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常出血,可能為遺傳性疾病

鼻子常出血,可能為遺傳性疾病

2008/3/28(2022/3/15 19:44更新)

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在流行病學方面,個種族都有,所有種族盛行率大約為1~2 / 100000,但在亞洲地區包括臺灣應,屬於低盛行率區域。臨床表現上,50%病人於10歲開始鼻出血,到30歲約93%病人會常鼻出血,25%病人隨年齡病情逐漸加重,45%病人維持不變,30%病人鼻出血漸漸緩解。

在內臟侵犯上,肺部的動靜脈畸型發生率約15%~33%,而且70%出現於下肺部,可造成病人低血氧、呼吸困難、發紺、紅血球增多症(polycythemia)及高輸出量型心衰竭等症狀。腦部的血管病變比率約8% ~ 41%,包括毛細血管擴張、動脈瘤、腦部動靜脈畸型。

可造成病人頭痛、憂鬱、癲癇、中風、昏迷等神經缺損。肝動靜脈瘤則可產生肝性腦病變。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也會引起的腸胃道及泌尿道出血,發生比率文獻報告約13% ~ 44%。另外全身的慢性出血,易導致缺鐵性貧血。

皮膚症狀中會有皮膚及黏膜毛細血管擴張,好發部位依序為手掌、甲床、唇與舌、臉部、四肢、結膜、軀幹的皮膚。

蔡呈芳 醫師指出在染色體基因研究中,顯示至少有七種變異型,常見之一在第九對染色體的q33-34 (HHT 1)位置,此基因處異常會使endoglin蛋白質減少,而蛋白質是血管生成因子TGF-β的接受體,因此會有血管的修補與新生異常。另一個常見基因缺陷在第十二對染色體長臂(HHT 2),目前認為此段基因與毛細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和鼻出血有關聯。

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的診斷與篩檢,皮膚黏膜可以目視看到毛細血管擴張,內臟的血管病灶則可借助於顯影劑超音波檢查、血管攝影、電腦斷層掃瞄、核磁共振攝影與內視鏡。

治療方面,貧血患者須長期輸血或補充鐵劑。口服或注射治療,以促進黏膜及內皮細胞扁平化,增加對外力的抵抗度。其它部位出血則以填塞壓迫止血、雷射燒灼止血,到動脈結紮。遺傳性出血性血管擴張症長期追蹤下,致死率約10%。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