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遭忽略 確診時孩童心理受創!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上課愛說話、坐不住、容易粗心、衝動等,這都是被許多父母或老師視為孩子不乖或叛逆的「識別標準」,但你家的孩子若有這些行為,且無論怎麼糾正或勸導都還是無法改善,就要懷疑孩子可能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簡稱過動症)。根據統計,全球約有4~12%的兒童患有ADHD,而在台灣,約7%的兒童有此現象;值得注意的是,ADHD是一種極為容易被忽略的一項兒童疾病,提醒家長應從孩子平時的表現行為開始注意,否則一旦確診時,孩童的心理恐怕早已受創。
ADHD患者都是壞小孩?醫:孩童自信心恐已受創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林祥源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每個孩子所反應的症狀都不太一樣,有些人過動的情況比較嚴重,但有些則是注意力不足的情況較明顯。然而,罹患ADHD疾病的孩童,很容易直接被父母或老師貼上「壞小孩」的標籤,時常以打罵教育「輕輕帶過」,往往會延誤就醫,長久下來就容易造成孩童自信心的受創。
ADHD易併發其他精神疾病
「都市小孩與鄉下小孩又不一樣了,後者延誤就診的機會更高。」林祥源醫師坦言,在鄉下,若孩子罹患過動症,同時伴隨著衝動、過動、注意力不足的情況,父母的第一個反應,通常不是罵就是打,但這很容易讓孩子心靈受創,長期下來甚至還可能會併發憂鬱症、焦慮、不安等問題。
診間就曾有一位病患,到了國中之後才被診斷出患有ADHD,而這位病患在尚未確診之前,考試成績起伏很大,有時考得不錯,有時又是班上吊車尾,導致父母常常以「粗心大意」、「不認真」的理由責罵,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直到某天,媽媽在報章雜誌上認識到此疾病的衛教知識後,才開始懷疑孩子可能因時常不專心或分心,遂帶到兒童精神科看診,結果被診斷出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經過治療後,成績開始維持穩定的進步。但值得關注的是:這位青少年會拖到國中才被確診的主因,是他沒有過動的症狀,只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所以被忽略,由此可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每個兒童所發展出來的特徵都有很大的差距,導致部分家長或老師極為不容易察覺。
ADHD孩童心理常遭挫敗 家長應掌握4要點
「為什麼我都做不好?」這是普遍(ADHD)患者,時常反覆質問自己的問題,顯現許多孩童被確診之前,都經歷過一段挫折與打擊,對此林祥源醫師疾呼,家長必須注意以下幾項要點:
1) 當老師與父母皆認為,孩子有坐不住、精神渙散、時常分心、衝動、多話等,且怎麼教導都無法改正,就要強烈懷疑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2) 若懷疑是此症狀,請家長務必帶往「兒童精神科」或是「兒童心智科」進行診斷。首先,醫師會先進行問診與臨床觀察,第一次看診後,父母與學校老師,也要參與共同觀察的行列,並且詳細記錄孩子的生活狀況,配合填寫相關行為量表,再回到診間做最後的評估判斷。
3) 孩子如果確診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除了需接受行為治療或藥物治療外,更希望父母與老師能夠溝通,請老師能多多諒解與照顧孩子,達到醫師、家庭、校園的共同協助,全面治療。
4) 目前ADHD早已有一套成熟的治療方法,只需靠家長多多注意,一起守護孩子,避免延誤就診,就能在孩子出現心靈受創前,改善症狀,使學業及生活表現有明顯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