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里約,我們學到了什麼?
從1962年,美國女性科學家瑞秋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開始,環境污染獲得極大關注,民間團體在1970年發起「地球日」活動,促成官方正視環境問題,美國在當年成立環保署。1972年聯合國召開人類與環境世界大會,成為全球重大共同議題,邀各國一起來解決。1992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議在巴西里約召開,其後,還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2002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明(2012)年再重回里約(Rio+20),檢視過去所作所為之外,會有兩個重要議題:推動綠色經濟和永續發展體制架構。
聯合國的世界級會議,幾乎每隔十年都會做一次檢討和前瞻。二十年前,各國都積極推出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為邁向二十一世紀作積極準備,甚至地方政府也會提出在地的二十一世紀議程。政府、民間、國會都會規劃出有企圖心的版本,務必讓地球朝向可以持續居住的家園。為了後世子孫的幸福,也為生物多樣性努力,大家建立伙伴關係,共同合作,用最有效的方法除去毒物污染。
為開啟合作空間,民間不斷要求有知的權利,要能知道問題的資訊,以及政府現在提供的作法是否足夠,才能進一步提出解決的最佳方案,讓國家走在對的道路上。知行要合一,行動力出來,執行才有效果,再來做評估,滾動式調整策略,務必要以地球為第一優先保護。1970年代,國際間提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要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動,讓各地方的行動力,不斷的表現出來。
國家執政者很可能為某些團體的利益而犧牲環境,而他們的報告也會寫得很漂亮。民間團體要展開監督的力量,用各種不同方法監督國家,同時還要教育民眾,讓民眾一起來關心環境,就好像三角形的底部面積做得越大,就會越穩。環境運動需要很多人參與,經常舉行會議討論,大家一起思考,甚至運用網路,使各國環保團體能一起做事,擴大結合力量。
當人民會認為當環保人士來保護環境是很開心榮耀的事,地球就有救了!我們每一個人每天做一件環保事,就可以扭轉傷害地球的劣勢,讓結果變得不一樣。個人的力量很大,我們可以資源回收,減少使用一次性的物品,源頭減量,少開車,多種樹,成為綠色消費者,支持環保團體,都是個人能發揮的生活行動力。樂活,除了是快樂生活外,應該是健康又可以讓地球永續發展的生活形態。如果連家都沒有了,何來樂活可言?
「里約+20」將在明年召開,我們準備好了嗎?當國家交出成績單時,人民團體也可以提出影子報告和替代方案。面對人類未來,要接棒的年輕人,也要仔細思考:地球的未來如何才會更好。
(資料提供:看守台灣協會(http://www.taiwanwatch.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