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結核分枝桿菌

比肺結核菌更麻煩!手術、藥物齊治療

比肺結核菌更麻煩!手術、藥物齊治療#非結核分枝桿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1歲男性病人因慢性咳嗽接受身體健康檢查,胸部X光顯示右上肺尖處有白影。經痰液培養確診為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並開始接受抗生素治療。藥物治療近1年後,病人右上肺葉病灶仍存在甚至空洞化,因此轉診評估是否需要手術介入。接受單孔胸腔鏡右上肺葉第1及第2肺節切除,術後恢復良好,5天後便順利出院並持續門診追蹤治療。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診斷困難、用藥複雜成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維立說明,一般人有慢性咳嗽、食慾不振、體重消瘦,甚至咳血,多聯想到令人聞之色變的「白色瘟疫」肺結核。但藥物進步,感染結核分枝桿菌造成的肺結核的治療效果顯著,數據也顯示肺結核發生率逐年下降,反而發現非結核分枝桿菌正悄悄地影響國民健康。相較於肺結核,肺臟的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是令胸腔科醫師頭痛的疾病。雖然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不會人傳人,但診斷的困難性、藥物的複雜性及抗藥性等,都造成病人身、心、靈嚴重耗損。單孔胸腔鏡手術搭配抗生素藥物 提升治療效果依據臨床經驗及治療準則,治療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只用抗生素是不夠的,必要時須及早以外科手術切除病灶,藥物、手術雙管齊下,才可有較佳治療效果。現在透過約3公分的單孔胸腔鏡手術,病人可以有較短的住院天數及恢復期,不必因為害怕手術而選擇只靠抗生素對抗這種難纏的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黃維立醫師強調,成大醫院胸腔內外科與台南胸腔病院一直維持合作的關係,定期開會討論新診斷及治療中的個案,讓有需要的病人及早接受手術介入,停止肺臟受非結核分枝桿菌破壞的惡性循環。

染非結核分枝桿菌 產後傷口難癒合

染非結核分枝桿菌 產後傷口難癒合#非結核分枝桿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3歲的李小姐,去年6月在某家醫院剖腹生產,術後下腹部橫切的傷口卻遲遲無法癒合,而且不斷有血水和黃色膿液流出。期間還曾因輕微發燒及傷口疼痛至醫院急診及外科門診就醫,但當時僅給予症狀緩解治療,直到李小姐至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就診,經醫師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發現李小姐下腹部皮下已有範圍6.5×4.6×3.3 公分大的膿瘍存在,懷疑應是產後傷口碰到未經消毒的水,被潛藏於水中的「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致。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楊清鎮指出,所幸發現後,經適當的抗生素藥物治療3個月後,李小姐的傷口才完全癒合,而後李小姐仍須持續完成6個月的完整療程,才能避免復發,楊清鎮主任解釋,非結核分枝桿菌不是結核桿菌,它是環境中的腐生菌及低病原微生物,可能存在於水、土壤、灰塵及植物之中,不是法定傳染病,不需要通報疾病管制局,也不會有人傳染人之虞,受感染者不需要隔離。非結核分枝桿菌至今已發現有130多種,其中約1/3會感染人類並產生症狀。其中快速生長菌群 (培養皿於7天內長出菌落) 最常造成皮膚、骨骼及關節感染;而緩慢生長菌群 (培養皿於2-3週才長出菌落) 則通常造成肺部及淋巴結感染。患者若沒有經過膿液細菌培養,很可能會被誤認為一般存在於表皮的細菌性 (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 感染而給予一般的抗生素治療,屆時效果勢必不佳。楊清鎮主任指出,術後的傷口護理需十分謹慎,李小姐剖腹產後未癒合的傷口可能就是在洗澡時不慎接觸水而遭受感染,再加上未及時積極的診斷治療,才會導致傷口糜爛一拖好幾個月。楊清鎮主任要特別提醒民眾,浴室的水龍頭、蓮蓬頭及管路都有可能是非結核分枝桿菌的貯藏所,所以身上若是有未癒合的傷口,建議要以無菌技術消毒及換藥包紮,並儘量避免接觸未經消毒的水源,以免受到感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