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

飲酒又過度運動 釀雙腳大腿骨全壞死

飲酒又過度運動 釀雙腳大腿骨全壞死#壞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台工作定居數十年的德國籍61歲K先生,32歲就開始進行路跑,10年內就完成了6次全馬,另外每星期也要求妻兒都一起騎鐵馬,來回都要騎14公里左右;還有會在上班前或空閒時進行游泳、健身與打壁球,非常熱愛各式運動。但48歲左右,爬樓梯開始出現不舒服的情況,但一直隱忍而不願積極就醫尋求治療,今年情況越來越惡化,連走路都非常疼痛與困難,到醫院尋求骨科醫師診治。股骨為大腿骨 缺血會導致壞死經由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左右兩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先安排進行右側髖部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手術順利,住院一周後出院返家休養,等待一個月休養後將再進行左側髖部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謝國顯主任指出,股骨又稱為大腿骨,是人體中最長的骨頭,當缺乏血液與養分供應後就會導致壞死,因為組織細胞壞死後不具有修復功能,加上負重與運動,逐漸造成股骨頭塌陷變形而無法使用。謝國顯主任表示,患者除了熱愛運動外,也喜歡喝酒,因此酒精成分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微粒,久而久之阻塞供應股骨頭營養的微細血管,再加上過度運動,又發現疼痛時不願就醫治療,因此最後導致左右兩側股骨頭全都缺血性壞死演變成關節炎,而必須手術來置換人工關節。謝國顯主任呼籲,飲酒適量,並且不要過度運動,遇到身體出現病痛時都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診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夠獲得最佳治療成效。

會陰癢狂抓!佛尼爾氏壞疽釀陰囊壞死

會陰癢狂抓!佛尼爾氏壞疽釀陰囊壞死#壞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等病史的72歲老翁,連日來呼吸很喘由子女送進急診,檢查出他的發炎指數已高出正常值約90倍,有嚴重敗血症的生命危險及急性腎衰竭,由腎臟科收治於加護病房,護理師為他清潔身體時發現在會陰部及臀部有兩處疑似褥瘡的傷口。原因老翁的會陰部搔癢,用指甲摳癢而破皮,導致會陰部及臀部出現大面積的膿瘍,被草綠色鏈球菌感染,罹患「佛尼爾氏壞疽」,連陰囊表皮全壞死,大範圍的陰囊重建必須「連皮帶肉」,給睪丸最原本的環境。由於該老翁已有敗血症的現象,又發現有「褥瘡」的傷口,懷疑感染的來源是來自此傷口,於是會診整形外科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清創以確認敗血症的原因。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張育誠表示,經詳細診查該患者的患部不是「褥瘡」,而是細菌感染的佛尼爾氏壞疽,並已導致皮膚壞死。開刀後發現膿瘍已經由筋膜穿入陰囊內部,造成陰囊的表皮也全遭感染而壞死,清創了七次加上感染科醫師以後線抗生素治療才完全控制住傷口的感染。而細菌培養出是草綠色鏈球菌感染,其實這種細菌很常見,但如果病人免疫力低下,是有可能小細菌也會奪人命。張育誠醫師說,在感染得到控制後,最大的問題是患者切除了壞死的陰囊表皮後,兩顆睪丸外露,必須進行陰囊的重建手術。陰囊表皮的重建手術有其困難度,不能僅植皮而已,如此會造成患者術後因睪丸與皮膚直接黏連而疼痛,必須「連皮帶肉」予以重建,因此先從患者的大腿內側取出股薄肌,進行旋轉肌皮瓣手術,用股薄肌肌肉將兩顆睪丸包覆,再從患者大腿外側取得皮膚,植皮於股薄肌的表面,才完成陰囊表皮的重建,把睪丸完整地包覆起來,恢復睪丸的原本環境。不清創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 小細菌也可能奪人命張育誠醫師強調,罹患佛尼爾氏壞疽,如果不清創,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若像此病人已產生敗血症,即使進行清創因病情的演變其死亡率也高達60%,也就是說小細菌也可能奪人命,尤其有肝硬化或糖尿病等肝、腎功能不佳的民眾,即使有小傷口都要特別留意。整個治療過程,須整體醫療團隊的通力合作,除了整形外科的手術治療與重建外,還需要大腸直腸外科,感染科,及加護病房的協同治療。這位老翁經治療及陰囊重建手術後,住院了近兩個月康復出院,回診時陰囊傷口恢復良好。

息肉自己除 小心壞死感染、血流不止

息肉自己除 小心壞死感染、血流不止#壞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0多歲男性想去除腹股溝息肉,自行於息肉根部綁線,3天後息肉紅腫疼痛就醫求助。另一名30多歲女性欲去除頸部息肉,也在息肉根部綁線,數天後疼痛難當求醫。兩例都自行綁線造成息肉缺血性壞死,若未及時就醫,恐引起局部組織感染。有些民眾以為息肉去除很簡單,自行拔除或剪除可能造成血流不止及感染,不可不慎。息肉常見於30歲以上成年人 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皮膚息肉又叫做垂疣,台語俗稱懶散肉,是一種良性的軟纖維瘤。常見於30歲以上的成年人,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老年人發生率高達60至70%。息肉好發部位為頸部、腋下、眼皮、腹股溝等處。外觀呈膚色、表面光滑或有溝紋、質地柔軟,大小可從0.1公分至數公分。小顆息肉數量可多至上百顆,大顆息肉有柄連接皮膚,可以單一出現。息肉若過大扭轉造成紅腫脹痛 需就醫處置息肉發生的原因除了年紀,可能跟個人體質、肥胖、懷孕及長期摩擦有關。息肉通常無症狀,有時頸部息肉勾到衣服領子或項鍊可能引起不適,偶爾較大息肉梗部扭轉造成紅腫脹痛就醫,就必須把息肉去除以緩解症狀。潘企岳主任表示,小顆息肉有時會被誤認為病毒疣,兩者臨床也容易和另一種稱為黑色丘疹性皮膚病的棕色丘疹(脂漏性角化症的一種)混淆,須注意做區分。息肉是良性增生、無傳染性,通常毋須處理,若有症狀或美觀因素才考慮去除。去除方式依照息肉大小而不同,小顆息肉可雷射或電燒去除,大顆息肉則以手術切除。切莫自行綁線或剪除,以免造成組織壞死感染或血流不止。

走路怪怪的 少年睪丸扭轉竟發黑壞死

走路怪怪的 少年睪丸扭轉竟發黑壞死#壞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6歲少年小明,週日一早醒來單側睪丸疼痛、腫大,5天後小明的睪丸紅腫、疼痛症狀沒有改善,甚至影響走路,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小明患側睪丸無血流經過,確診為「睪丸扭轉」。原來是因為但由於之前曾經發生過相同情形,但1、2天後就恢復原狀,因此小明不以為意,因此錯失治療時機導致睪丸發黑、壞死,只能切除患側壞死睪丸。睪丸腫起 錯過黃金治療期恐發黑壞死另一位1歲的男嬰近日出現嘔吐症狀,送醫作完檢查後讓男嬰返家,但男嬰持續嘔吐。第2天再到醫院就診時,醫師發現男嬰睪丸腫起,緊急將男嬰轉診至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於急診時即迅速會診兒童外科醫師看診,經超音波確診為「睪丸扭轉」,同樣由錢大維醫師執刀,可惜因已錯過「睪丸扭轉」治療的黃金6小時,因此男嬰單側睪丸亦已發黑、壞死。睪丸扭轉好發於青春期 也有可能在新生兒時期近期連續收治2名「睪丸扭轉」病患的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外科醫師錢大維表示,25歲以下的「睪丸扭轉」的發生率約4千分之1,一般好發於青春期12~18歲,最高峰在13~14歲,但也有可能發生於新生兒時期,其主要症狀為突發性的睪丸疼痛,外觀上呈現睪丸往上縮,且隨著時間經過陰囊會持續腫大疼痛,並會有噁心、嘔吐的情形。 症狀發生逾24小時 痊癒機會剩一半「睪丸扭轉」發生原因可能與先天結構異常、固定不良、睪丸急速成長等原因有關。因此當睪丸扭轉發生時,6小時內手術有90%的機會可救回扭轉的睪丸;如症狀發生12~24小時,機會僅剩20~50%,如超過24小時,機會小於10%。「睪丸扭轉」無法預防,錢大維醫師提醒家長,家中青少年或嬰幼兒如有睪丸腫痛、嘔吐、噪動等症狀,建議儘速求助兒童外科專科醫師,務必求診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6小時。(錢大維醫師以汽球示意「睪丸扭轉」症狀/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錢大維醫師表示「睪丸扭轉」務必求診,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6小時。/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

女嬰吐奶、腹脹 竟是30公分小腸壞死所致

女嬰吐奶、腹脹 竟是30公分小腸壞死所致#壞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寶寶出生後,若發生腹部不斷腫脹、吐奶、未解胎便時,可要多加留意!日前有一名女嬰,在出生後便發生持續腹脹、進食後嘔吐、胎便未解的症狀,直到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她罹患了少見的腸閉鎖扭轉,且小腸已發黑壞死達30公分,但所幸在緊急開刀切除,並接通腸子後,目前她已恢復正常。腸閉鎖 是一種先天性腸道完全阻塞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陳克琦醫師表示,所謂的腸閉鎖指的是先天性腸腔完全阻塞,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新生兒腸閉鎖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胎兒在母體內發生腸扭結、腸套結、內疝氣或腸系膜血管障礙等疾病,使得某一段腸道發生壞死,但因子宮內本身處於無菌狀態,所以,不會造成致死性的腹膜炎,腸子自行癒合後就會造成小腸閉鎖的現象。 腸閉鎖置之不理 恐會引發敗血症一般來說,腸閉鎖可分為小腸閉鎖及十二指腸閉鎖,小腸閉鎖是新生兒常見的腸阻塞疾病,發生率約為1500分之1;而十二指腸閉鎖則會有3分之1合併唐氏症、先天性畸形等問題產生,且一旦腸閉鎖發生時,如果置之不理,恐會造成腹部脹破,引發腹膜炎,嚴重者甚至有敗血症、死亡的風險。羊水過多、腹脹皆為徵兆 民眾應提高警覺最後,陳克琦醫師提醒提民眾,懷孕期間應務必要定期作產前檢查,如果發現有異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舉例來說:阻塞的部位越靠上端,出現嘔吐的現象就越早,所以就會出現無法正常吸奶、嘔吐、腹部脹氣等,但若像是十二指腸閉鎖,媽媽則會有羊水過多的情形。因此,一旦發生上述任何問題時,皆建議盡速就醫檢查,因為即早發現、治療,恢復機率將會大幅提升。

肺炎鏈球菌19A難纏 男童肺部壞死

肺炎鏈球菌19A難纏 男童肺部壞死#壞死

很多小兒科醫師都會建議家長,要記得帶小孩子去打肺炎鏈球菌的疫苗,但是日前台大醫院就發生一個特殊案例,一位兩歲的寶寶都有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但還是得到肺炎鏈球菌。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這次引起疾病的細菌是肺炎鏈球菌19A,但是今年以前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並沒有涵蓋血清型19A,所以小寶寶才會被感染,因此呼籲家長儘速帶小孩打肺炎鏈球菌19A的疫苗,才能提供恰當的保護。根據疾管局統計,截至11月15日止,全台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累計人數高達710人,根據過去三年的統計案例顯示,每年11月感染人數將持續攀升至隔年1月達到高峰,而且近年來血清型19A的感染比例逐年上升,盛行率已超過4成;根據美國德州兒童醫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因肺炎鏈球菌而引發中耳炎和乳突炎的病例中,血清型19A在中耳炎病例中佔65%,而100%的乳突炎病例皆為感染血清型19A所引起,因此家長須特別防範血清型19A的感染。黃立民教授表示,感染血清型19A後,發病病程很短且治療時抗藥性又高,發炎症狀也擴及肺部左右兩側,根據以往治療經驗,通常手術後1到2天患者會逐漸退燒,發炎症狀會慢慢減輕,但男童術後情況未見好轉,治療過程較以往困難許多。很多家長雖知血清型19A很可怕,但並未意識到先前小朋友接種的疫苗並未涵蓋血清型19A,所以當小朋友免疫力降低時,即有可能感染進而引發嚴重的侵襲性疾病。台大小兒科名譽教授李慶雲表示,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每年疫苗約使九百萬人免於死亡的威脅,而接種疫苗不僅可保護接種者,產生的群體免疫又可同時讓他人受惠,有效阻斷疾病傳染。黃立民教授呼籲家長,肺炎鏈球菌的感染高峰期即將到來,家長須注意家中幼童健康狀況,如有類似感冒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畏寒、食慾不振等,須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程。瘋狂購物買到「跛腳」 哪裡出問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35切腫瘤乳房不美 自體脂肪移植補缺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1三不三要原則 防留置導尿管泌尿道感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3

吃生魚片、捉紅蟳被刺傷 海洋弧菌狠奪兩命

吃生魚片、捉紅蟳被刺傷 海洋弧菌狠奪兩命#壞死

台中大安區附近居民懷疑海域因水質惡化,導致海洋弧菌奪走兩條人命!居住在台中市大安區的吳姓男子與大甲區的卓姓男子,最近因食用生魚片及疑似在海釣場捕捉紅蟳時被咬傷足部或被刺傷,兩名男子皆遭到海洋弧菌感染,引發肝病及壞死性筋膜炎致死,醫生表示,海洋弧菌只要高溫煮熟就會消失,建議民眾少吃生冷食物為佳。根據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感染科主任劉有增醫師在衛教文章指出,秋冬蟹肥膏滿,正值吃海鮮旺季,在處理魚蟹時,若不慎被蚵殼、蟹腳等尖刺物割傷,或吃到未完全煮熟、遭污染的魚貝類,都可能感染海洋弧菌,嚴重時甚至會併發敗血症,海洋弧菌適合生存在攝氏20度、0.7%至1.6%鹽分的海水中,感染者可能引發敗血症、壞死性筋膜炎及腸胃道感染;免疫力極差或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患、腎衰竭等慢性病患或類固醇使用者,感染致死率偏高。而感染海洋弧菌主要有兩個途徑,第一,食用生蠔、蚵仔、生魚片及蝦蟹等,數天後,發生腸胃道感染,有發熱、寒顫、噁心、嘔吐、下痢、皮膚病變、壞死性潰瘍,致死率達50%以上,第二則是,傷口暴露海水中,或是被海洋中的生物咬傷刺傷,引起傷口潰爛,導致壞死性筋膜炎,患者休克死亡率高達90%。行政院衛生署基隆醫院的衛教文章表示,根據文獻報告免疫力差的病患如果感染上海洋弧菌導致的壞死性筋膜炎和敗血症,若未治療則有近100%的死亡率,即使以藥物和外科手術清創截肢治療,也有近50%的死亡率,因此醫師提醒,有慢性病如肝硬化、肝炎、糖尿病和腎衰竭病人,若身上有傷口則盡量避免接觸海水或是生的海產,以預防海洋弧菌所造成的傷害,若是已接觸海鮮及傷口潰爛情形,應快速就醫急救。肝硬化阿嬤吃到不潔蚵仔 染海洋弧菌死亡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28男童感染海洋弧菌引發肢體壞死 及時救治幸免截肢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923認識「創傷弧菌」 海洋中的無聲殺手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3089

毒蛇咬傷送醫延誤壞死 正確步驟防蛇毒擴散截肢

毒蛇咬傷送醫延誤壞死 正確步驟防蛇毒擴散截肢#壞死

在今年七月份時,57歲的粘先生,在山區不慎被龜殼花咬傷,第一時間前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診,但卻遭急診室醫師卻告知血清不足現象,必須將粘先生轉診到台北榮總,就這樣前後拖了兩個多小時才治療,導致粘先生的右手小指嚴重壞死,面臨截肢命運。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在網路文章上表示,林口及高雄長庚醫院急診統計了169位被毒蛇咬傷病人的研究報告,顯示每年的六月到九月是毒蛇出沒最頻繁的時候,也是民眾被毒蛇咬傷的高峰期,該篇報告指出,有76%的病患是被青竹絲咬傷而送醫;龜殼花則排名第二,目前被毒蛇咬傷的病患全部存活,並沒有死亡報告。林杰樑主任在文章中表示,預防毒蛇咬傷有幾個要點,儘量不去草叢及灌木叢,必要時穿高桶鞋、寬鬆褲子及戴手套,以防蛇咬傷,不要隨便進入竹林或矮樹林中。如果一定要進入的時候,最好隨身帶帽子及棍棒打草驚蛇,不要隨便撿拾草地上、樹林下的任何枝狀物,或是任意翻動石頭,這樣的行為都有可能遭到蛇的攻擊,而且廢棄的房子、洞穴等都容易有蛇居住,不要隨便進入。林杰樑醫師在文章中提醒民眾,當民眾被毒蛇咬傷時,記得保持鎮靜,避免亂動肢體,否則容易加速蛇毒的吸收,也儘可能記住蛇的形狀、顏色等,有助於診斷與治療,並且移除肢體上束縛物(例如戒指、手環等),以避免肢體腫脹後,使肢體的傷害加重。民眾記得將患肢保持低於心臟之位置。且以具彈性的衣物,在心臟及傷口之間給予壓迫性包紮,減緩蛇毒蔓延,但是不要束太緊,須要容許手指頭伸入的空間且維持血流暢通。最後儘速就醫才最重要的初步處置步驟,不要有任何延遲。林杰樑主任在文章中也提到,過去大家常有幾個錯誤行為一定要避免,像是避免用嘴巴吸取毒液,因為如果嘴巴內有傷口,反而會造成傷口感染。也不可以使用橡皮止血帶或其它物質而阻斷動靜脈血流;這樣會造成肢體腫脹壞死,更不要使用冰敷或電擊,會使血管收縮或壞死。還有被毒蛇咬後,千萬不要喝酒、咖啡或茶等刺激性物質,以免促進血液循環反而使毒液吸收更快。氣候變化蛇類出沒 正確就醫得保性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677夏季戶外郊遊 當心毒蛇出沒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6911蛇咬傷的處置及預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92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