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

乳癌四期多處轉移 她積極治療重回職場

乳癌四期多處轉移 她積極治療重回職場#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2歲李小姐三年前沐浴時,摸到左側乳房有個小腫塊,因為沒有不適而不以為意,直到去年腫瘤擴散到皮膚表層,導致潰爛,發出惡臭才趕緊就醫,沒想到腫瘤已達15公分,且有肺臟、骨頭及淋巴腺等多處轉移,確診為乳癌第四期。一開始李小姐認定自己罹患絕症,已屬末期,拒絕接受治療,但在醫師鼓勵下,歷經半年化療與兩年標靶治療控制,腫瘤已消去許多,最後再進行乳房部分切除手術,如今狀況穩定,順利回歸職場和家庭。過去認為治療無助存活率 多採姑息療法台北慈濟醫院張耀仁副院長指出,根據國健署201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全體乳癌患者中,50歲以下診斷出乳癌比例約為34.4%,而乳癌第四期患者佔了其中的5.2%。第四期乳癌指的是超越乳房及腋下淋巴結的遠端轉移,常見轉移處有骨骼、肺臟、肝臟,甚至是腦部等。過去普遍認為,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對第四期癌症患者的長期存活無助益,因此多選擇姑息療法。張耀仁副院長表示,現今醫療進步,化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甚至免疫藥物等,除了能大幅改善乳癌第四期患者的症狀及生活品質外,也能提高長期存活率,其中也包含手術治療。2020年張耀仁副院長與台大公衛研究所合作,從國健署癌症資料庫中蒐集2011~2014年共1947筆乳癌四期患者資料分析,將其分為兩組:一組732人曾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另一組1215人只做過簡單切片,未做過任何手術治療,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38.2個月。同時將各種變數合併考量,包括年齡、是否做過化療、電療等,最後兩組比較發現,經手術治療的乳癌第四期患者,其5年存活率明顯高於另一組,以整體存活率而言,手術切除組5年存活率達5成。別因恐懼耽誤病程 20歲後應定期自我檢查張耀仁副院長指出,原則上,醫師會根據乳癌病理切片再加上影像檢查,判斷為四期,再依乳癌的基因型態判定次分型,而後擬定治療方向,如李小姐為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治療方向即為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再視乳房腫瘤消除情況,評斷是否需進行手術切除。張耀仁副院長呼籲,罹乳癌應及早諮詢醫師建議,接受治療,千萬別因恐懼耽誤病程。女性過了20歲後,應維持定期自我檢查的習慣,留意家族病史,養成規律運動,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過45歲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若有家族病史,可提早至從40歲開始。

背痛腳麻 竟發現腎細胞癌轉移薦骨

背痛腳麻 竟發現腎細胞癌轉移薦骨#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中60歲許先生生活作息正常,也無任何慢性疾病,兩年前因右下背痛、右腿痠麻而至骨科就診,經核磁共振影像發現薦骨處有一顆超過6公分的腫瘤,切片證實為腎細胞癌第四期合併遠端轉移,腎臟本身也有一顆約2公分腫瘤,屬於重大疾病。因一線標靶藥物療效有限,合併免疫療法控制癌細胞擴散,經過1年半治療,腎臟腫瘤幾乎消失,再配合手術切除薦骨腫瘤,目前病情控制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表示,面對晴天霹靂的消息,患者仍打起精神與醫師溝通,多次強調「相信醫師一定可以幫我」,從一開始對標靶藥物反應不佳,後來經調整用藥,合併免疫療法治療一年多後,位於薦骨的腫瘤萎縮,總算可以透過手術切除,而腎臟的惡性腫瘤也縮小許多,日前順利康復出院,但醫師仍提醒需定期追蹤,以避免癌症復發。腎細胞癌初期無任何症狀蕭子玄醫師介紹,腎細胞癌為腎臟實質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年齡為40歲至70歲,腎細胞癌初期通常無任何症狀,大多是因其他疾病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而腎細胞癌臨床症狀相當多變,當出現血尿、腹部腫塊、腰痠背痛、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代表腫瘤期別較晚,若有上述症狀千萬不可大意。蕭子玄醫師指出,腎細胞癌發生的原因尚未確定,通常與吸菸、肥胖、藥物濫用、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或接受過腎臟移植者、染色體異常,和環境及職業因素有關,通常腎細胞癌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因患者已是腎細胞癌第四期合併遠端轉移,故建議先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免疫療法加標靶治療 助降低副作用拉長存活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則表示,免疫療法可搭配標靶療法治療癌症,藉由可辨識癌細胞並活化自體免疫細胞的特性,幫助病患徹底消滅癌細胞,對於癌友而言是一大福音。然而癌症免疫治療仍有可能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可能在身體各器官組織發生發炎反應,應及早留意免疫治療藥物不良反應,密切進行常規追蹤。

肺腺癌轉移腦部 好神刀助消滅腦瘤

肺腺癌轉移腦部 好神刀助消滅腦瘤#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過去有抽菸習慣與癌症家族史的62歲余先生,咳嗽有痰超過半年,加上常頭暈、走路不穩,家人形容像是打醉拳,經就醫切片證實是「肺腺癌末期」,腦內出現兩顆約1公分大的腫瘤,且癌細胞隨血液轉移至腦部與肝臟,以致於壓迫腦神經導致行動失調,為免腫瘤增大,患者接受「好神刀」放射治療,療程結束後腦腫瘤完全消失,同時搭配化療,即使是肺腺癌末期也能在控制中。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鍾娜娜表示,轉移性腦瘤是所有腦內腫瘤中最常見的型態,其中肺癌更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轉移到腦部的癌別,其發生率約30%至40%;一般而言,2公分內的單顆轉移性腦瘤通常可以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受到控制,若大於2.5公分的轉移性腦瘤,則會建議先以手術切除,再輔以放射治療,如腦腫瘤為多發性造成臨床症狀,則建議給予全腦放射治療。好神刀放射治療 讓腦部腫瘤消失考量該患者當時已有多重轉移,雖然腦瘤約1公分,但分別位於大腦及小腦,其身體狀況並不適合手術治療,而且肺癌基因檢測並無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療效不佳,只能接受化學治療,故經與患者溝通後,選擇接受「好神刀」(Halcyon)放射治療。余先生經連續治療10天後,追蹤磁振掃描影像檢查顯示腦部腫瘤已完全消失,頭暈症狀也大幅改善,步態恢復正常,讓家人寬心不已,笑說:「終於不會再打醉拳了」。好神刀非實際開腦手術刀鍾娜娜醫師指出,「好神刀」並非實體可見的「手術刀」,而是用於放射治療的「快速全影像導航直線加速器」,治療前僅需15秒即可完成腫瘤部位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再透過AI人工智慧,精準判讀腫瘤位置,執行放射治療,整個治療過程大幅降低到100秒內,不僅減少輻射影響範圍,使副作用減少,也可大幅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及增加舒適度。但鍾娜娜醫師提醒,雖然患者在診斷出有轉移性腦瘤時,在期別上屬於癌症末期,但臨床上仍有不少案例經適當治療後,有良好的預後,能提升生活品質,及較佳的治療效果,因此,民眾萬一發生轉移性腦瘤也千萬不要灰心,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還是有機會可以使腫瘤消失,繼續朝戰勝癌症的目標邁進。

長期胸悶、咳嗽 就醫竟已肺癌腦轉移

長期胸悶、咳嗽 就醫竟已肺癌腦轉移#轉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胸悶、咳嗽千萬別以為拍拍胸部、喘口氣就相安無事!一名40餘歲的家庭主婦,長期胸悶合併有咳嗽症狀,原以為是更年期或太過操勞所導致,說服自己稍作休息即會有所改善,未料,胸悶、咳喘症狀持續加重,才趕緊就醫進一步確診罹患肺癌,後續再進行核磁共振攝影檢查發現已腦轉移,震驚之餘也百思不得其解,老症頭怎成肺癌晚期!十大癌症之首 肺癌確診多轉移腦骨收治此名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吳子卿醫師指出,肺癌長期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每十萬人就有39.9人死於肺癌,驚人的數字威脅的不僅是吸菸以及受空汙影響的民眾,更多的是人在家中坐也中標的家庭主婦。而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患者確診時多已是肺癌晚期,並轉移至腦部或骨頭,此時,不但無法進行手術治療,也加重後續治療的難度。第一線治療選擇 生活品質逐提升吳子卿醫師進一步指出,該名患者在與醫療團隊評估治療計畫後,第一線即採以不可逆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一年半下來腦部癌細胞近乎消失,肺部腫瘤也持續縮小,期間也未有嚴重副作用,甚至維持每半年出國一次,前往美國照看在學的兒子,逐步恢復生活品質。不可逆標靶藥物 延長存活期、降低惡化近年,隨著不可逆標靶藥物加入晚期肺癌治療選項,患者的存活期表現已大幅改善;吳子卿醫師強調,不可逆標靶藥物在治療上可直接鎖定癌細胞,治療效果也較強;根據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Asia)發表全球第一個針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標靶治療研究「LUX-Lung 7」,第一線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肺癌,可進一步降低27%腫瘤惡化或死亡風險,讓長期抗癌的病患倍增。標靶常見副作用 緩解藥物可改善此外,吳子卿醫師提醒,標靶藥物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如腹瀉、甲溝炎、皮膚疹,患者不必過於擔心,一般在使用緩解藥物後,多數能獲得改善,治療期間,醫療團隊也將會同皮膚科醫師協助指導病人照護,以確保肺癌患者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健檢出肝指數異常 驚見胰臟癌已轉移

健檢出肝指數異常 驚見胰臟癌已轉移#轉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肝出問題有可能是胰臟癌作祟!有位50歲粉領何女士在員工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肝指數異常,至醫院進一步檢查後,才得知罹患晚期胰臟癌,且腫瘤已轉移肝臟,經醫師研判無法進行手術,不料治療初期即陷入瓶頸,不僅症狀更加惡化,肝臟更是佈滿大小腫瘤,讓何女士感到很灰心,險些放棄求生的念頭。所幸,在醫師建議下,何女士加入胰臟癌第二線新劑型藥物的臨床試驗,治療近半年,腫瘤明顯縮小,過程中也未出現嚴重副作用,爭取到更多與家人相處的時光。超音波難找到腫瘤 有症狀多為胰臟癌晚期當症狀出現時,腫瘤通常已經長的很大,甚至轉移了。義大癌治療醫院饒坤銘副院長表示,胰臟位於身體後腹腔,即使透過超音波也難診斷出腫瘤,而且胰臟癌的臨床症狀會依腫瘤位置而有不同表現,當腫瘤長在胰臟頭部時,會壓迫膽管導致黃疸,患者可以明顯察覺異狀,但若在體部或尾部, 就很難有早期的症狀,當患者因腹痛等症狀就醫時,多半已經是晚期或已轉移,使後續治療更為棘手。第二線新劑型藥物納健保 造亮患者「胰」線生機饒坤銘副院長進一步說明,過去胰臟癌藥物治療選擇有限,當第一線治療失敗後,患者常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值得慶幸的是,胰臟癌第二線新劑型藥物於今年(2018)通過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提供後續治療的機會。臨床試驗顯示,胰臟癌第二線新劑型藥物能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副作用也比傳統化療低,成為晚期胰臟癌患者的「胰」線希望。菸、酒、糖尿病皆會增加胰臟癌風險 定期檢查不能少饒坤銘副院長提醒,抽菸是癌症常見危險因素之一,長期飲酒也可能併發慢性胰臟炎,進而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其中,糖尿病與胰臟癌更互為因果關係,診間常見糖尿病導致胰臟癌以及胰臟癌併發糖尿病的案例;此外,民眾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若是確診為胰臟癌的患者也不要過於憂鬱,只要配合醫療團隊積極治療,症狀都能得到良好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6成肺癌患者腦轉移 新標靶成功突破

6成肺癌患者腦轉移 新標靶成功突破#轉移

(優活健康網/綜合報導)肺癌屢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大多因初期症狀不明顯且診斷不易,導致發現時已為中晚期,而且腫瘤容易轉移至腦部,亦使治療更加艱困。根據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病人在確診時已合併有腦轉移,甚至經一線標靶治療,仍有六成的患者發生腦轉移,面對棘手的轉移問題,藥物能否進入腦部治療病灶,遂成為治療上的重要考量。精準基因檢測 揭開治療新里程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指出,近十年來醫學不斷進步,肺癌的治療突飛猛進,透過精準基因檢測,找到適合的標靶如EGFR、ALK等,使用相對應的藥物,可使治療成效提升,延長患者存活期。目前針對ALK基因突變患者,已有新款標靶治療核准上市,不僅治療成效卓越,對於延緩腦轉移、消除腦部病灶的功效也十分顯著。新款ALK標靶 腦轉移與否療效皆高蔡俊明主任進一步補充,在今年ASCO大會上,發表新款標靶作為第一線治療成果,患者的無疾病存活期可高達26個月,而9月剛結束的ESMO大會上,再度發表其為期一年的治療數據,治療前未合併腦轉移之患者,累積腦部疾病惡化的發生率,舊標靶約為30%,新標靶則僅4.6%;若治療前已合併腦轉移之患者,舊標靶有近60%患者有腦部疾病惡化,新標靶則僅16%,可顯示其對腦部轉移的治療成效高。臨床重大突破! 六成患者腦腫瘤消失除此之外,新標靶藥物進入腦部的比例相當高,蔡俊明主任說,相較於舊標靶藥物治療,僅一成患者達到腦腫瘤消失,且維持時間少於四個月;新標靶卻有高達六成患者達到腦腫瘤消失,且可維持13個月以上,是一臨床重大突破,種種數據皆顯示,新款標靶未來可望晉升第一線治療。篩檢不分年紀 定期追蹤提升成效蔡俊明主任也提醒,EGFR或ALK基因的突變,最容易出現在肺腺癌的病人身上,其中ALK基因突變之患者,大多無抽菸習慣且年紀較輕,民眾應定期篩檢以期能及早發現,才能即時治療;另外,肺癌患者應每3到6個月在健保給付下追蹤腦部影像,不管有無腦轉移,務必聽從醫囑積極治療,以提升治療成效,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他癌症骨轉移痛到想自殺 熱治療助緩解

他癌症骨轉移痛到想自殺 熱治療助緩解#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癌症病患一旦出現骨轉移,常合併劇烈疼痛,讓人生不如死。59歲的林先生2年半前被確診罹患腎臟癌第四期時,腫瘤細胞已有多處骨轉移,手術後歷經22次放療與化療,治療期間嗎啡用到極高劑量還是無法止痛,甚至有過自殺念頭。這種狀況持續整整一年,他才轉到北醫臺北癌症中心接受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骨轉移造成的疼痛立刻大幅緩解,嗎啡止痛藥的服用劑量也大幅降低,甚至還能騎腳踏車運動。聚焦加熱 同時控制腫瘤、舒緩疼痛臺北癌症中心副院長邱仲峯指出,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是新型非侵入性且無痛的超音波聚焦熱治療,在核磁共振影像(MRI)導引定位下,超音波聚焦加熱到攝氏60~80度,再對準轉移性骨腫瘤及受其侵犯的感覺神經進行熱消融,可同時達到局部腫瘤控制與疼痛紓解的效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4年初認證核可這項技術,北醫附醫至今已成功完治近60例骨轉移個案。根據在北醫接受「傳統放射治療」與「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等兩組病患的配對分析報告,結果發現接受熱治療的病患在疼痛緩解上,比傳統放療來得更有效率。研究報告指出,接受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的病患,一週後對治療的反應率即達76.2%,並持續增加至三個月的89.5%;相較於接受傳統放療的患者,一週後的治療反應率只有14.3%,一個月後71.4%的治療成效才迎頭趕上,和熱治療並駕齊驅。8成患者疼痛狀況獲改善邱仲峯表示,這項研究證明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對於癌症骨轉移病人的劇烈疼痛,可以達到迅速而有效的緩解。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醫師李欣倫進一步指出,治療過程中,機器會持續以MRI掃描影像及監測溫度,可確保病患的安全性。在已完成治療的個案中,治療後第一天,7成多的疼痛分數明顯下降超過2分,一個月後約有近8成病患反映疼痛情況大幅改善,疼痛分數也由平均6~7分下降到1~2分。他說,這項無傷口、非侵入性且副作用少的新技術,目前在子宮肌瘤以及骨腫瘤已有顯著的臨床療效,乳房、攝護腺、胰臟、肝臟等部位之腫瘤也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除了腫瘤治療外,隨著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技術的發展與成熟,這種無創治療方式在國外已開始應用於多種腦部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原發性顫抖症、頑固性疼痛、肌張力障礙,以及骨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疼痛,與脊椎小關節發炎引起的下背痛,未來發展令人期待。

惡性肉瘤肺轉移化療無效 口服標靶藥助控制

惡性肉瘤肺轉移化療無效 口服標靶藥助控制#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名30歲病人因為胸悶、氣喘,就診發現後腹腔長了惡性軟組織肉瘤,且已轉移至肺部,起初使用全身性化療治療,但效果不彰,改用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3~4個月後,病情逐漸受到控制,目前持續治療中。醫師表示,軟組織肉瘤5成的病患會復發,最常見的是肺部轉移。好發於四肢、腹腔 為結締組織罕見腫瘤軟組織惡性肉瘤(STS)屬於罕見癌症,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新發病人數約2千人,僅占總癌症人口2%。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陳偉武醫師表示,STS是一發生在結締組織的罕見惡性肉瘤,與一般癌症不同的是,STS好發於四肢、軀幹等脂肪、肌肉、神經、血管較豐富的部位。此外,全身臟器、後腹腔等,都可能是STS的發生位置。5成病患會復發 肺部轉移最常見陳偉武醫師指出,STS有非常多種亞型,因此分布年齡相當廣泛,像是惡性脂肪肉瘤好發於年紀較大的病人,平均約50~70歲,年輕族群則常見滑液囊肉瘤;目前治療對策為手術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但仍有30-50%的患者五年內會復發或轉移,最常見轉移到肺部,患者會出現長期咳嗽、易喘、呼吸不順等症狀。健保通過口服標靶藥物 延長疾病控制時間一般人對於此疾病的瞭解較少,能使用的藥物及資源也相當有限。目前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後續視腫瘤部位及組織型態,會加上使用放射線或是化學治療。若是已經有轉移、復發且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患,又或是化療反應不佳的患者,目前還有健保給付的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藥物可選擇。血管新生抑制劑主要能幫助病患延長疾病的控制時間。與安慰劑相比,臨床試驗證實可使中位數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7 周延長至20周,減輕患者病情惡化快速的痛苦。陳偉武醫師進一步指出,透過口服的標靶藥物治療,不僅能減少化療副作用對身體的負擔,在家服藥更能降低患者對於住院的恐懼感,提升病患在治療期間的生活與精神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