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麻

17歲少女臉麻走路不穩 驚罹罕病!

17歲少女臉麻走路不穩 驚罹罕病!#臉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就讀高中的17歲少女,約一年前就曾發生右臉麻木的症狀,總認為是吃了超辣的食物引起而不以為意,幾週後症狀也逐漸改善。今年暑假期間右臉麻木的症狀再度復發,到診所看診被認為是臉部三叉神經問題,也有可能是感冒引起的,診所開的藥還沒吃完的四天後,再發生暈眩和走路不穩情況,才到神經內科求診。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在右側的腦幹與小腦交界以及腦室周遭有多處疑似去髓鞘病灶的卵圓形斑塊,經過其他檢查,包括腦脊髓液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確診為全台灣確診病例僅有約一千多例的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鄧浩文醫師表示,從該少女描述的症狀,讓他高度懷疑是腦幹部位的病變,在沒有三高與抽菸的年輕人出現這種類似中風的局部神經症狀,經常非單純疾病。「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腦部與脊髓)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但其病程大部分是以間斷式的發作為主;隨著反覆發作以及腦部病灶的累積,進而導致患者失能的風險增加。致病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目前的證據顯示其發病是來自於患者腦神經纖維表面覆蓋的一層叫做神經髓鞘的物質(可以把它想成電線的外皮,保護裡面導電的電線),被自己身體所製造的抗體攻擊,而在腦部形成一處或多處的發炎反應與疤痕(亦稱為硬化或斑塊)所導致。發現的病例以年輕人居多,且女性多於男性。發病初期外觀看似正常 嚴重會導致失能多發性硬化症具有持續發炎及進行性神經退化的特性,且病情持續惡化。發病時的症狀常在1、2周後消失爾後再復發,因此民眾很容易忽略而錯失黃金治療期。鄧浩文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因腦部病變的位置不同及所影響的神經組織,患者可能出現視力受損(視神經病變)、下肢無力、平衡失調、行動不穩、麻木、語言障礙、暈眩、大小便機能失調等症狀。這些症狀因人而異,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如果未接受治療,病情會一再復發,嚴重時會導致失能。尚未有可根治的療法 唯依靠藥物緩解症狀許多病友在發病初期雖然外觀看似正常,卻因為疲勞、嗜睡等症狀很容易被家人、朋友、同事誤解,而承受了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工作或索性辭職!多發性硬化症雖然尚未有可以根治的療法,但在其急症發作時可以給予短期高劑量皮質類固醇治療以加速緩解臨床症狀;當病情穩定後,可長期接受免疫調節解藥物治療,以改變病程並降低復發的頻率與未來失能的風險。換句話說,這類的病人在藥物的照顧下,可以延緩疾病發展從而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我們要將多發性硬化症視為如同是一個慢性疾病,與它長期抗戰,最重要是在發病初期就能加以確診,及早介入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臉麻眼下垂 貝爾氏面癱作怪!

臉麻眼下垂 貝爾氏面癱作怪!#臉麻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 (諮詢/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麗蓮、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彥翔)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半夜都不睡,小心突然面癱!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臉不聽使喚,我是中風了嗎?熬夜加班要注意,半邊臉麻痺、失去味覺,突如其來的顏面神經失調,常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突發中風,就診後才發現,原來眼角下垂、眼瞼無法閉合、無法抬舉眉毛、口角下垂等症狀都是貝爾氏面癱作怪!貝爾氏面癱常與中風搞混,而2種疾病同異之處在哪裡?又該如何分辨呢? 顏面神經麻痺 這些族群有潛在發病可能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表示,「顏面神經」是12對顱神經中的第7對,掌管整個臉部的表情,貝爾氏面癱是病毒感染到顏面神經導致器官停止運作,是一種原發性的顏面神經麻痺,年輕人到老人家都有可能會發生。近年來因為壓力過大、免疫力差,年輕患者有增加的趨勢。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彥翔表示,除了抵抗力弱的患者外,糖尿病患者、懷孕婦女、老年及免疫力不全患者也有潛在發病可能。 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亦稱「貝爾氏麻痺」。此名的由來是來自查爾斯‧貝爾爵士在西元1821年發表文獻,指出臉部的運動和感覺是由不同的神經支配的。 雖然此症的描述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然而其病因至今仍未有定論。理論之一便是「病毒」說。曾經被提出過的包括單純泡疹病毒、Epstein-Barr病毒及其他許多不同的病毒。雖然有一些血清中病毒抗體變化的證據,直接卻很難證實。 氣溫驟降時,會不會更容易發生?黃彥翔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容易對於此疾病有誤解,但根據2001年國外醫學期刊報告(BMC Neurol.2001;1:7.),氣候因素並不會對貝爾氏面癱的發生率產生影響。   (病毒秋冬活性高,容易入侵抵抗力弱的老人,因此面癱也常被認為是中風症狀。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 症狀侷限臉部 根據國外統計,面癱的發病率約為萬分之2,主要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病毒入侵,與冬日易發作的中風不同在於,貝爾氏面癱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且症狀侷限臉部,不會出現中風一樣有四肢麻痺的症狀。 林典佑醫師表示,一般的貝爾氏面癱,只要經過神經傳導檢查判斷嚴重程度予以治療,大部分的患者在三周到一個月內都可以痊癒。若是特殊病毒如帶狀皰疹引起的面癱,可能會出現耳廓起水泡情形,嚴重會影響到聽神經導致耳鳴。雖然由帶狀皰疹導致耳鳴的發生機率不高,但把握時間及早治療仍是抗病上上策。 增強免疫力 西醫藥物治療合併針灸治療 除了西醫利用類固醇搭配維他命B群的藥物治療之外,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麗蓮也表示,把握機會增強免疫力,西醫藥物治療合併針灸治療,也能有效紓緩症狀。 由於面癱症狀是免疫力下降同時受到風邪入侵頭面部經絡,利用針灸治療四白、地倉、迎香、下關、顴髎、頰車穴位能夠補養氣血、增強免疫力;至於陽白、本神、童子髎、風池則可以祛除風邪、舒緩筋肉緊繃。此外,四肢穴道如合谷、外關、陽陵泉、足三里也是輔助治療重點。   (除了西醫的藥物治療,中醫針灸治療也能有效紓緩筋肉緊繃、增強免疫力。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預防復發的中醫5撇步 黃彥翔醫師提醒,因為是病毒入侵引起的疾病,即便治療過後,仍有病人會復發,想要預防面癱,一定要顧好生活細節,陳麗蓮醫師說明,最重要的是避免熬夜,睡眠充足才能建立免疫保護網,另外,現代人壓力累積,最嚴重的文明病就是放假不放鬆,只要適度放鬆身心,就能避免長期壓力降低免疫力。 1) 活化經絡 / 適度熱敷、按摩顏面肌膚、穴道,活化氣血、暢通經絡。 2) 適度運動 / 常做體操可增強對風邪的抵抗能力。 3) 補氣飲品 / 取2~3片的黃耆、防風、黨參、紅棗等藥材泡茶飲用,可以達到補氣養血扶正祛邪的功效。 4) 頭面保暖/ 冬天利用圍巾、口罩保護好頭面部,避免強風吹襲,夏天也要注意冷氣、風扇不要直吹臉部。 5) 少喝飲料/ 夏日避免攝取過多冷飲,阻礙經絡氣血循環。    (保護好頭面,避免強風直吹臉部。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臉麻眼下垂 5撇步防面癱!

臉麻眼下垂 5撇步防面癱!#臉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熬夜加班,半邊臉突然麻痺、失去味覺,我是中風了嗎?突如其來的顏面神經失調,常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突發中風,就診後才發現,原來眼角下垂、眼瞼無法閉合、無法抬舉眉毛、口角下垂等症狀都是貝爾氏面癱作怪! 顏面神經麻痺 這些族群有潛在發病可能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表示,「顏面神經」是12對顱神經中的第7對,掌管整個臉部的表情,貝爾氏面癱是病毒感染到顏面神經導致器官停止運作,是一種原發性的顏面神經麻痺,年輕人到老人家都有可能會發生。近年來因為壓力過大、免疫力差,年輕患者有增加的趨勢。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彥翔表示,除了抵抗力弱的患者外,糖尿病患者、懷孕婦女、老年及免疫力不全患者也有潛在發病可能。至於氣溫驟降時,會不會更容易發生?黃彥翔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容易對於此疾病有誤解,但根據2001年國外醫學期刊報告(BMC Neurol.2001;1:7.),氣候因素並不會對貝爾氏面癱的發生率產生影響。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 症狀侷限臉部根據國外統計,面癱的發病率約為萬分之2,主要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病毒入侵,與冬日易發作的中風不同在於,貝爾氏面癱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且症狀侷限臉部,不會出現中風一樣有四肢麻痺的症狀。林典佑醫師表示,一般的貝爾氏面癱,只要經過神經傳導檢查判斷嚴重程度予以治療,大部分的患者在三周到一個月內都可以痊癒。若是特殊病毒如帶狀皰疹引起的面癱,可能會出現耳廓起水泡情形,嚴重會影響到聽神經導致耳鳴。雖然由帶狀皰疹導致耳鳴的發生機率不高,但把握時間及早治療仍是抗病上上策。增強免疫力 西醫藥物治療合併針灸治療除了西醫利用類固醇搭配維他命B群的藥物治療之外,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麗蓮也表示,把握機會增強免疫力,西醫藥物治療合併針灸治療,也能有效紓緩症狀。預防復發的中醫5撇步面癱症狀是由於免疫力下降同時受到風邪入侵頭面部經絡,利用針灸治療四白、地倉、迎香、下關、顴髎、頰車穴位能夠補養氣血、增強免疫力;至於陽白、本神、童子髎、風池則可以祛除風邪、舒緩筋肉緊繃。此外,四肢穴道如合谷、外關、陽陵泉、足三里也是輔助治療重點。想要預防面癱,一定要顧好生活細節,陳麗蓮醫師說明,最重要的是避免熬夜,睡眠充足才能建立免疫保護網,另外,現代人壓力累積,最嚴重的文明病就是放假不放鬆,適度放鬆身心,才能避免長期壓力降低免疫力。1) 活化經絡 /適度熱敷、按摩顏面肌膚、穴道,活化氣血、暢通經絡。2) 適度運動 /常做體操可增強對風邪的抵抗能力。3) 補氣飲品 /取2~3片的黃耆、防風、黨參、紅棗等藥材泡茶飲用,可以達到補氣養血扶正祛邪的功效。4) 頭面保暖/冬天利用圍巾、口罩保護好頭面部,避免強風吹襲,夏天也要注意冷氣、風扇不要直吹臉部。5) 少喝飲料/夏日避免攝取過多冷飲,阻礙經絡氣血循環。 

臉麻麻的 恐有2公分聽神經瘤!

臉麻麻的 恐有2公分聽神經瘤!#臉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5歲女性,主訴右耳突發性聽力障礙、略微步態不穩而就醫,聽力檢查發現右耳感音性聽力損傷53分貝,左耳聽力正常,聽性腦幹檢查,結果呈兩耳間第5波潛值差(ILD,Interaural Latency Difference)1.5毫秒大於正常值(0.2毫秒),核磁共振檢查則呈現右側內聽道處有1.7公分大小的腫瘤,於是利用伽瑪刀治療。鼻竇炎、失眠、焦慮 都可能引發耳鳴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耳鼻喉科主任葉大偉表示,耳鳴於耳鼻喉科門診是一常見症狀,引發耳鳴的可能成因甚多,如歐氏管阻塞、鼻竇炎、失眠、焦慮、憂鬱、睡眠呼吸中止、胃食道逆流、女性更年期等均是常見原因,單邊耳鳴更屬危險耳鳴,一定要主動積極安排聽力檢查、聽性腦幹檢查,核磁共振以早期診斷是否為聽神經瘤。大於2公分 會出現臉麻、疼痛或刺激感葉大偉醫師指出,聽神經瘤之診斷貴在早期發現,第一期以耳部的症狀為主,早期症狀為單側耳鳴、聽力障礙,其中約有10%的病例是以突然性聽力障礙來表現,相對地約有3%的突發性聽力障礙的病患,後來被診斷証實為聽神經瘤,如果腫瘤已大於2公分的話,多已侵犯到三叉神經,會出現臉麻、疼痛或刺激感的症狀。不出現眨眼反射 表示三叉神經功能受損臨床醫師以棉花棒由鞏膜輕輕劃向角膜,會出現眨眼反射,若不出現眨眼反射動作表示三叉神經功能已受損,是為侵犯到三叉神經的第2期,此時就算手術也不能保留住聽力,繼續長大就會因壓迫到小腦、腦幹而出現一些步態不穩、顫抖和方向變換水平眼掁、垂直眼掁和旋轉眼掁等中樞病變症狀,此時即為第3期。單側耳鳴、臉麻或頭昏感 及早就醫到了腦內壓開始增高時就會出現頭痛,特別是在下枕部和上頸部,而且常常伴隨著噁心、嘔吐等症狀即是第4期了,現代生活步調忙碌緊張,民眾偶會有耳鳴、頭昏或臉麻等非特異性的一般症狀而忽略了潛在的危險性,葉大偉醫師特別呼籲民眾,不要輕忽不明原因的單側耳鳴、臉麻或頭昏感,及早就醫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時期。

忽略耳鳴、臉麻 恐致腦水腫!

忽略耳鳴、臉麻 恐致腦水腫!#臉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聽神經瘤也是腦瘤的一種,在人體腦部的第8對腦部神經即為聽力神經,而聽神經瘤是長在小腦與橋腦所形成的夾角(CPA),約95%的聽神經瘤是屬於良性腫瘤,生長非常緩慢,臨床上的病例也不多,約只有10萬分之1。聽力短暫喪失 或暫時性失聰與重聽聽神經瘤有2種,第1種是偶爾發生型的聽神經瘤約佔95%,第2種叫神經纖維瘤增生第2型,也叫2側聽神經瘤疾病,病人在2側都長出聽神經瘤,治療起來很棘手,但這型僅佔少數。 以第1型偶爾發生型的聽神經瘤而言,當偶爾發生時的症狀,如聽力短暫的喪失或是暫時性失聰與重聽,初期病人常不在意,也不知如何,除了較嚴重時會影響日常言語聽力、暈眩或是耳鳴,甚至走路不穩,產生平衡失調,也會造成臉部麻木或疼痛等影響顏面神經甚至造成聽力喪失。聽神經瘤也會造成腦水腫、喪失平衡感病人初期常以為耳鳴或小毛病,直到症狀嚴重時去大醫院就醫檢查,才發現是聽神經瘤,這時腫瘤可能長到2公分以上了,另外聽神經瘤的產生也會造成腦水腫情形,因為腦水腫可能壓迫到神經而喪失平衡感等的症狀,若不治療症狀會越來越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傳統手術 50%機率造成顏面神經失調聽神經瘤一般在治療上有傳統的顯微手術、伽碼刀與電腦刀,但由於聽神經瘤在傳統手術開顱會有約50%機率造成顏面神經失調、腦脊髓液漏及腦水腫的風險,電腦刀可以直接用高能量的放射線,經立體定位精準的針對聽神經瘤部位射殺腫瘤細胞,所以可大幅降低開刀風險,使用電腦刀治療,90%的腫瘤都能夠獲得控制或變小。

半百翁古方治背痛 臉麻中毒

半百翁古方治背痛 臉麻中毒#臉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年約60歲男性,因為長期背痛,聽信古方,到中藥行請其依照古方進行配制,服用後,發生頭暈、臉麻、四肢發麻、噁心、嘔吐,緊急送醫院,到院時發現血壓下降,收縮壓僅60~70毫米汞柱,心跳下降至30~40下,心律不整,四肢無力,經詢問後,發現是在服用中藥後30分鐘後發生的。藥物過量 口舌、四肢麻木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急診室醫師符凌斌,發覺可能是中藥引起的症狀,一方面給予以病患急救,一方面請病患兒子找出藥帖,符主任表示,經綜合判斷,病患最可能是附子中毒引發的症狀,依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這類物質有強心,刺激迷走神經,鎮痛等作用。中藥附子具備有一定的毒性,沒有經過處理或藥物過量,會中毒,症狀時間不等,快者1至2分鐘,也有遲至6小發生者,症狀有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頭暈、眼花、神智不清、言語不清,大小便失禁、流涏、噁心、嘔吐、腹瀉、嚴重者四肢抽搐,呼吸困難、心悸氣短、心律不整、血壓下降,昏迷等,最終心臟猝死。服用經炮製附子 避免神經心臟傷害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醫中醫部醫師何宗融表示,疑似引起中毒的中藥附子,具毒性,性猛力宏,去寒回陽之力也是最強的,內服藥用時必須是經過炮製的附子,經過炮製後的會降低附子中總生物鹼的含量,可避免對神經與心臟的損害,所以在使用必須非常謹慎。忌與酒同用 孕婦、肝腎患者禁用其中要特別注意,煎煮時間過短、用藥過量或與酒同用等易中毒,孕婦禁用、陰虛陽盛者、嚴重肝腎疾患及心肌疾患病人忌服,若附子中毒時最好送院急救,不要自己嘗試解毒,每人體質不同,使用上須經中醫師看診並依指示服用,不可擅自依藥方自行抓中藥服用,也為自己健康多層把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