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檢查 神經母細胞瘤偵測率逾九成
2013/1/23(2022/3/15 19:14更新)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臺灣每年約有500位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癌症。其中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頭外固態腫瘤,好發於嬰幼兒,每年約有30位病患求診,且有一半以上的病童在診斷時便已發生了多處轉移或擴散,但傳統核醫造影MIBG掃描敏感度僅有75%,治療成效不佳,嚴重威脅病童生命。臺灣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指出,比起傳統核醫造影MIBG掃描敏感度僅有75%,使用氟多巴正子造影則高達98%,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出腫瘤的部位與影響範圍,提升日後之醫療和追蹤和照護效果。
醫療團隊表示,臺大醫院每年約收治近半數的神經母細胞瘤病童,在治療開始前,即需由影像醫學科醫師安排結構性的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檢查,以及核子醫學科醫師執行功能性的核醫掃描造影,以確定腫瘤的部位與影響範圍,以便規劃精確的治療策略。
臺大醫院核醫部曾凱元主任與小兒部盧孟佑醫師自2008年開始展開臨床試驗,嘗試將原本用於帕金森氏症的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應用於神經母細胞瘤。至2011年共有34位病患在診斷或追蹤時接受了氟多巴正子造影,在身體各部位發現神經母細胞瘤,敏感度高達98%,特異性為88%。
與同時進行的其他檢查相較,氟多巴正子造影的敏感度高於目前視為黃金標準的MIBG掃描(敏感度為75%)及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敏感度為87%),且偵測到4個MIBG未顯影的腫瘤,幫助醫生診斷出腫瘤的較正確的部位與影響範圍。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