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診斷改善確診率 助神經內分泌腫瘤正確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 簡稱NET)為罕見的腸胃道疾病,依照臨床症狀有無可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當腫瘤分泌過量的荷爾蒙會引發功能性症狀,如腹瀉、腹痛、盜汗、低血糖或皮膚病變產生的紅斑或壞死等;而非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常因肝臟的轉移腫瘤壓迫或腸道機械性病因,如阻塞、穿孔、出血等才被確診。
神經內分泌腫瘤初期症狀易與腸躁症或更年期混淆
國泰醫院病理檢驗部暨分子醫學會前理事長曾嶔元教授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因臨床症狀不易診斷,常被認為是腸躁症或更年期症候群治療,初次症狀發生後通常平均經過9.2年才會被確診。也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被疏忽,有文獻中指出從屍體解剖發現的病例數為臨床病例的1000倍,顯然誤診的情況相當嚴重。不過,由於醫師對於疾病認知的提升及診斷工具的進步,現今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率已有改善的趨勢,民眾可透過病理診斷來協助確診,進而提早採用正確方式接受治療。
血中濃度CgA可協助診斷
曾嶔元教授進一步說明,當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腫瘤細胞數達到一百萬個時(亦即腫瘤直徑大約3毫米時),可藉由血中濃度檢測CgA做為鑑別診斷。目前已有「生物標記平台」可診斷,藉由詳細的病理切片檢查,可依生長及分化的程度可分成G1到G3。G1和G2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可因荷爾蒙相關症狀而需先加以控制,因此適合使用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LAR);而腫瘤惡性度高及生長快速的G3神經內分泌腫瘤,則直接給予化學治療。
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LAR)緩解臨床症狀
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除須控制腫瘤生長危害生命外,還需要控制荷爾蒙所造成的臨床症狀。曾嶔元教授表示,對於原發於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若無法手術或無法切除乾淨者,可使用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緩解症狀,及合併口服mTOR抑制劑延緩腫瘤惡化,目前口服mTOR抑制劑於102年1月已納入健保給付。另外,對於口服標靶藥物的選擇,以分子學機轉角度來看,曾嶔元教授認為應以「有效性」做為藥物選擇,才是積極對病人有效之治療方式。此外,若民眾有類似相關症狀或希望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有更深入的瞭解,可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查詢更多的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