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關節鏡技術突破 改善傳統手術不適
吳柏廷醫師在記者會中,以「三角軟骨(TFCC)損傷」、「腕部關節囊腫」、「手腕部骨折復位」及「腕掌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四種案例,來說明腕關節鏡的臨床應用。吳柏廷表示,所謂三角軟骨是位於腕關節內靠小指側的軟骨,因形狀而命名;其主要功用在於穩定腕部橈尺關節及保護尺側腕關節,一旦損傷可能會影響到手腕功能,甚至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及後續退化性關炎的發生。常見症狀有手腕活動時,靠小拇指側會痛、扭轉腕關節時疼痛加劇,甚至有磨擦的感覺或撞擊之聲音及手腕靠小拇指側有明顯壓痛點。在治療方面,傳統以開放式縫補方式,破壞較大,且不易觀察到三角軟骨全貌;以關節鏡可藉由不同入口檢查受損部位,並藉由關節輔助進行微創修補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組織破壞,縮短疼痛時間。
腕部關節囊腫,俗稱「水瘤」或「筋瘤」,好發於腕關節之背側其發生率高於掌側,是由關節囊延伸之隆起,內容物為與關節液類似的透明液體,大多數在發現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發病不明,但有些可能因外力、過度的腕部活動或關節內病灶所引起。一般無症狀關節囊腫只需觀察其變化,並改變不正確之手腕部活動姿勢或習慣即可。若已造成疼痛、活動受限或無法使力之症狀時,則需就醫及處置,處理方式可分為非手術的類固醇注射治療、傳統手術及關節鏡手術。
手腕部骨折復位最常見為橈骨遠端骨折及舟狀骨骨折,前者更是人體常見骨折之一。但由於傳統處理骨折,骨折復位評估多以X光確認,但關節內的軟骨損傷及韌帶斷裂,往往不易被查覺。因此,對於手腕部之骨折,皆需仔細評估其可能的關節內損傷,特別是較年輕之患者,多數為行動中或運動過程所造成之骨折,具較高之外力能量,可能傷及關節內之其他結構。倘若骨折本身有手術治療之必要,則可視骨折情況考慮同時使用腕關節鏡作評估及治療。
腕掌關節關節炎主要以創傷後導致為大宗,可分為骨頭原因如骨折癒合不正、骨折不癒合或骨頭壞死及軟組織傷害;因韌帶斷裂造成關節不穩定,進而造成續發性的關節炎。主要症狀為腕部關節痠痛、活動受限等。治療方式非常多樣化,需視形成原因而定,大致上可分為骨頭切除、韌帶重建或熱性強化、輔助骨折癒合不正矯正。
圖:成功大學醫院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柏廷說明腕關節鏡的臨床應用。(照片/成大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