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17歲的青少年因大量血便到急診就醫,平時大便習慣良好,沒有肛裂及痔瘡,也沒有大腸息肉及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卻在升結腸有一個1.2公分,長得像草莓的「幼年型息肉」。此青少年從13歲開始就有血便症狀與貧血問題,曾在14歲接受過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梅克爾憩室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檢查,均沒有發現病灶。曾在血液科醫師門診追蹤治療缺鐵性貧血。此次又發生大量血便,確診為幼年型息肉。幼年型息肉好發於左側的大腸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陳和昇醫師表示,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現的息肉超過95%以上是幼年型息肉。幼年型息肉病理報告為「缺陷瘤(hamartoma)」,多為良性,與成人常見的「腺瘤性息肉」不同,其症狀多為無痛的鮮血便。幼年型息肉在全段大腸都可能會發生,好發於左側的大腸,大部分位於直腸乙狀結腸。有些醫師會利用乙狀結腸鏡檢查,然而如果直腸乙狀結腸沒有發現病灶且持續有血便症狀,建議應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絕大多數的幼年型息肉是小於5個的孤立性息肉,如果超過5個以上有可能是幼年型息肉症,若合併有家族史以及口腔黏膜色素沉澱,則有可能是PJ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建議定期接受追蹤檢查。兒童少見大腸疾病 血便、腹痛速就醫病童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須配合進行低渣飲食。兒童服藥反應較成年人快,醫師通常會安排病童住院1天,於院內執行藥物清腸、禁食等準備並給予靜脈輸液維持體力。同時檢查時會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並確認病童熟睡後才開始檢查,檢查期間及術後觀察生命徵象、包括心電圖、血氧及血壓,待完全清醒後才能進食返家。若評估後有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建議選擇在大醫院進行兒童大腸鏡檢查,若發生併發症可請小兒外科及時處理。多吃蔬果多喝水 預防幼年型息肉兒童大腸疾患發生率遠低於成人,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多是單顆、偶發的良性病灶。臨床兒童最常見的下消化道出血是因便秘造成肛裂出血,醫師建議家長可讓孩童平時多攝取蔬果及充足水分,並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可預防便秘情形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