脂肪的部分,我們的身體需要優質的脂肪來提供細胞修復以及運作。不同的脂肪酸在我們體內扮演不同的角色,好比飽和脂肪主要提供我們能量,Omega 9 相對穩定,具有極佳的抗氧化作用,Omega 3 及Omega 6 是細胞膜的原料,在免疫系統中也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們分別負責啟動發炎及消炎的免疫反應,保護身體不受外來物的侵害。因此,藉由平衡體內油脂,可以使全身細胞代謝變佳,反而可以養成不易發胖的體質。低醣高脂飲食的實際案例減醣好油的飲食方式,國外一般稱為LCHF(低醣高脂飲食法),有別於高葡萄糖飲食,對腦部的運作有著極大的貢獻。最早源自於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對癲癇兒童的治療。多年來,眾多的癲癇兒童已經藉由這種飲食法,得到非藥物的有效控制。由於著重於脂肪的攝取,正好彌補了幼兒於胚胎時的發育缺陷。當今常見的幼兒精神疾患,如過動、自閉、亞斯伯格、癲癇、妥瑞氏症等,皆可藉由高脂低醣的飲食方式,獲得極佳的改善。並可進一步解決此族群兒童,伴隨產生的皮膚過敏、腸黏膜、鼻黏膜缺損及腎上腺亢奮等外胚層相關症候群。相較於美國1993 年的錯誤飲食金字塔政策,造成了廣大的慢性病效應。瑞典政府當局經由飲食營養專業機構,歷經2 年,檢視超過16000 篇相關研究論文,率先於2013 年10 月27 日,正式宣布拒絕實施美國既有的飲食金字塔政策,改以高脂低醣的飲食方式,為最新瑞典國民飲食政策方針。高脂低醣的飲食方式,使得瑞典國家選手在2014 及2015 兩年,世界腦力錦標賽中皆奪得亞軍。由此可看出,一個成功的公共衛生政策,可帶來民族智力地的全面提升。使用油脂當身體的能量來源,能讓細胞產生最少的垃圾,且減少細胞內氧氣的耗損,進而能有效的支援心臟及肌肉的運作,可大大提升了運動員及特種軍人的體能表現。從實驗對象觀察,執行低碳水化合物、高優質脂肪飲食的馬拉松選手Tim Olsen,於2012、2013 連續兩年贏得美西馬拉松總冠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此外,低碳水化合物及高油脂的飲食,也大大降低了潛水者上岸後,常見的癲癇症狀;因此,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海豹部隊(Navy Seal)隊員,更是全面性的執行減醣好油飲食。(本文摘自/減醣‧好油‧綠拿鐵:四階段減醣步驟,3個月瘦14公斤,三餐最方便迅速、能量滿分的飲食計畫/常常生活文創)

坐式生活讓循環變慢 細胞萎縮死亡

坐式生活讓循環變慢 細胞萎縮死亡#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為什麼久坐少動會帶來這麼多問題?答案就藏在我們的細胞裡。人的生命力來自身上數以兆計的細胞,這些細胞之所以需要經常活動,有部分原因是這樣才不會沾黏在一起,滿載營養的血液才能輸送到每個細胞。如果長時間不動,細胞之間會啟動互相沾黏的連鎖反應,一直到結締組織整個黏在一起,變成硬硬的一大片,把內臟和肌肉整個包起來,結果讓我們更不想動。而包在這片硬化組織裡的,則是更多瀕死、萎縮的細胞。久坐身體循環變慢 細胞營養不足、難以排出毒素一開始,我們只會先感覺有點僵硬,隨著身體愈不動,僵硬感也會愈來愈強烈。於是肌肉細胞開始慢慢萎縮凋零,造成關節互相擠壓,因而產生傷害,演變為慢性疼痛;如果情況沒明顯改善,就只能接受手術治療,甚至必須置換關節。細胞的功能除了吸收營養,也要將身體產生的廢物定時清走,我們才能生存,這個任務是由身體的循環系統負責執行。循環系統的設計,是透過血液和氧氣的全身循環來輸送養分和清理毒素。如果習慣坐著,循環速度會變慢,輸送到全身細胞的營養也會變少;當細胞營養不足,又無法順利排出積存的毒素時,細胞就會由內而外窒息。基本上,只要我們過的是坐式生活,身體就無法順利發揮與生俱來的自癒力量。不愛動,除了會讓人容易感覺疲倦、不舒服,還會讓身體恢復的速度變慢。坐式生活引起的負向反饋循環,在很短時間內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尤其是不愛活動引起的細胞衰亡,會讓控制體重變得極為困難,因為全身每個細胞裡都有的粒線體,正是人體負責燃燒熱量的大熔爐,而它在細胞衰亡的過程中會連帶被犧牲;肌肉細胞萎縮,脂肪細胞激增,隨著時間過去,身體會變得虛弱鬆弛,也愈來愈僵硬,肥胖就此成為另一個無法中止的負向迴圈。年齡增長不是肌肉變弱主因 應規律伸展各部位對髖部來說,走路是好運動;如果走得夠快,又都是上坡,可能對心血管系統也有幫助,但走路只使用全身一半的肌肉組織。我也注意到,以走路當作日常運動的人,多半挺著一個大肚腩,核心肌肉偏弱,手臂肌肉也比較少鍛鍊到,這是因為他們走路時很少用到上半身的關係。有些人會把大肚腩和沒力量的上半身,歸咎於年紀大。年齡增長並不是肌肉力量變弱的主因,沒有好好使用肌肉才是。想讓身體強壯、精實,不受疼痛的威脅,就必須規律的伸展全身每個部位。(本文摘自/零痠痛益身操/天下文化)

追著腫瘤跑!真光刀治療不傷健康細胞

追著腫瘤跑!真光刀治療不傷健康細胞#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8歲陳姓男子14年前曾罹患直腸癌,7年前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肝臟,2年前癌細胞又轉移到橫隔膜與左腎,經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控制,沒想到去年發現癌細胞轉移到了肺部,今年年初甚至陸續長出4顆腫瘤。因患者體力不適合動手術,因此以標靶真光刀設備(TrueBeam™STx),進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5次後消除腫瘤,沒有副作用,目前患者狀況良好。定期檢查治療 即時發現癌細胞轉移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醫師表示,患者從14年前確診罹癌後,都有定期檢查,並配合醫囑按部就班進行治療,所以都能即時發現癌細胞轉移,再加以症狀方式治療,控制的都不錯。標靶真光刀治療 可保存完整肺功能癌細胞此次轉移到肺部,如果使用傳統的放射治療,一般容易出現喘、咳嗽等肺部功能受影響的副作用,利用標靶真光刀來治療能精準地將放射線瞄準腫瘤,避免腫瘤周圍健康組織受到損害,而將肺部功能保存完全,讓患者治療後不會出現喘與咳嗽情形。追蹤腫瘤的位移 提供精確的放射治療葉啟源醫師指出,治療難度在於肺部腫瘤會隨著呼吸運動而移動,恐會因此影響治療效果,而標靶真光刀可以提供呼吸監控放療,這使得它可以在治療機施行輻射照射的期間,監測呼吸、追蹤腫瘤的位移,提供精確的放射治療,而不傷及其他健康細胞,同時這項技術也可應用在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醫師提醒,若有早期癌變症狀,除了應按部就班治療外,持續定期追蹤也是預防癌細胞擴散或轉移的不二法門。不忽略身體危險信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也會提高。

真的有心電感應?細胞的殘存記憶

真的有心電感應?細胞的殘存記憶#細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或許是國家政策過於保護,抑或是風俗民情不同,在臺灣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不僅鮮少露面,更遑論和西班牙一樣,在廣告中現身說法,鼓吹更多人支持「器官捐贈」。另外,有關移植之後,病患「身、心、靈變化」的討論更是少之又少。美國雖不算是「器官移植」比率最高的國家,但相關病例數在世界上卻名列前茅,而且對這些病患,不只醫學方面的研究很普遍,連和治療無關的追蹤與探討也很多,其結果有時比小說還精采。曾經有人做過訪查, 在接受器官移植病患的身上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現象。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病例,在手術之後發現自己的口味變了。例如,有人原先不是速食品的愛好者,但器官移植後,每次經過黃色M型商標的速食店面,就會忍不住走進去;也有人原先不甚喜歡辛辣或發酵食品,但之後卻喜歡得無法自拔。林林總總的奇聞軼事,我覺得最有名的案例是在美國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全世界第一例「心肺移植」的患者瑪麗•高爾克(Mary Gohlke)。她手術後進行復健時,醫院刻意安排電視臺訪問,當記者要她說出目前最想做的一件事,她竟然脫口而出:「我現在最想喝一口冰啤酒!」高爾克自己也被這句「無心之言」嚇到,加上她不時在夢中看到一位年輕男孩的樣子,於是想找出在腦死後捐贈心、肺給她的人。在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她順利找到了那位捐贈者的墓地,並和他的家屬變成了朋友─這位讓高爾克獲得重生的捐贈者,是一位因車禍而腦死的高中生,生前最喜歡喝冰啤酒。有些醫師認為接受器官捐贈的病人,在手術後有口味與心性的改變,是因為「細胞殘存記憶」(Cell Memory),讓原先器官擁有者的種種,透過此一方法而傳到另一個人身上。絕大多數的醫師,包括我在內,並不相信有這種現象,畢竟不是所有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都有上述的身、心、靈轉變,而那些有改變的人,其轉變更不見得和捐贈者相同。但高爾克並不認同大部分醫師的論點,她以克萊爾•西爾維亞(Claire Sylvia)為筆名,將自己的故事寫成小說《換心》(A Change of Heart ),而且蒐集了許多「細胞記憶」的故事,其中,我最有感覺的是以下一對美國夫妻的案例。這對美國夫婦在大雨滂沱的高速公路上趕路,不過兩人卻因為某些事情而冷戰著,一路上只聽見雨刷快速撥著雨水的聲音。很不幸的,這對夫婦因為車禍被送進醫院,擔任駕駛的丈夫因為傷重造成腦死,而全身多處骨折的妻子則幸運存活。她在身體極度痛苦之際,勇敢地將丈夫的心臟捐贈出去,以救活一位因為心臟衰竭而瀕死的病患。半年後,妻子在醫療人員的努力救治之下,完全康復,可是她的心中卻一直放不下一件事─覺得沒有好好向丈夫道別。於是,轉而求助向她勸募器官捐贈的社工人員,希望他能找到那位受贈者,她想對他身上、曾經是丈夫的心臟,說聲再見。社工覺得相當為難,因為在美國醫療體系裡,器官捐贈者的家屬和受贈者是不可以直接見面的,但他拗不過那位妻子的請求,於是打破慣例和受贈者聯絡,不過他也先言明,對方是可以拒絕的。想不到那位受贈者竟然毫不考慮就答應了。約定見面的那天下午,受贈者不知什麼原因遲到了,忐忑不安的社工在漫長的等待下有些心虛,提醒那位妻子「受贈者是可以不用來的」,而且還建議她打退堂鼓。「不用,我的丈夫快到了,我可以感覺得到!」果真在幾分鐘後,受贈者推門走了進來,讓社工著實嚇了一大跳。受贈者是一位高中生,雖然和那位妻子初次見面,彼此卻有說不出的親切感,兩人很快就熱絡地交談著,彷彿是家人一般。那位妻子的願望終於達成,她輕撫著受贈者的胸口和丈夫的心臟道別:「寶貝,我對不起你,沒有親口和你說聲再見。」這樣舉動讓受贈者感到十分舒暢,因為他接受完心臟移植這半年來,始終覺得心頭有千斤重擔,即使檢查數據都顯示心臟功能良好,但是他一直感到鬱悶難以抒發,如今卻在這樣的觸摸下完全恢復。最後兩人依依不捨地道別,臨行前那位高中生說出了疑問:「為什麼這段時間,我一直聽到車子雨刷在擦窗戶的聲音?」那位妻子聽到這樣的問題,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把對丈夫的思念宣洩個夠。讀者們對上述的故事會不會覺得毛骨悚然,認為它是長久以來科學界無法解釋的「靈魂出竅」? 或是「心電感應」? 如同我前面所說,支持細胞有原先主人殘留記憶的人,一定認為這是最好的證據。我不是不相信這些無法解釋的事情,而是因為不知其存在的道理,而不附和。總之,不管是「細胞記憶」也好,或是「怪力亂神」也罷,都只是說故事的材料,你相信也好,不信更好,畢竟這些神祕而不可解的事,早晚會水落石出,只不過到那時候,我們都不在世上了。(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找到了!小兒脂肪肝原因在這

找到了!小兒脂肪肝原因在這#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兒脂肪肝的重大發現,關鍵成因找到了!由亞東紀念醫院及台大兒童醫院合作的研究顯示,肥胖兒童發生脂肪肝的關鍵成因為IRGM基因變異—罹患脂肪肝的肥胖兒童之中有高達28%有IRGM基因變異。28%肥胖兒童IRGM基因變異亞東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林裕誠表示,國內肥胖兒童未必都會罹患脂肪肝,推論遺傳基因變異可能是重要原因,研究發現,台灣高達28%的肥胖兒童因為IRGM基因變異而罹患脂肪肝,找出變異原因,就能提供脂肪肝治療的正確方向。國內約有9萬小兒脂肪肝患者根據內政部統計處105年11月的資料,台灣地區年齡6~18歲的兒童青少年為300萬人,再以肥胖盛行率15%來計算,約有45萬名肥胖兒,再乘以台灣肥胖兒童20%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估算出國內約有9萬小兒脂肪肝患者。脂肪堆積過多 就會轉至肝臟林裕誠醫師表示,如果超過5%的肝臟細胞有過度脂肪堆積,即患有脂肪肝,當人體攝取過多脂肪,剩餘脂肪會儲存在皮下皮膚,一旦脂肪堆積過多,就會轉至肝臟細胞內部存積,台灣有超過25,000名因IRGM基因變異而有脂肪肝的肥胖兒,如果能製造出增進IRGM蛋白活性的藥物,就可望拯救25,000名肥胖兒脂肪肝。足量運動、飲食控制、避免久坐想要遠離脂肪肝,最佳治療方式為穩定足量運動、飲食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病人應避免久坐不動,每天做60分鐘(可分次)的中等強度以上運動,每天攝取足量蔬果,少喝珍珠奶茶等含糖飲料。  

微脂體聯合療法 抑制腸癌細胞提高藥效

微脂體聯合療法 抑制腸癌細胞提高藥效#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習慣西化、缺乏運動,使得近年來腸癌病例數逐漸攀升,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雖然癌症已多年蟬聯食大死因之首,但大腸癌竄升速度最快,平均每年有14,000名新增個案,超過5,000人死亡,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見腸癌肆虐的情形相當嚴重。然而在治療方面,由於傳統化療藥物無法有效運送至腫瘤組織,且易產生抗藥性,導致化療效果有限,但日前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吳漢忠研究員,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找出3個標靶胜肽,可與腸癌結合,只要透過標靶微脂體聯合療法,就能大幅改善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效率,且經實驗小鼠證實可明顯抑制癌細胞,並無副作用,而目前刊登於《科學轉譯醫學》期刊。微脂體藥物專一累積於腫瘤 即可提升抑制能力研究團隊首先運用噬菌體顯現法,成功地鑑定出至少有三個標靶胜肽,對於腸癌具有高度的結合能力,接著再更進一步以微脂體攜帶二種不同作用機制的抗癌藥物,研發出標靶微脂體聯合療法。只要具有標靶能力的微脂體藥物,能夠專一且高劑量的累積於腫瘤組織,就能大幅提升抑制腫瘤的能力,有效控制癌症,讓腫瘤完全消失,並不會引起副作用,且觀察150天後,無出現任何復發情形。除了腸癌 肺、肝癌也研發出標靶藥物傳輸系統研究人員洪瑞隆醫師表示,儘管抗癌藥物不斷的問世,但癌症治療效果以及病人壽命的延長始終有限,但透過此次研究,未來不管是在癌症的診斷或治療上,都將會有很大的貢獻,而目前除了腸癌外,也已經成功研發肺癌、肝癌及乳癌等標靶藥物的傳輸系統,未來若能應用於癌症治療及早期診斷,將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及病患的生活品質。

婦四肢嚴重搔癢以為蚊子叮 竟是淋巴癌作祟!

婦四肢嚴重搔癢以為蚊子叮 竟是淋巴癌作祟!#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若四肢出現蚊蟲叮咬,成為所謂的紅豆冰棒,到皮膚科拿藥卻又不見任何好轉,可別以為這蚊子實在猖狂殺不盡,恐怕是淋巴癌所產生的免疫力紊亂在作祟!台中就有一名六十多歲的婦人,近期因為天氣漸熱,所以四肢出現一粒粒像遭蚊蟲叮咬的症狀,到了皮膚科拿藥塗抹,卻見無任何改善,直到去醫院抽血後才發現,她的白血球有升高的狀況,進一步抽檢竟赫然確診罹患淋巴癌第三期!抹藥還是不見效 多次切片還是找不出病因台中榮總皮膚科醫師沈瑞隆表示,隨著夏日漸漸來臨,氣溫逐漸升高,蚊蟲開始滋生,因此,被蚊蟲叮咬而到門診求助的病患也較多。然而最近有一位六十多歲的中年家庭主婦,平常身體健康沒有什麼病痛,十數週前臉上四肢被蚊蟲叮咬之處,產生許多奇癢無比的丘疹,嚴重的地方甚至產生大水泡。臨床醫師一開始給予治療蚊蟲叮咬的藥物,但是都沒有什麼效用。因為治療效果不佳,患者於治療期間還接受過三次的皮膚切片化驗,結果都是嚴重的蚊蟲叮咬反應。抽血後白血球異常 終於找出叮咬主因後來追蹤患者的抽血報告,發現她的白血球有逐漸升高的情形,經血液腫瘤科醫師作骨髓穿刺檢查,才發現竟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作祟!經過皮膚科以及血液腫瘤科醫師同時治療,患者病情才獲得改善。沈瑞隆指出,這種淋巴癌造成的嚴重蚊蟲叮咬反應,是因為淋巴癌造成的免疫系統紊亂所引起。最常發生在蚊蟲肆虐的夏天,以60多歲的中老年人居多,患者會因為稍微被蚊蟲叮咬,就在四肢臉部等沒有衣服覆蓋的外露部位,產生劇癢的丘疹水泡,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病程常常持續好幾個月,需使用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並且治療本身的淋巴癌,才有辦法控制病情。沈瑞隆呼籲,皮膚是人體健康的一面鏡子,若皮膚有不明斑塊,或是皮膚疾病久治不癒,應尋找有經驗的皮膚專科醫師做進一步診察,以免延誤病情。

全台九成民眾「細胞鬧飢荒」 恐失智、神經退化

全台九成民眾「細胞鬧飢荒」 恐失智、神經退化#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早上,以一杯咖杯,簡單搭配三明治,開啟一天的美好早晨,準備趕到公司努力工作,為生活拚搏。中午,一個排骨便當,便當內菜色,青菜少許,排骨肉與白飯佔滿幾乎八成空間,吃完後突然感到一陣倦意。晚上回家,為了犒賞一日辛苦,先買包鹹酥雞,滿足口腹之慾,壓力才能瞬間解放,畫下無怨無悔的句點。這其實是全台大多數人的飲食寫照,共同缺點就是,沒人在乎蔬果的攝取,讓現代年輕族群,全都陷入「隱性飢餓」的危機之中。 九成九國人每天吃得很飽 細胞卻嚴重飢荒什麼是隱性飢餓?隱性飢餓簡言之,正是當人們只在乎大魚大肉、高油高脂、燒烤、油炸物的同時,雖「每餐都吃得很飽」,但卻忽略蔬果、豆類、全穀根莖類的攝取,而讓身體缺乏大量微量元素所致。換言之,乍看之下,即使每個人餐餐都能飽食一頓,可是體內的每個細胞,宛如天天上演飢荒。台北市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說,倘若身體長期缺乏微量元素,例如,維生素、鈣、鉀、鎂等等,恐怕會引起身體多種疾病,像是高血壓、心律不整、身體慢性發炎,甚至是神經退化、免疫失調、老年失智。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發布,全球約有二十五億人因食物攝取過於單一,處於隱性飢餓當中,反觀國內情況,因外食人口居高不下,情況更為嚴峻。根據國民健康署過去所發布的資料指出,台灣九成民眾,微量元素鉀、鋅、鈣,嚴重攝取不足,另一份最新調查更直指,高達九成九的比例,每日飲食未達衛生福利部六大類食物建議標準。金惠民進一步分析,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細胞消耗微量元素的速度會更快,但我們所攝取的各種營養卻少之又少,才會讓各種慢性病、疲勞、焦慮、憂鬱、免疫失衡,普遍成為國人的身體老問題。身體缺乏微量元素 高血壓、乾眼症通通找上門再仔細探究,微量元素與身體的關聯性,像是缺乏維生素B1會使周邊神經發炎,缺乏維生素A會誘發乾眼症、夜盲症;尤其是國人蔬果吃得少,鉀離子近九成民眾攝取不足,使得高血壓成為台灣國病。金惠民呼籲,國人應重視隱性飢餓的嚴重性,唯有均衡飲食,蔬菜、水果、全榖根莖類、豆魚肉蛋、乳品、堅果等六大類食物,每日都應足夠攝取,倘若真的難以達到,建議必要時能透過含二十多種人體無法製造的綜合維他命,讓營養更加充足,以避免細胞鬧飢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