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風氣改變,越來越多人選擇嘗試蔬食,無論是每天吃全素、蛋奶素、五辛素,或僅是一週幾日選擇蔬食,「無肉」已成為不少人的餐桌選擇。不過,吃素的蛋白質選擇少,會造成無法攝取足量蛋白質嗎?營養師表示,只要有意識的選擇食物,並依據活動量跟生活型態變化,仍可以達到足量且健康目的。
隨著風氣改變,越來越多人選擇嘗試蔬食,無論是每天吃全素、蛋奶素、五辛素,或僅是一週幾日選擇蔬食,「無肉」已成為不少人的餐桌選擇。不過,吃素的蛋白質選擇少,會造成無法攝取足量蛋白質嗎?營養師表示,只要有意識的選擇食物,並依據活動量跟生活型態變化,仍可以達到足量且健康目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老了本來就會『老倒縮』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熟悉呢?以前大家都以為當年紀大了,身高和體形愈來愈小是正常的現象;現在大家發現,原來人老了,愈來愈瘦、愈來愈矮小,其實是不正常的,而且可能是發生了「肌少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臺灣60歲以上人口中有百分之十六患有骨質疏鬆症,同時因伴隨其它疾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肌少症成為老化失能的兇手!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經常像難兄難弟一起出現,且好發生於老年人。為宣導正確防治觀念,骨質疏鬆症防治中心特別舉辦健康講座,希望民眾能及早掌握肌肉及骨質流失情形,並能在失能初期接受適當治療。骨質疏鬆症防治中心主任謝明宏指出,透過肌少症量測及教做阻力訓練,將能達到減少跌倒機率,進一步降低失能臥床的可能。肌肉的訓練對骨骼也有很大的幫助。他說,藉由握力、行走速度、平衡、端坐起立等檢測,能知是否有肌少症的現象。65歲以上長者易患肌少症 補充適量蛋白質讓體力不NG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鄭翔瑋則指出,國內外有肌少症的人約占三成,而三十歲以後每十年約流失百分之五的肌肉量,超過六十歲則流失更快,包括腰部、背部、臀部、大腿等處肌肉。他說,肌少症容易引起跌倒或慢性疾病,尤其老年人最怕跌倒,所以腳力要強健,並非吃保健食品就能強壯,營養要夠、吃的對以外,還要靠運動。65歲以上長者吸收蛋白質的能力較差,所以更要補充好的蛋白質,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黃豆類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胺基酸—白胺酸,建議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掌握每天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每餐自己掌心大小份量的蛋白質,營養足夠才會有力氣、長肌肉。微喘的運動 才能增加體力與肌力鄭翔瑋表示,要能做稍微喘甚至痠痛的運動,體能才會進步。關於日常生成肌肉的阻力訓練,像是舉啞鈴或寶特瓶裝水,由輕而重;使用彈力帶或結長的橡皮圈,增加圈數來訓練雙手肌力;也可使用泡棉瑜珈磚或紅磚,一腳踏上另一腳提起再著地,可同時搭配手部提重。此外,雙腳張開、膝蓋微彎但不要超過腳趾,將背挺直、屁股向後蹲,雙手上舉,維持幾秒感覺痠痛,此動作可增強背部、臀部的肌肉。做阻力訓練比耐力訓練更能增加肌肉量,即便是一百歲也能透過阻力訓練達到同樣的效果;運動後一小時內應補充牛奶、豆漿或雞蛋等蛋白質,能立即補充最好;此外,還要增加柔軟度,拉筋應維持在三十秒左右,才不會因過久而受傷,或時間不夠而無效果。缺乏蛋白質,不只是容易老化,年長者或女性更容易跌倒、骨折;以及呼吸衰竭、心肺功能不足等等,都和肌少症有關。肌少症不只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也不足,可能引起許多的健康問題,一旦罹患疾病也較難復原,千萬不能對「肌少症」等閒視之。60歲以上每人每公斤所需使用蛋白質來合成肌肉的比例甚至會比年輕人還多,當蛋白質攝取不足,即使有運動也無助益,而體重過輕或過重都不宜,應適量攝取食物,加上阻力訓練、日曬,就不怕肌少症上身。
為推廣均衡健康飲食觀念,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參考先進國家之飲食與營養建議,依循民國百年公布之國民飲食指標與每日飲食指南,訂定生命各階段所需的營養重點,提供民眾做參考。依據不同年齡層及族群,主張不同生命週期所需注意的營養攝取及生活重點也不同,食品藥物管理局將生命週期分為6階段,分別為學童期營養(1~2年級學童)、學童期營養(3~6年級學童)、青春期營養、仕女營養、孕產期營養、老年期營養。針對學童期營養(1~2年級學童),除了每天營養均衡的三餐外,還要增加植物性食品攝取量,而學童期營養(3~6年級學童)除了均衡的三餐外,還需規律運動,減少含糖飲料、高油零食攝取。青春期的營養,應養成正確飲食觀念與運動習慣,以期能活出自我、擁有健康身心。仕女營養,應該從飲食做起來珍惜自己。孕產期營養,媽媽的營養關係著寶寶的健康,母乳哺育締造健康雙贏。最後也提醒老年期營養,能吃最幸福,要活就要動。關心國人的健康,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國人宜遵守各生命週期所需注意之營養攝取及生活重點,並依照「每日飲食指南」及「國民飲食指標」之建議,養成正確均衡飲食習慣,保持適度運動與日曬,才能確保身體健康,遠離疾病之風險,養成健康從小做起之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