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擴大呼吸困難肺外結核感染所致
明天是世界結核病日,在政府近年的努力下,結核病發生率從95年至今已降低了21%,但去年台灣還是有近一萬三千名新增案例。然而結核病可不只侵犯肺部,還有較為少見的肺外結核,由於症狀不明顯而難以診斷。感染科醫師提醒,如果有莫名的高燒不退、體重減輕及盜汗等症狀,都可能是結核感染,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王先生,今年五十多歲,年前因莫名的持續高燒,接連住了幾家醫院都沒改善,本來以為是鼻咽癌復發,到大林慈濟醫院急診時,胸部X光的心臟外觀擴大了一倍,後續檢查發現心包膜發炎嚴重積水,已壓迫心臟,造成呼吸困難等症狀。
大林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賴重彰評估後,請心臟外科醫師進行心包膜切開術,將心包膜的積水引出至容積較大的肋膜腔,再利用導管引流出體外。術中並取下心包膜切片化驗,逐步排除癌症、自體免疫、細菌感染等病因。雖然未直接培養出結核菌,但高度懷疑是結核性心包膜炎,也就是罕見的肺外結核。王先生服用抗結核藥後,果然改善了積水問題,一個多月後終於康復出院。
賴重彰表示,肺外結核的發生率僅有肺結核的九分之一,除了因少見而難以發現,另外就是疾病部位較難診斷,經常得透過手術取得組織樣本,而且病變處的細菌較少,較難培養出結核菌。此外,肺外結核的感染在全身都有可能發生,大多數不具有傳染性,除非化膿破出體表,才可能傳染他人。肺外結核的症狀不具專一性,和許多疾病的特徵類似,很難當做診斷依據,常得透過培養或組織切片證實,而藥物治療上則與肺結核大致相同。
賴重彰提醒,對抗結核病會併用多種藥物進行治療,以減少結核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許多民眾嫌麻煩而不規律用藥,甚至擅自減少用藥,都可能讓結核病逐漸適應藥品,日後更難以治療。雖然服用抗結核藥物可能會有皮膚癢、食慾不振、肝炎等副作用,但仍應按時服藥,定時回診監測,並由醫師調整用藥,才能有效對抗結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