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

祛寒從足部開始!冬天必備暖腳6妙招

祛寒從足部開始!冬天必備暖腳6妙招#祛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寒冬時,冷風會從褲口往裏灌,雙腳麻、木、涼、痛,加上從足心到小腿,再到全身,被凍得瑟瑟發抖。這是我30年前曾有的經歷,現在想來,更能體會「寒從腳下起」的意思。現在的人很少能體會腳凍的感覺了,但還是有腳涼的時候。如果不採取正確的方式,可能一夜都雙腳都不會暖,這可是不利於健康的。以下介紹的,是能夠讓腳瞬間暖和起來的六種方法,看起來簡單,卻是很有效的。1)踏步法/做原地踏步動作。腳落地時稍用力,只需5到10分鐘,雙腳就會暖和。注意選擇地點,儘量不要在臥室,以免打擾到樓下的鄰居。2)頓足法/同時抬起雙腳腳跟,腳尖著地,再迅速頓下腳跟,反覆50至60次。此法對便秘有作用,但老年人不宜。3)按摩法/盤坐在床上,兩腳掌相對,用雙手摩搓足背以及小腿。然後再搓足心,到溫熱為止。睡前按摩足部,更能改善血液循環,達到安神鎮靜、促進睡眠的作用。4)浴足法/用溫熱水泡雙腳,邊泡腳邊揉搓按摩。也可以在熱水中加入少數鹽待溶化後浸泡,有消炎作用。有灰指甲、足癬等足病者,可以用苦參30克、白蘚皮30克、蒼術30克、枯礬10克,煎水泡腳,既能暖足,又能治病。5)薑湯法/腳涼,全身又覺得有寒氣的,可以熬一碗薑湯趁熱喝下,再蓋被取暖。特別是涉水、淋浴後,腳部受寒的,更適合用本法。6)舉腿法/仰臥床上,雙手置於身體兩側,將兩條腿緩緩舉起,垂直於身體,稍作停留後,再緩緩放下,如此重複數次。本法還可以鍛鍊腹肌,有助於減肥。(本文摘自/人體排寒手冊/台灣廣廈出版)

預防血管「幽靈化」 改善末梢靠3招

預防血管「幽靈化」 改善末梢靠3招#祛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血液除了運送氧氣和養分,還有把熱能運送到全身的功能。血液循環不好,血就到達不了手、腳等末梢的神經,是造成體寒的主因。要祛寒,首先得解決血管、血流的問題。要促進血液循環,最有效的就是按摩,特別是容易冰冷的手腳末梢、微血管通過的耳垂、淋巴聚集的胸部周圍等,只要按摩這些重點部位,便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讓全身溫暖起來。體寒與血流阻滯的惡性循環 可透過按摩、泡澡改善當身體某部位感到寒冷時,血管為了不讓熱消散會自動收縮,這也是血流阻滯的原因之一。熱沒辦法運送到全身,身體變得更冷,血管更加收縮,就此陷入惡性循環。因體寒引發的血流阻滯,只要讓身體溫暖、血管舒張便可解決,泡澡,添加入浴劑,做足浴與腰浴,都能達到良好效果。用熱毛巾濕敷脖子周圍,或是留意暖暖包貼的位置,也都是簡單快速的方法。若想迅速見效,不妨試試溫「灸」!參考自古流傳下來的民間療法,在促進血行的穴位上燒艾,或用寶特瓶和熱水自製簡單溫灸,對穴位施以熱刺激,都有助於調和氣血,改善體寒引起的不適。仔細按摩血流受阻的耳垂、容易冰冷的指尖,動一動腳趾,讓血液確實抵達末梢吧!1)按摩耳朵/用手抓住耳朵上緣揉一揉,再沿耳廓一直揉到耳垂。接著,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抓住耳朵,要把它折起來似地捏緊。這時順便壓一下耳朵上緣,左右各施行1分鐘。2)按摩指甲和手指/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另一隻手的指甲兩邊,輕輕捏一捏、揉一揉。十指互扣,指根相抵,用力夾一下,對促進血液循環也很有效。各施行1 分鐘即可。3)用腳趾猜拳/赤腳坐著,腳趾像要比石頭似地用力蜷縮起來,然後像比布似地盡量張開,如此反覆施行1分鐘。藉由腳趾的張開和縮緊,末梢血流更順暢。刺激手指和腳趾 改善末梢血液循環遍布全身的血管99%是微血管,微血管只有1/100 釐米細。作息不正常或年紀越來越大會讓微血管受損,血液流不過去,變成徒有血管形式的「幽靈血管」,最後慢慢消失不見。血管「幽靈化」,會讓運送熱能或物質的血液無法到達末梢,導致手腳冰冷。放著不管,幽靈血管會越來越多,全身都會變得冰冷。想阻止血管幽靈化,必須讓末梢的血液循環變好。認真按摩指尖、耳垂等離心臟遠、血液比較到不了的末梢部位。末梢血流恢復了,連接微血管的大血管血流也會變得順暢,全身的血液循環都能改善。(本文摘自/祛寒治百病/出色文化)

循環差?三九貼可袪寒補氣

循環差?三九貼可袪寒補氣#祛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冬季是人體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在這段期間常感覺身體的能量不足、活動力下降、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等等,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這個時節身體最容易受寒,若平時體質虛弱的人更容易出現過敏、氣喘、腹瀉、關節疼痛、遺尿、遺精等症狀。利用特定節氣 進行中藥敷貼「三九貼」是傳統醫學對於慢性、虛寒性疾病的保養方法,和夏季「三伏貼」同樣屬於穴位敷貼的一種,利用在特定節氣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是中醫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獨特方法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辛散溫熱的中藥貼在背部 激發陽氣依照每年「冬至」次日開始算起,第一個九天稱「一九」,第二個九天稱「二九」,第三個九天稱「三九」,冬至,為ㄧ整年之中白晝最短、黑夜最常的一天,冬至日之後陽氣漸漸開始生長,「三九天灸」就是抓緊這段陽氣開始上升的時間,配合使用辛散溫熱的中藥敷貼在人體背部的穴位,補充與激發人體的陽氣。在大椎、定喘、風門等穴位敷貼「三九天灸」所使用的穴位敷貼藥材ㄧ般多選擇辛溫、溫通經絡的中藥調製而成,例如元胡、細辛、白芥子等等再加上生薑汁調製成膏狀,在背部膀胱經或督脈的穴位如大椎、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等進行敷貼,這些辛溫走竄的藥物作用於皮膚可以達到溫通經絡、祛除寒邪與痰濁的功效。孕婦、一歲以下、心肺功能差不適用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但必須注意孕婦、一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經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不適合三九天灸治療,發燒和咽喉發炎等症狀必須痊癒後方可接受治療。

寒流來食補祛寒 穴位按摩促進代謝

寒流來食補祛寒 穴位按摩促進代謝#祛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寒流一波波,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特邀請中醫師公會舉辦養生藥膳食補發表會,提供「十全大補素菇湯」及「四神小排湯」2款藥膳食補,讓民眾過個「十全四神食下肚 冬至養生暖呼呼」的冬天。12月21日冬至將至,教導民眾在時令交替及氣溫寒冷之時,依中醫辨證論治理論調理體質並示範穴位按摩,可促進新陳代謝、維持健康,增強體力,達到滋補強身的禦寒目的。新北市中醫師公會表示,「十全大補素菇湯」有黨參、黃耆各5錢,茯苓、炒白朮、當歸、川芎各3錢,熟地黃4錢、桂枝2錢、炙甘草1錢、黑棗5粒、枸杞3錢,以及各種菇類、素丸子、炸麵筋、素火腿等適量,放入砂鍋中注入800cc米酒、2000cc清水並以大火煮開,小火煮至炸麵筋熟軟透,再加入洗淨的菇類待菇熟即可食。可促進新陳代謝、滋補強壯,適合產後、病後虛弱、寒性體質者。 「四神小排湯」則是由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各1.5兩組成。先將藥材洗淨,再將蓮子、芡實以溫水浸泡一小時,放入電鍋中,加入水800~1000cc,外鍋2碗水,先煮20分鐘,再加茯苓、山藥,續煮至熟透,加適當之調味,即可食用。若成人可於盛碗後再加入2~3滴米酒則更添風味。可調節生理機能,適合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容易腹脹或腹瀉體質者。衛生局強調,中藥補身應配合本身體質選擇適合的食材; 中醫師林曾翠霞也示範人體穴位保健按摩,分別是足三里、合谷及太谿。足三里位於正坐屈膝垂足成90度,由外膝眼下四橫指,距脛骨1大指節之處,可維持消化道機能、幫助消化、保健延年;合谷位於大姆指與食指張開,以另外一手大姆指關節之橫紋放在虎口邊上,大姆指尖所到之處,可袪風、清熱;太谿位於內踝後緣與跟腱之中間,與內踝尖平齊,可健腰膝。提醒民眾如果有疾病醫療需求,切勿聽信偏方或迷信誇大不實的廣告。

孩童鼻過敏、打噴嚏 三九貼調理體質

孩童鼻過敏、打噴嚏 三九貼調理體質#祛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申一中表示,「三九貼」是利用三九天以藥餅進行背部穴位敷貼,是傳統醫學內病外治的保養方法。傳統中醫依照節氣,從冬至開始共有九個九天,其中第1~3個九天即為「三九天」,也就是冬至後一個月,是地球溫度變冷最多的時候,為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好發季節。今年冬至為12月22日(星期四),「三九天」的一九為100年12月31日(星期六),二九為101年1月9日(星期一),三九為101年1月18日(星期三)。有位媽媽表示,她的國小四年級兒子遺傳爸爸的過敏體質,從小就很小心的照顧他,但過敏性鼻炎還是常伴相隨,冬天一到,兒子的鼻子免不了還是會塞住。去年經由其他家長介紹告知冬至過後可以做三九貼,她帶兒子就診的那天,老公本來不贊成,因為他認為過敏已伴隨兒子多年,也看過不少醫生,但想想不妨試試老祖宗的智慧,用中醫來調理體質。經過三次敷貼後,小孩明顯感覺鼻子通暢,從來沒有這麼舒服過,後來遇到春節的超級寒流,也非常舒服渡過,不像以往每天早上起床就是驚天動地的打噴嚏、流鼻水,還會一整天昏昏沉沉的。申一中特別提醒應注意下列事項:貼敷時間不宜過長,兒童每次1~2小時,成人每次3~4小時。敷貼時間較久或皮膚本身較敏感者,都有可能會有皮膚起水泡情況。若皮膚紅腫、搔癢,甚至疼痛難受,應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消炎藥膏(可塗抹紫雲膏)。若起水泡,這時最重要的是不要弄破表皮,以防止患處受到感染。至於敷貼之後可能在皮膚上留下色素沉著,但大部份會慢慢消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