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腫瘤

長庚醫療體系與百靈佳殷格翰 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 推動早期臨床試驗 聚焦六大領域 有望助患者提早獲得幫助

長庚醫療體系與百靈佳殷格翰 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 推動早期臨床試驗 聚焦六大領域 有望助患者提早獲得幫助#神經內分泌腫瘤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今日簽訂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MOU),由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與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代表簽署。程文俊主委表示,本法人秉持「以人為本」、「病患優先」的經營理念,因此,除了民眾醫療照護,也非常重視臨床研究和基礎醫學研究,每年院內外研究經費資源投入近40億元,並延攬醫學研究有卓越成就學者指導,設有跨領域研究所、研究中心、核心實驗室與研究平台,整合及運用研究資源。近年亦持續發展精準醫學研究、再生醫學研究、癌症醫學研究、世代醫學研究、智慧醫療研究等,不斷強化自身優勢。此次,在長庚醫療全體系與百靈佳殷格翰合作下,希冀能發揮長庚醫學研究與臨床的優勢,增加國內外競合的機會,攜手加速找到適合病患的治療方針。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暨體系臨床試驗中心總召林永昌表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平均每年執行中臨床試驗案800多件,過去曾多次通過美國(USFDA)及歐盟(EMA)衛生主管機關查核,並二度獲美國AAHRPP評鑑為優秀受試者保護臨床機構。2022年為推動體系臨床試驗發展及協調跨院區多中心臨床試驗資源整合,以提供優質創新的臨床試驗服務及提升臨床試驗執行品質,成立體系臨床試驗中心。此次與百靈佳殷格翰的合作,聚焦早期臨床試驗結合長庚醫院具備國際卓越的臨床試驗品質,希望找到更多適合台灣病人的解決方案。 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分享,過去百靈佳殷格翰在多種適應症新藥的開發道路上完成多項突破,自2022年有3,000萬名患者受益於創新藥物,同時深化對新療法的研究,全球投入年度淨銷售額的2成、達50億歐元作為研發的投資基金。過去十年來,百靈佳殷格翰與長庚醫療體系緊密合作,已開展上百個臨床檢測點、近70件臨床試驗,其中,近4成皆為早期臨床試驗,以免疫、腫瘤專科為大宗。近來,聚焦六大專科領域:糖心腎共病(CRM)、思覺失調症(CNS)、胸腔科-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ILD)、免疫、腫瘤、眼科等。希冀持續創新的研發,能改變疾病發展的樣態。在創新解決方案或新領域的解方,例如:在中樞神經領域研究,特定Gly-T1 抑制劑在2021年獲FDA核准得應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相關認知障礙(CIAS),將成為首個針對思覺失調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作用的藥物;在腫瘤領域,針對復發或難治性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和其他復發或難治性神經內分泌癌藥物,DLL-3-targeting T-cell engager的創新發展,也期待加快補足現有治療缺口。 秉持「Life Forward生命總是不停前進,我們可以推動它往更好的方向」的核心精神,百靈佳殷格翰目標在2030年前能在多數尚無治療方案的領域提供協助,推出15個人類全新藥品與適應症。邱建誌總經理表示,與長庚醫療體系簽署合作備忘錄,在長庚優質的醫療能力及研究團隊合作下,將創新研發的能量最大化,共同推廣臨床試驗,攜手加速藥物研發進程,造福更多病患。 「老菸槍殺手」復發或難治廣泛性小細胞肺癌、「賈伯斯癌」神經內分泌腫瘤 竟陷無藥困境?! 根據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43年排名前2名。台灣每年約新增1.3萬名肺癌患者,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約佔整體肺癌的六分之一,是一種進展快速的惡性腫瘤。其中,逾7成患者又為廣泛性小細胞肺癌,為神經內細胞腫瘤的一種,發現時多半已出現對側淋巴、肺及遠端轉移。廣泛性小細胞肺癌對化療反應效果佳,但多在6至15個月內復發,且常產生抗藥性,即便再化療或採取其他治療,效果往往不佳,五年存活率更低於5%,因9成以上為長年吸菸或長期接觸石棉、苯等致癌物質的工作者,因此有「老菸槍殺手」之稱。 曾因賈伯斯而聲名大噪的「賈伯斯癌-神經內分泌腫瘤」,為內分泌系統的神經細胞產生病變,全身只要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器官都會發生,包含上述的小細胞肺癌(SCLC),及肺外神經內分泌瘤癌(epNEC)等。患者除了面臨腫瘤的威脅外,還會出現內分泌過量的問題,導致診斷十分困難,且發現時多已為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近年來發生率不斷上升,根據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約有1,219個新增案例,研究顯示,近20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約13倍,遠超過同時期大腸癌成長率的1.83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藥物治療已多年沒進展,患者經傳統標靶治療失效後,只能反覆接受化療與荷爾蒙治療,改善效果十分有限,亦沒有其他藥物可再提供幫助。 臨床試驗透過科學的方法找尋並確認新的治療方向,以對癌症患者達到真正效益,對於易復發或難治的廣泛性小細胞肺癌、「賈伯斯癌」神經內分泌腫瘤這些無接續治療、患者無藥可選的疾病更是重要。有別於非癌症治療藥物,癌症藥物早期臨床試驗,多嘗試新形態或新標的治療來改變或控制病情惡化的趨勢,以補足現行治療的缺口,或幫助患者更有效控制疾病。近幾年,癌症臨床試驗的發展也有加速的趨勢,有些治療若在第一期或第二期觀察到良好治療效果,有可能不用等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就可能通過核准,相較於一般審核程序提早2至3年就能讓更多的患者獲得幫助。因此,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與百靈佳殷格翰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期許以雙方的優勢與資源,透過創新研發能改變某些特定癌症或疾病治療選擇有限、既有治療效果不彰、藥物具抗藥性,或無藥可選的困境。

10症狀久治不癒 當心賈伯斯病上身

10症狀久治不癒 當心賈伯斯病上身#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逾60的林先生皮膚狀況一直不好,他始終認為是因過敏體質引起的濕疹,但在皮膚科就診多年也不見起色,令他相當困擾。直到近期女兒在新聞上看到不少知名人士都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查找資料才發現,皮膚炎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常見症狀之一,趕緊陪同林先生至血液腫瘤科檢查,才就此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樣 全身各部位現蹤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白禮源主任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因症狀不夠專一,疾病初期診斷上較困難,除非腫瘤剛好壓迫到某個部位或神經,才會引起注意,但是其實有些病人在疾病初期時就有症狀。因為症狀多樣化,常常會被認為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白禮源主任分析,「從統計上來看,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要花費5至7年的時間,屬於較易疏忽、不易診斷的疾病之一。」神經內分泌腫瘤顧名思義是由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的腫瘤,這種細胞分布極廣,也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出現在全身各部位如皮膚、甲狀腺、胰臟、大腸等,「從臨床來看,以消化道及呼吸道最為常見。」常見的十大警訊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低血糖、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白禮源主任說,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成因仍不明,並沒有很明確的致病因子。依流行病學統計,中年族群罹病風險較高,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另外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也較常見。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 便利且疼痛感低白禮源主任解釋,臨床上會將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成三級,G1、G2和G3。其中G1、G2屬於生長速度較慢的,治療原則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無法手術或手術無法切除乾淨,尚有減量手術、電燒、栓塞、放射等局部治療;而G3則因為生長速度快,大多需要化學藥物治療。針對有分泌賀爾蒙等物質而引起症狀的病人,目前也有體抑素類似物等可以控制症狀。白禮源主任表示,目前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對症狀改善能達到七至八成的效果。「臨床試驗也證明,即使沒有症狀,單純治療腫瘤時,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也可令部分病人腫瘤穩定。」白禮源主任補充,「研究指出,對於非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相較於未用藥的組別,能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達20.5個月。」以往市面上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的藥物設計,患者無法自行操作,必須定期往返醫院注射,生活大受影響,對於生活繁忙的上班族或行動不便之長輩族群來說更是不便。所幸現已有獲健保給付的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操作較簡便,且有防意外針扎裝置。經專業醫療人員指導後,患者有機會在家自己或由受訓過的親友完成注射,生活便利度大為提升。白禮源主任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一,且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故若出現上述十大症狀,持續很久又不能合理解釋時,應盡早就診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疾病預後也會較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留意4大症狀 掌握賈伯斯病治療先機

留意4大症狀 掌握賈伯斯病治療先機#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張先生8年前出現經常性腹絞痛,沒想到病症持續4年多,換了4位主治醫師都不見好轉。5年前一次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才知自己罹患的是賈伯斯病──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去常被同事稱羨氣色紅潤原來也是病徵之一。醫師提醒,只要留意4大症狀腹痛與腹瀉、熱潮紅、體重遽降、低血糖與盜汗,就能儘早就醫、掌握最佳治療時機。超過半數患者發現時症狀已惡化或轉移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黃燦龍教授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部位多,且無特定癥兆或症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今年8月健保署已通過廣泛適用於胃腸胰之長效型體抑素治療藥物,可望造福每年約400多位患者。掌握4大症狀 神經內分泌腫瘤一網打盡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王秀伯理事長表示,藉有效的內視鏡相關檢查,可讓8成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腫瘤未轉移前就發現疾病。民眾平時應主動掌握自身健康狀況,若有發現腫瘤,也應積極以切片檢查。黃燦龍教授指出,臨床多以皮膚類症狀如熱潮紅、腸胃道症狀如腹瀉腹痛、代謝類症狀如低血糖與盜汗,以及前述症狀所產生的綜合性症狀如體重遽變為主」。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難發現,醫師建議應掌握4大類症狀,若出現腹痛與腹瀉、熱潮紅、體重遽降、低血糖與盜汗應提早確診,掌握治療最佳時機。

肌餓感、盜汗 小心「賈伯斯」!

肌餓感、盜汗 小心「賈伯斯」!#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特殊癌症,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全國每年約新增1000名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由於症狀不易分辨,常導致病人約需花5~7年時間,才能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民眾針對可辨別的10大警訊,包括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低血糖嚴重飢餓感、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提高警覺,以利及早診斷辨別、及早治療。無特定徵兆或症狀 常被誤認其他疾病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已故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2011年因「神經內分泌腫瘤」逝世,故又稱為「賈伯斯病」,有一部分腫瘤會分泌荷爾蒙,引發臨床症狀,但卻因無特定癥兆或症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難以診斷 易混淆神經內分泌腫瘤會依腫瘤部位、分泌荷爾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醫學上用「斑馬」形容,就像是聽到馬蹄聲時,往往直覺來的是馬,但有可能是斑馬,用以比喻神經內分泌腫瘤難以診斷、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也很容易忽視疾病症狀的嚴重性,造成後續對於身體的危害。腹痛、拉肚子、低血糖、盜汗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部位包括腸胃道及胰臟,其次是肺部,目前無法確定發生原因,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腹痛、拉肚子、低血糖、盜汗、臉潮紅、咳嗽、氣喘等,因症狀相當多元,經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根據國外過去的研究指出,平均需5~7年才得到正確診斷,超過5成的個案,經確診時已轉移或惡化。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增加5倍依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3年發表的資料顯示,自1996年至2008年間,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也同樣增加5倍,估計每年新增個案為1400人,這情形可能和民眾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接受健檢而早期發現腫瘤、臨床醫師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知警覺心提升有關,只要早期發現腫瘤並儘早手術切除,一般而言預後良好。

賈伯斯病!神經內分泌腫瘤易與腸胃疾病混淆

賈伯斯病!神經內分泌腫瘤易與腸胃疾病混淆#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近50的瑜潔(化名),體重在2年內掉了8公斤,平日偶爾會有嘔吐現象,也出現盜汗、熱潮紅等更年期症狀,看遍腸胃科,做了腸鏡、胃鏡等種種醫學檢查後,找不到病因,甚至還被懷疑是精神壓力大所造成的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直到遇見在某醫學中心任職的腸胃科醫師堂弟,建議她做正子攝影檢查,才發現胰臟尾部附近,有一個4公分大的腫瘤,經手術切除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才解除了她困擾已久的怪症狀。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複雜 容易忽略延誤就醫高雄榮民總醫院健檢中心健康檢查科主任余憲忠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需要長期對抗的惡性腫瘤,近幾年之所以廣為人知,主要是因為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因胰臟神經內分泌瘤惡化轉移而去世,余憲忠醫師提醒,這類型腫瘤相當特殊,約有8成的腫瘤源自胃腸道或附屬消化器官,但因為症狀複雜又不典型,較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余憲忠醫師說明,神經內分泌腫瘤是否有相關症狀,是依據腫瘤細胞分泌各式不正常的荷爾蒙而定,也有某些腫瘤沒有分泌的功能而無相關症狀,相對而言就比較不易早期發現。臨床上可能依其腫瘤位置和分泌之荷爾蒙發生不同的症狀,患者在症狀出現後,大多仍有機會治療。第一線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若無法手術清除,亦可透過藥物去控制其症狀,部分腫瘤對特殊藥物、化療或標靶治療也有一定的反應。余憲忠醫師進一步說明,較麻煩的是屬於不會分泌荷爾蒙的腫瘤類型,這類患者的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腫瘤變大後,壓迫到腸胃或附近器官時,就會造成阻塞、出血等併發症,甚至多半已出現轉移到肝臟或肺等部位,在治療上會更棘手。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不輕忽 持續追蹤為上策余憲忠醫師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典型,通常都以女性、40歲以上為高風險族群,由於容易與腸胃疾病、更年期症狀混淆,通常不易早期診斷,許多早期診斷的案例大都是進行健康檢查時,透過影像檢查或胃腸內視鏡檢查時意外發現。若反覆出現有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低血糖嚴重飢餓感、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十大警訊時,或家人曾罹患過內分泌性腫瘤者,都應考慮進一步做完整的腸胃道或影像的健康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成立了「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讓更多病患或其家屬在此相互分享彼此鼓勵。欲知更多疾病相關資訊歡迎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瀏覽或撥打免付費服務專線0809-010-580。

「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 斑馬公仔巡迴展即日開跑

「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 斑馬公仔巡迴展即日開跑#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是一特殊癌症,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已故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故又稱為「賈伯斯病」。雖有一部分腫瘤會分泌荷爾蒙,引發臨床症狀,但因無特定癥兆或症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全國每年約新增1,000名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由於症狀不易分辨,常導致約需 5-7年才能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 十大警訊要警覺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分為非功能性及功能性腫瘤。非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通常無明顯症狀,往往到腫瘤變大產生症狀才發現,如:腹脹、腹痛等,導致確診時已是疾病晚期或腫瘤轉移;而功能性腫瘤會分泌荷爾蒙引發臨床症狀,呼籲民眾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常見症狀︰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胃潰瘍、低血糖嚴重飢餓感、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十大警訊,提高警覺,以早期診治。為提升民眾警覺性,今年(2016)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消化內視鏡醫學會特別舉辦「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斑馬公仔巡迴展,期望透過斑馬策展,提升大眾對神經內分泌腫瘤(NET)疾病關注度,同時也象徵著各科醫師齊心協力,一同守護患者健康!醫學上用「斑馬」,是指聽到馬蹄聲時,往往直覺來的是馬,但有可能是斑馬,用以比喻神經內分泌腫瘤難以診斷、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容易忽視疾病症狀的嚴重性,造成後續對於身體的危害。王秀伯醫師也進一步說明,在過去研究裡,神經內分泌腫瘤一旦腫瘤轉移,其棘手度不亞於其他癌症,平均存活僅33個月,因此及早診斷為關鍵!而目前疾病治療方式會依照患者的健康狀況和腫瘤大小來取決於是否進行手術切除,或栓塞等局部治療,若已經轉移則需考量藥物治療。逾百隻可愛斑馬公仔超吸睛 拍下症狀斑馬送好禮「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斑馬公仔巡迴展時間從7月5日至7月18日三軍總醫院開跑後,8月5日至8月18日則由嘉義長庚醫院接力,9月9日至9月21日於高雄榮民總醫院;10月4日至10月15日為彰化基督教醫院;10月21日至11月3日則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做為活動尾聲,策展將會長達半年的時間,每家醫院展期約為兩周的時間,歡迎民眾現場蒞臨拍照打卡,只要拍下斑馬身上的十大警訊,就可至癌症資源中心換取可愛斑馬小贈品,除了實體策展外,癌症希望基金會也特別在「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www.net.org.tw」推出網路遊戲,只要找出十大警訊斑馬,就有機會獲得精美贈品,期盼能夠提升衛教力度,讓更多潛在患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症狀多變,對於診斷及治療有其挑戰性,需多科醫療團隊共同照護。癌症希望基金會成立了「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並成立了「NET病友會」讓更多病患或其家屬在此相互分享彼此鼓勵,對抗疾病的路上不孤單。欲知更多疾病相關資訊歡迎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瀏覽或撥打免付費服務專線0809-010-580。

神經內分泌腫瘤 大腸鏡早揪出治癒率高

神經內分泌腫瘤 大腸鏡早揪出治癒率高#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類癌也是癌症!類癌或稱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也就是俗稱的「賈伯斯病」,乃因已故蘋果公司前執行長賈伯斯得了這類腫瘤而病逝,屬於消化道腫瘤。醫師提醒,可透過大腸鏡檢查診斷出是否罹患類癌,若是小於1公分的腫瘤只需切除,並定期追蹤即可,且5年內存活率高。好發於年長女性   沒症狀易忽略斗六成大醫院一般外科詹仁豪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發生在6、70歲的老人家,女性以及有家族病史者是另外的危險因子。類癌細胞的生長較溫和緩慢,惡性程度雖不如常見的癌細胞,但通常是沒有症狀的,易被忽略。大多數是透過大腸鏡檢查的意外發現,許多病患發現的時候都已經太大或是轉移。根據統計,大腸類癌約占全部大腸腫瘤的1/100左右。一般而言,小於1公分以下的類癌可以經由大腸鏡切除或是局部切除,這些病人5年的存活率接近100%,而且不須接受任何的化學藥物治療,早期發現的類癌,治療的效果是相當好。但詹醫師說,若是在2公分以上的類癌,移轉可能性大,若移轉到其他器官或侵犯淋巴結,其手術等同於癌症的根治性手術,且5年存活率只剩下26%。然而,大腸鏡檢查有助發現許多早期的病灶,如果不幸得到類癌不要慌張,可與醫師討論腫瘤大小以及接下來的處置方法。若是小於1公分並且已經切除,只需定期追蹤大腸鏡即可。

長期反覆腸胃問題 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作祟

長期反覆腸胃問題 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作祟#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年多前,蘋果電腦前執行長賈伯斯的死,讓神經內分泌腫瘤因此受到全球關注。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消化系統中僅次於大腸直腸癌最常發生的腫瘤,好發部位包括十二指腸、小腸、大腸及胰臟,其次為肺部。根據2013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所發表的全國癌登資料分析,台灣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較過去增加5倍之多,每年約有400例新案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腫瘤科鄭小湘醫師推估,應該與醫學進步、診斷工具越來越發達有關。神經內分泌細胞分布在人體的胸腔及腹腔,掌管體內各種激素的分泌,一旦出現細胞病變,就稱為神經內分泌腫瘤。鄭小湘醫師解釋,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原因不明,通常是在胚胎時期神經凹陷處,其結構細胞組織出現不正常的轉變所導致,有研究指出與MEN1基因變異具相關性,都是屬於多重荷爾蒙相關疾病,在台灣,罹患者平均50歲左右,且男性較女性略高。神經內分泌細胞腫瘤的患者會出現包括腹瀉、胃痛、胃潰瘍、喘及低血糖等症狀,但這些現象與消化系統疾病類似,不易被查覺。臨床上就有反覆性胃潰瘍的患者,原本以為是壓力所導致,做了內視鏡檢查後才發現是神經內分泌腫瘤。鄭小湘醫師提醒,這類型腫瘤因為症狀與腸胃疾病相似,難以早期發現,往往都是腫瘤較大甚至轉移時才被發現,一般是在健康檢查,或因其他疾病開刀時,才會被發現。至於臨床的診斷方式,則靠病理的特殊染色及抽血來看體內的荷爾蒙指數。她建議,如果有胃潰瘍體質的人,或有長期反覆腹瀉等症狀時,要找對醫師進行內視鏡檢查,並搭配生物標記平台檢測CgA,以診斷追蹤病情,提高確診率。鄭醫師說,局部腫瘤可採開刀方式治療,但由於約有5成的患者確診時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治療方式就需視情況採用栓塞及電燒、或採取全身性的治療方式,功能性的患者可注射長效型體抑素,能降低功能性症狀,延緩腫瘤惡化時間達15.6個月,與沒有使用的患者相比(約5-6個月),幾乎有2倍以上的差距。長效型體抑素是臨床上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常採用的治療方式,以往患者需自行給付高額費用,今年4月起,健保署核准「長效型體抑素」可給付於治療間腸(midgut)及原發部位不明的晚期患者,患者一年平均節省將近60萬元,不啻為一大福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