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餐

卑南有福館啟用 提供共餐、長照服務

卑南有福館啟用 提供共餐、長照服務#共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卑南有福館11月29日在卑南鄉初鹿村舊鄉立圖書館啟用,提供共餐、整合長照一站式服務、連結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外,也把既有的老人日托站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再升級,「只要有任何長照問題,我們都協助解決。」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董事長呂信雄表示,期待讓有長期照顧需求的年長者、身障者與家庭照顧者,更親近長照資源,成為卑南鄉民厝邊好鄰居的目標努力。共餐服務 減少獨食呂信雄董事長表示,「有福」二字取自聖經,期望所有來到「有福館」接受服務的民眾,都能成為有福之人。卑南有福館原為舊鄉立圖書館,由卑南鄉公所無償提供場地,一開始作為老人日托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長輩可就近參與活動,接受健康促進、餐飲等服務。成立有福館後,功能再升級,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的勸募經費挹注廚房整修,以及支應有共餐需求的家庭、個人到館內共餐費用。低收入戶的共餐者可免費用餐,中低收入戶需自付7元,一般戶自付額為65元。建置有福館是從降低長輩獨食憂鬱,好好吃飯的構想延伸,長輩可以走出單獨一人的生活環境,到社區裡的有福館「共餐」,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輩,經評估後還可派車接送至館內用餐,減少獨自用餐的情況。共餐餐點是由營養師把關,低鹽、低納、少油脂,且方便嚼食。食材則是「食物零里程」,當天由館內廚師在地採購。卑南有福館同時整合長期照顧服務,例如:居家服務、居家喘息照顧服務、送餐、長照交通接送服務、行動沐浴服務、到宅乾燥車、送餐便利屋服務等。民眾遇到長照領域各項難題,都能就近在有福館獲得解答與解決,即為「長照一站式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 整合長期照顧服務關心長輩的需求外,基金會同樣關心家庭裡的照顧者,今年卑南有福館與已開館的關山有福館都連結「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館內設置吧檯區、芳療按摩區,讓家庭照顧者在照顧家人之餘,能在有福館喝杯茶,預約接受芳療SPA及按摩紓壓。還可透過連續性小團體活動,學習照顧技巧,以及透過手作課程,暫時脫離照顧家人的氛圍。家庭照顧者間可以彼此傾聽、相互支持,得到喘息的機會,擁有自己的社交活動。74歲梁鍾媽媽長期照顧因脊椎問題導致下半身癱瘓的丈夫,兩人相依住在山區,因聯外道路坡度陡,影響僅靠機車代步的梁鍾媽媽外出的意願。加上山區鄰居越來越少,梁鍾媽媽主要活動範圍只在住家附近。其實梁鍾媽媽生性樂觀,不排斥參加活動,只因受限交通不便,經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個管師的鼓勵,並派車接送,梁鍾媽媽會固定到卑南有福館參加活動,並與其他長輩一起共餐。65歲林媽媽長年在家照顧中度身障、癲癇發作頻繁的兒子,極少參與社會活動。在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個管師鼓勵下,到卑南有福館參加精油SPA課程,照顧壓力在短短的一、兩堂課中,找到紓解的管道,心情開朗許多,還會主動參與課程,到有福館與社區長輩一起上課、共餐,「來到這裡讓我很快樂。」林媽媽不再封閉自我,逐漸融入社區。服務時間延長為每週一至五上午8時到下午5時。不少長輩「路過」,順便進來坐坐、聊天,孫子陪著阿公、阿嬤一起來,更像個「家」般的親切。與7-ELEVEN關注偏鄉弱勢長者的餐食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已第5年攜手7-ELEVEN關注偏鄉弱勢長者的餐食照顧服務。過去四年,7-ELEVEN所募得的善款支持基金會增設「行動廚房」、「部落廚房」、「家庭廚房」、「送餐保溫車」、花東部分門市組成的「好鄰居送餐隊」等服務方式,擴展偏鄉長者餐食照顧的範圍。目前已有花蓮縣美崙、鳳林、玉里、富里、壽豐有福館,台東縣關山有福館。卑南有福館為基金會第七間、台東服務中心第二間,池上、綠島有福館已緊鑼密鼓籌備中。欲關心偏鄉弱勢長者餐食,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到7-ELEVEN消費時,不忘投入零錢捐款,或使用OPEN POINT APP「點數愛心捐贈」服務,捐出剩餘點數,所有點數將贈與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

親子少共餐 孩子過重率恐增9倍!

親子少共餐 孩子過重率恐增9倍!#共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有多久沒和孩子一起用餐呢?然而親子共餐是一家人最寶貴的時刻,也對孩子身心發展具有正面幫助,可減少孩子偏挑食的行為、有助體重控制,同時也有益孩子情緒發展,減少孩子發生憂鬱、焦慮,孩子情緒管理更好。7至9歲孩子每天與家人共餐 過重機率減9倍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親子共餐對孩子的飲食行為發展及體重控制有重要影響。研究指出,2至17歲的孩子,每週至少3次與家人共餐,孩子可減少過重風險12%、減少暴飲暴食行為35%、少吃到不健康食物的機會有20%,以及有機會吃更健康的食物24%。另一篇研究指出,7至9歲孩子每天至少一餐與家人共餐與每月少於2、3次在家用餐相比,過重機會減少9倍。董氏基金會說明,共餐也有助孩子情緒管理,並減少反叛行為、喝酒、抽菸、毒品使用等成癮行為的發生。韓國研究針對有5至6年級孩子的家庭進行調查,發現親子共餐頻率較高的家庭(每週共餐14次以上),孩子的人際關係、適應力、生長力、感性與決心等發展皆顯著提升;而共餐頻率少則可能提升孩子的憂鬱、焦慮情形產生。雙薪家庭、晚睡晚起等 易導致共餐比例低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兒童生活及飲食習慣調查」,亦發現有共食早餐習慣的家庭,孩子偏挑食發生率較未共食家庭少7%,孩子也會吃較多健康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榖、乳品等,吃較少不健康的食品,如油炸食品、零食與含糖飲料等。但調查也發現整體親子共餐的比例降低,有超過半數孩子早餐是獨自用餐!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分析,臺灣家庭共餐比例降低,可能有以下原因:(1)雙薪家庭比例增加,家長工作忙碌;(2)孩子晚睡又晚起,導致沒時間在家用早餐;(3)家長親自備餐較耗時,加上快速便利的外食環境影響。同桌吃飯卻各自滑手機 「假共餐」狀況還有一種親子「假共餐」狀況,明明大家都坐在一起吃飯,卻各自看電視、滑手機,雖同桌吃飯卻各吃各的。許惠玉主任提醒,餐桌上一起用餐的時刻應該是家中最寶貴的時間,一家人難得可以坐在一起談心的時刻,建議家長此時應該與孩子聊聊在學校發生的趣事、關心孩子與朋友的相處,透過親子共餐時間與孩子交心,除了讓孩子吃得較健康,更帶來安全感、親密感、歸屬感與幸福感。

跪坐吃飯較有禮?是怕走光啦!

跪坐吃飯較有禮?是怕走光啦!#共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國人的進食方式出現過3大變革,很早很早以前,聚餐時採取「分餐制」,就像吃西餐或者日本料理一樣各吃各的,後來才改成「共餐制」,很早很早以前,我們和歐洲人一樣,餐桌上離不開刀叉,後來才改用筷子,很早很早以前,我們像日本人那樣跪在榻榻米上吃飯,後來才改坐在椅子上進餐。宋朝不分餐、刀叉、跪坐這3大變革都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到宋朝結束,換句話說,到了宋朝,我們徹底擺脫古老而又新穎的分餐、刀叉和跪坐傳統,現代的進食方式才完全定型,我們來探討古代中國人為什麼要跪著吃飯。南北朝前 吃飯跪床上從傳世的雕塑、壁畫和畫像磚上可以看出,至少在南北朝以前,古人吃飯時一直跪在席子或者矮床上,即使到了唐朝和五代十國,還有一小撮守舊的遺老在飯局上捨棄椅子,堅持跪坐,學者們早就注意到了這種奇特的生活習俗,但是大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來沒有人指出當時為什麼要跪坐。褲子無褲襠 走光風險高到底為什麼要跪坐呢?原因很簡單:避免走光,史前時代,我們的服飾特色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無論男女都穿裙子,而裙子裡面則不穿內褲,商周時代,我們學會了用袍子做內衣,上衣下裳裡面多了一層袍子,走光的風險小了一些,到了春秋戰國,褲子終於普及,可是當時的褲子沒有褲襠,甚至連褲腰都沒有,一左一右套在2條腿上,「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東漢前聚餐 跪坐護要害褲襠的發明特別晚,從考古成果上看,至少東漢以前是沒有連襠褲的(有人說漢朝宮女穿的「窮絝」就是連襠褲,窮絝只是在開襠褲上加了幾根扣袢,不能算連襠),所以東漢以前的成年人在開會和聚餐時,必須雙腿併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護住要害部位,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就餐的由來。使用內褲後 習慣坐椅子我們現在穿的內褲(連襠褲)在東漢以後才發明,並在魏晉南北朝廣泛使用,所以從魏晉開始已經有人放棄跪坐,直到宋朝,所有的饕客都習慣坐在椅子上吃飯,因為再也不用擔心走光問題。(本文摘自/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