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 大多為感染性腹瀉
2011/8/5(2022/3/15 18:13更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楊佳峰表示,腹瀉是小兒科患者中,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常見疾病,尤其兩歲以下嬰幼兒更為多見,其中絕大部分屬於急性腹瀉,急性腹瀉又多半屬於感染性腹瀉,也就是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
楊佳峰指出,常見感染源如輪狀病毒、類諾瓦克病毒、沙門氏菌等。此外,長期使用抗生素、喝太甜果汁飲料、對牛奶過敏,甚至是情緒易緊張等,都會引起小兒腹瀉。凡是大便次數或大便水分較平常增加、大便硬度較平常減少或變稀即為腹瀉。若腹瀉症狀少於兩周稱為急性腹瀉,若腹瀉症狀大於兩周則為慢性腹瀉。
楊佳峰説,大多數腹瀉通常在補充足夠水分、清淡飲食以減少腸道負擔,以及休息等待腸胃道黏膜修復後,症狀就會解除。但是若腹瀉伴隨以下症狀時,父母親應提高警覺及時就診,症狀包括:
※發燒大於攝氏39度,或高燒持續不退。
※伴隨嚴重嘔吐,如噴射狀嘔吐
※精神狀況不佳,嗜睡不易叫醒。
※呼吸不暢或有喘促現象。
※大便帶有血絲或膿血。
楊佳峰還說,中醫治療方式除了藥物以外,也可以使用針灸治療,針刺法的主穴為足三里穴及天樞穴,嘔吐加內關穴,腹脹加公孫穴,發熱加曲池穴。小朋友多畏懼針刺治療,可以改採艾條溫和灸,艾灸點由足外踝最高點往下找到腳跟的赤白肉交界處,每次10至15分鐘,每日2到3次,用於各類腹瀉。如在家中,可依上述穴位進行按摩,減緩腹瀉不適。
延伸閱讀「小兒腹瀉」: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684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