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的上班族王先生是一名中度血友病患者,長期飽受關節出血、關節慢性發炎所苦,某日因左膝腫痛到無法行走,只好臨時請假就醫,醫師在X光檢查時發現關節腔內滿是血水,經施打凝血因子並將血水抽出後症狀才趨緩,因出血次數頻繁,最終他關節磨損嚴重,只好接受關節置換手術。
40多歲的上班族王先生是一名中度血友病患者,長期飽受關節出血、關節慢性發炎所苦,某日因左膝腫痛到無法行走,只好臨時請假就醫,醫師在X光檢查時發現關節腔內滿是血水,經施打凝血因子並將血水抽出後症狀才趨緩,因出血次數頻繁,最終他關節磨損嚴重,只好接受關節置換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關節脹痛時,連走路都變成一場噩夢!現年29歲的重度A型血友病病友林先生,因長期反覆出血導致關節病變,23歲就被醫師宣告膝關節嚴重退化,必須置換人工關節。雖然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出血機率,但那時每週打3針,整隻手都是針孔甚至黑青,能躲就躲。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改以長效型凝血因子治療,打針頻率大幅降低,也助其提升治療順從性,改善生活品質。針劑施打次數頻繁 台灣僅5成病友規律預防性治療血友病為遺傳性基因缺陷的疾病,主因為X染色體突變導致凝血因子異常,患者多為男性。據健保資料統計,截至2019年1月,台灣領取重大傷病卡的血友病病友(含A、B、C型)約有1200人,其中又以A型血友病即缺乏第八凝血因子的病友最多,約佔八成。血友病分為輕、中及重度,體內凝血因子濃度越低,越容易自發性出血,最常見的臨床問題為關節出血。研究顯示約3/4的血友病病友有一個以上的關節病變,受影響的關節以踝關節、肘關節、膝關節為主。三軍總醫院血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主任陳宇欽醫師表示,定期注射固定劑量的凝血因子,維持體內凝血因子一定濃度的規律預防性治療,是重度血友病病友的最佳療法,可降低出血風險、避免關節損傷。但血友病病友常因害怕打針而影響治療順從性,在台灣即使預防性治療已在2014年納入健保,仍有近5成A型病友沒有接受預防性治療。依據臨床經驗觀察,能落實每週3次規律性預防治療的比例可能更低,不少病友關節都處在反覆出血、腫脹疼痛的狀況,嚴重影響病友行動力及自主照顧的能力。因此,維持凝血因子的血中濃度、減少施打次數與降低出血機率,是未來血友病治療的重點。長效保護不卡「關」 長效型減少注射次數更規律治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友病中心主任張家堯醫師說明,根據研究顯示,體內凝血因子濃度若維持1至5%,可使關節出血次數大幅降低。以過往一般型藥物而言,病友需每2至3天施打1次7,每年約須施打156針。頻繁打針不僅讓病友時間上難以配合,也常因為害怕打針而中斷治療。目前已有多種長效型第8凝血因子針劑,每年可減少34至83次注射次數,提供血友病病友更多選擇!根據臨床觀察,接受長效型凝血因子治療後,重度A型血友病病友的規律預防性治療比率也從5成提升至9成,包含慢性關節、風濕性疼痛、運動耐受性、早晨僵硬症狀皆得到顯著改善,可望未來能幫助病友達到每年1次以下出血次數目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報導)診間一名約45歲的吳小姐(化名),兩個月前頭皮上出現紅色斑塊,愛美的她立即就醫,醫師診斷發現除了頭皮出現紅斑以外,其左手第二個指頭和右腳第二個趾頭也有腫脹的情況,甚至指甲也出現增厚的以及點狀凹痕的症狀,進一步詳細檢查後發現吳小姐是罹患乾癬併發乾癬性關節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柯偉立醫師表示,臨床上觀察許多乾癬患者會合併出現關節病變。值得注意的是,有關節病變的患者,幾乎都有伴隨著指甲病變,因此呼籲患者不僅要重視乾癬皮膚治療外,也要留意指甲與關節的症狀。留意乾癬併發症 關節變形恐影響生活行動柯偉立醫師說明,乾癬是一種慢性的全身性發炎疾病,目前形成原因多認為是由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壓力等因子綜合所致,最常見的乾癬症狀為皮膚出現紅色斑塊,斑塊上有銀白色的厚屑且常會伴隨發癢情況。柯偉立醫師進一步指出,很多人都誤以為乾癬只是皮膚問題,確實大部分患者一開始會出現皮膚症狀,但隨著罹病進程越來越長,部分患者會出現關節病變或其他併發症。其中,關節的破壞常難以回復,而疼痛不但影響患者的生活行動,以致情緒自尊大受打擊,也會影響工作或求學的表現。因此,建議乾癬患者不僅要重視皮膚治療,更要預防關節病變與其他併發症,像是指甲病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異常、眼睛病變等。生物製劑治療 保護看不見的潛在危機柯偉立醫師表示,針對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目前已有生物製劑可供患者選擇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α)的單株抗體是目前治療乾癬性關節炎的標準治療之一。藉由每2週施打1次生物製劑,可幫助改善乾癬病患的皮膚與關節症狀,而健保署公告從今年(民國104年)4月1日起,生物製劑的給付期限從原本的6個月延長至2年,「此治療給付時間延長的政策,對於患者與家屬而言,確實是一大福音」。柯醫師強調,目前乾癬治療與時俱進,已經有許多療法可幫助患者,鼓勵患者應秉持積極的態度,建立及早治療的觀念,同時了解自身乾癬疾病的控制狀況,與醫師攜手合作,終能與乾癬長期和平共處,拾回美好的人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年前求診步行進醫院,現在居然是坐著輪椅看病!」一名20歲罹患乾癬的女性,多年前一直在皮膚科門診治療,中途有2年的時間,因誤信偏方並沒有循正規治療,再回到醫院就診時,乾癬症狀嚴重惡化且關節已破壞變形,甚至到無法自由行走,只能坐著輪椅行動。台中榮總皮膚科閻忠揚醫師表示,該名患者原先僅有皮膚症狀,但輕忽乾癬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嚴重會使生活能力受限,造成不能抹滅的傷害。2/3乾癬患者竟不知自己罹患乾癬 典型的乾癬症狀剛開始皮膚會有疹子,多半在頭皮、背後、四肢關節等,有些患者皮膚會有紅色斑塊跟銀白色皮屑脫落、厚重的頭皮屑及皮膚搔癢等症狀。閻忠揚醫師表示,臨床經驗中約有2/3的患者有上述症狀,但卻不知自己是乾癬患者,也有許多患者在小醫院治療或試過各種偏方不滿意,因病情加重才求診於大醫院。閻忠揚醫師指出,大多數患者對於乾癬衛教資訊及治療觀念普遍缺乏,尤其是乾癬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當發生關節病變要再回覆原先的關節狀況是不可能,因此,及早治療能保存尚未破壞的關節功能及改善生活品質,且避免損壞的關節再度惡化。生物製劑幫助控制病灶 提升生活品質乾癬病情時緩時急,學習與它共處是一門重要的課題,閻忠揚醫師表示,對抗乾癬要有長期計畫的準備,應與主治醫師擬定治療策略,忠實記錄並觀察病情發展。目前治療乾癬的方法有口服或外用藥物、照光療法與生物製劑等,通常會依照病人個別狀況給予最合適的治療組合,特別是近來生物工程技術的進步,針對乾癬或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也可選擇不同的生物製劑做治療。閻醫師表示,臨床曾遇到一位乾癬患者,打了生物製劑後,經由每2週持續回診追蹤治療,乾癬症狀獲得明顯控制,該名患者在治療後曾說:「因為生物製劑控制皮膚病灶,不僅減輕身心理壓力,更開心的是讓我完成帶小孩去游泳的夢想。」閻忠揚醫師提醒患者,雖然目前乾癬治療並無根治的藥物,雖然乾癬治療就如同「感冒」一樣是不會根除的,但只要積極接受治療,就可有效控制、減輕症狀,在治療的路上,唯有病患的堅持努力及找對醫師治療雙管齊下,就能戰勝「癬」境,與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