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

RSV主攻「這年紀」嬰幼兒,醫:1警訊為關鍵,惡化轉肺炎機率高

RSV主攻「這年紀」嬰幼兒,醫:1警訊為關鍵,惡化轉肺炎機率高#孩童

RSV是一種「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是透過飛沫或者接觸傳染,平均1個人可傳給4個人,傳染性強。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明,9月入秋後門診因為RSV就診的病患就達四分之一多。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當病毒感染到上皮細胞時,會使得細胞脫落融合導致發炎,因此會發生相關症狀。紀鑫表示,RSV好發族群為2歲以下嬰幼兒,症狀會有像發燒、流鼻涕、咳嗽、有痰,最主要的指標就是會發出咻咻的「喘鳴聲」,類似像是氣喘的狀態。 呼吸急促有痰的哮喘聲需高度警覺 RSV最需要注意的部分就是常一下子轉惡化,如果本來只是輕微咳嗽突然轉為喘跟痰多且食慾不振就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年紀較小、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免疫缺乏的孩童,更是高危險族群。 上呼吸道疾病比較:  一般感冒 症狀:咳嗽、流鼻涕、發燒(不一定發生) 病程:2~3天 危險性:視感冒病毒而定  RSV 症狀:咳嗽(有時會到要吐的程度)、流鼻涕、發燒(不太高燒)、有咻咻的「喘鳴聲」,容易轉惡化至下呼吸道感染導致喘、呼吸急促、食慾不振 病程:4~14天 危險性:有細菌感染導致肺炎的可能,年紀越小越危險 新冠肺炎 症狀:咳嗽、喉嚨痛、發燒(較高)、易吐、因聲帶發炎而有明顯「哮吼」式咳嗽 病程:3~10天 危險性:要注意併發症,但較不會有細菌感染 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也說明,根據2009~2011調查資料,RSV就佔孩童感染的42~43%,幾乎將近一半。2歲以下的嬰幼兒如果感染RSV,更要注意咻咻的「喘鳴聲」,就是轉嚴重的跡象。 RSV長效單株抗體獲歐盟通過 值得慶幸的是,歐盟委員會日前已核准由賽諾菲與阿斯特捷利康共同開發第一個適用所有嬰幼兒的RSV長效單株抗體Beyfortus(nirsevimab)。 紀鑫說明,這是一種人類基因重組的抗體,可作用在呼吸道病毒上抑制其進入細胞,以往也有單株抗體,但主要用於像是早產兒等特殊族群,但現在新的疫苗已經可用於所有嬰幼兒,且只要施打一劑即具有約5個月的保護力,並降低下呼吸道70%的感染率。 不過紀鑫提醒民眾,除了打疫苗,少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仍舊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方式。黃玉成也強調,上呼吸道感染較難馬上分辨是哪一種病症,且孩童又是發病後相當容易惡化的族群,建議大人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狀,在家也要戴口罩、勤洗手,是保護孩子的最佳方法。

新冠確診搶不到藥、孩子發高燒?中醫師教「這樣吃」退燒不輸清冠一號

新冠確診搶不到藥、孩子發高燒?中醫師教「這樣吃」退燒不輸清冠一號#孩童

疫情嚴峻,現在家長最怕就是小孩發燒怎麼辦?還要再餵一次退燒藥嗎?若孩子在這段時間快篩陽性出現反覆性發高燒,常因擔心「燒壞腦子」餵食退燒藥。發燒總是讓家屬非常的緊張,特別是在這段最煎熬的時刻,中醫師賴睿昕說,只要不併發腦炎,感染病毒引起的發燒讓腦部受損的機會非常低。

小心!每3天就有1童誤食,乾燥劑、優碘⋯甚至老鼠藥

小心!每3天就有1童誤食,乾燥劑、優碘⋯甚至老鼠藥#孩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最新研究調查發現,近5年間,平均每3天就有1件孩童誤食毒物的急診案件,且統計數字還不包含誤食異物。尤其最常發生在家中和5歲以下的孩童,顯示家長應更加重視孩童在家中環境的安全性。   想吃餅乾,卻吞下乾燥劑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室主任醫師李嶸表示,光是今年元旦連假,就收治3起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案件,幸經緊急處治後均無生命危險。李嶸分享,元旦早上剛忙完一波,上午10點多一位媽媽拿著一包乾燥劑,上氣不接下氣的帶著一對小姊弟奔入急診。原來4歲姊姊吃餅乾時,2歲弟弟誤食餅乾內的乾燥劑。經查明為矽膠乾燥劑無大害,媽媽才鬆了一口氣。 下午另一位媽媽帶著一個4歲弟弟入急診,原來是弟弟誤吞一個50元硬幣後乾嘔流口水,無法吃東西,醫師馬上安排異物移除。傍晚5點,又有一位焦急的媽媽帶著3歲跟2歲的兄弟衝入急診;媽媽說1個小時前,兄弟倆被家人發現打開櫃子玩老鼠藥,只見一個空藥盒,而且弟弟的嘴角還有老鼠藥殘留。所幸兩兄弟在緊急處理後並無危險。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醫師吳昌騰也指出,不久前有一名17歲男孩,因半夜起床想喝飲料,大量誤食祖母放在咖啡瓶內的優碘,造成缺氧、低血壓和心跳過緩,送急診並進入加護病房治療。 李嶸說明,台灣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急診案件層出不窮,近5年調查顯示,個案在誤食的毒物中,以藥物佔41.4%最多,殺蟲劑則是最常見的非藥物毒物誤食佔9.5%。若情況嚴重,不但需要急診住院,其中更有3.6%需住入加護病房。 家中環境藥物、清潔劑、玩具擺放7大關鍵 李嶸強調,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造成孩童的誤食,例如藥物、錢幣、鈕扣電池、細小物品、玩具、清潔劑、殺蟲劑、酒精,甚至是含鉛物品與腐蝕性物質等。以下重點提醒家長注意: 1. 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並上鎖存放。 2. 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保存在原始包裝或原瓶中,不要分裝在其他容器,尤其是飲料瓶或食物容器中。 3. 亮麗包裝的洗衣膠囊對孩子更有吸引力,應放在孩童拿取不到的地方。 4. 接觸含鉛塗料物質後應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以避免鉛中毒。 5. 應妥善回收用過的鈕扣電池,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 6. 孩童玩磁力珠玩具應有家長在旁陪伴,以避免誤食。 7. 在家中趴下用孩子的視角看房間,移除或鎖好兒童視野內可造成兒童誤食的危險物品。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建議,家長平日可學習心肺復甦術(CPR)和哈姆立克動作,為孩童誤食異物急救做好準備。若是誤食清潔劑或腐蝕性物質等毒物,則應立刻送醫,切勿自行催吐,以避免食道和腸胃道二次灼傷。若想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也可透過衛教影片了解家中隱藏的危機和防範作法。

家中孩童血便頻頻? 恐為幼年型息肉

家中孩童血便頻頻? 恐為幼年型息肉#孩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17歲的青少年因大量血便到急診就醫,平時大便習慣良好,沒有肛裂及痔瘡,也沒有大腸息肉及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卻在升結腸有一個1.2公分,長得像草莓的「幼年型息肉」。此青少年從13歲開始就有血便症狀與貧血問題,曾在14歲接受過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梅克爾憩室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檢查,均沒有發現病灶。曾在血液科醫師門診追蹤治療缺鐵性貧血。此次又發生大量血便,確診為幼年型息肉。幼年型息肉好發於左側的大腸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陳和昇醫師表示,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現的息肉超過95%以上是幼年型息肉。幼年型息肉病理報告為「缺陷瘤(hamartoma)」,多為良性,與成人常見的「腺瘤性息肉」不同,其症狀多為無痛的鮮血便。幼年型息肉在全段大腸都可能會發生,好發於左側的大腸,大部分位於直腸乙狀結腸。有些醫師會利用乙狀結腸鏡檢查,然而如果直腸乙狀結腸沒有發現病灶且持續有血便症狀,建議應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絕大多數的幼年型息肉是小於5個的孤立性息肉,如果超過5個以上有可能是幼年型息肉症,若合併有家族史以及口腔黏膜色素沉澱,則有可能是PJ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建議定期接受追蹤檢查。兒童少見大腸疾病 血便、腹痛速就醫病童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須配合進行低渣飲食。兒童服藥反應較成年人快,醫師通常會安排病童住院1天,於院內執行藥物清腸、禁食等準備並給予靜脈輸液維持體力。同時檢查時會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並確認病童熟睡後才開始檢查,檢查期間及術後觀察生命徵象、包括心電圖、血氧及血壓,待完全清醒後才能進食返家。若評估後有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建議選擇在大醫院進行兒童大腸鏡檢查,若發生併發症可請小兒外科及時處理。多吃蔬果多喝水 預防幼年型息肉兒童大腸疾患發生率遠低於成人,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多是單顆、偶發的良性病灶。臨床兒童最常見的下消化道出血是因便秘造成肛裂出血,醫師建議家長可讓孩童平時多攝取蔬果及充足水分,並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可預防便秘情形之發生。

調查:孩童鮮乳喝不夠 矮別人3公分

調查:孩童鮮乳喝不夠 矮別人3公分#孩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鮮乳是乳品中最方便的食物來源,也是補充鈣質的良好飲品,幫助孩童維持骨骼正常發育。若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恐影響身高發育。然而調查結果顯示,不僅近8成5孩童鮮乳每天喝不到不夠,其中4成孩童1天喝不到1次鮮乳,更有近1成整周都沒喝鮮乳。鮮乳喝較少的孩童,比鮮乳喝較多者矮近3公分。國小孩童 建議每天喝360毫生鮮乳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表示,孩童每日應攝取800至1000毫克鈣質,每天2份鮮乳即可攝取6成左右鈣質,再加上其他飲食就可達到每日建議量。孩子鈣質攝取不足的比率達99%,10多年來未見改善,家長多半認為是孩童偏食、外食或喜好含糖飲料不喝牛乳造成,但調查指出恐是家長所致。國小孩童每日建議攝取1.5份乳品,每份奶的份量約為240ml,也就是約1個即飲新鮮屋的量。然而高達6成3家長對鮮乳攝取量有錯誤觀念,半數以上認為每天有喝就好、2成認為偶爾有喝就好,有喝到足量的孩童僅1成5。沒有飲用鮮乳習慣的家長,7成孩子也沒有每天喝,顯示家長行為會顯著影響孩子。家長錯誤認知 易影響小孩飲用牛乳習慣吳映蓉執行長表示,有些家長認為鮮乳營養可被其他食物取代,不用每天喝,高達半數孩童也有此觀念。而認為鮮乳對成長而言不重要的家長,近3成孩童認為如此。凸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僅影響孩子對鮮乳重要性的認知,也影響孩子飲用鮮乳的態度與行為。除了乳品,應透過均衡6大類飲食補足每日所需營養,再把握孩子成長發育的黃金時間,加上充足良好的睡眠、適度運動與日曬,掌握孩童成長關鍵。若1.5份不好估算,建議家長也可直接購買2份,約等於2盒即飲鮮乳,建議選擇具有國家鮮乳標章與國際認可的高品質安心鮮乳,更有保障。

辦公室通風佳不缺氧 工作效率增2倍

辦公室通風佳不缺氧 工作效率增2倍#孩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空氣汙染的侵襲讓國人開始重視環境問題,環保署甚至要民眾減少外出,但其實營造一個健康的室內環境也是同等重要。根據哈佛最新研究顯示,辦公室對工作有重大影響,如果通風條件良好、室內污染程度和二氧化碳含量都低於平均水平,那麼工作者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都會提高,致使效率提升兩倍。哈佛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處於不同的室內工作環境,就基本任務、危機處理以及信息搜尋等方面進行測試。最後結果顯示,身處污染比較少的工作環境能使他們的決策能力平均提升61%。除此之外,在辦公室內種植植物也能使工作者更有熱情地投入工作,讓效率提升15%。慢性缺氧症候群  空氣不乾淨惹禍因此提升效率要從根本做起,追求工作者身、心、靈的平衡就是很好的方向,先從最基本的身體健康而論,根據《優活》曾報導,環境污染嚴重、工作壓力龐大與緊張的生活型態,已使得許多現代人處於慢性缺氧狀態,長久累積下來引發的症狀很多,包括手麻、皮膚缺乏光澤、頭昏、眼花、無力、創造力降低,或工作一整天後感到頭昏腦脹,思考能力變差等現象。真簡單!腹式呼吸遠離缺氧危機要減少「慢性缺氧症候群」對身體的影響,可透過增加呼吸量來提升身體的含氧量,許多研究都顯示「腹式呼吸」可刺激副交感神經、緩和心跳進而增強效率,然而正常來說,一般女生都是使用胸式呼吸,所以一開始會比較不習慣,腹式呼吸的正確方法是吸氣時將腹部往外鼓,吐氣時腹部往內縮,以擴大胸腔空間,要注意頻率與深度要自然勿勉強,吸氣2秒吐氣3秒,由於會吸入至較深的肺部,應在空氣新鮮的地方採用,否則會吸入更多的髒空氣。

守護孩童生存權 3行動預防兒虐再發生

守護孩童生存權 3行動預防兒虐再發生#孩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國內近日重大兒虐事件頻傳,帶走四名未超過2歲的幼兒,在無力抵抗、無法對外求助的幼童身上,卻發生如此令人痛徹心扉的悲劇,家扶基金會沉痛呼籲,孩子的生命及生存權,需要大家一起來守護。受虐案件層出不窮 2萬家庭列高風險台灣雖然面臨少子化、家庭育兒數減少,但兒童疏忽、受虐甚至死亡的案件卻仍然層出不窮,從政府統計數據來看,兒童虐待的通報量持續成長,以最近五年來說,平均每年都有1萬6千多位受不當對待的孩子被轉介、及2萬多戶高風險關懷家庭。然而,在列入優先關懷家庭的孩子,正進行兒童保護及預防關懷的相關處遇與服務,卻也有些孩子在不被通報、轉介和幫助的情形下,就慘遭生命的危害、被剝奪了生存的權益。同居人、新手照顧者是高風險家扶基金會分析近3年因殺子後自殺、疏忽及施虐致死的死亡案件原因後,歸納3大因素,包含受害兒童年齡層下降,未滿兩歲受虐及疏忽致死的嬰幼兒,比過去更高出近2倍;此外,照顧者情緒失控、新手親職育兒知能不足與疏忽,以及不知求援或錯失通報良機,也是造成兒童受虐致死的原因;非典型家庭照顧者,如同居人、朋友成為施虐者的比例近年也逐漸攀升。虐童致死案件震驚全國,也讓相關團體痛心不已,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呼籲,請各界共同落實「守護兒童123行動」:1) 主動關懷/6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之轉介機制與追蹤流程,需全面篩檢和追蹤輔導,即早評估家庭是否具高風險問題,確保幼童的安全照顧品質。2) 通報轉介/發現有疑似兒童疏忽或受虐情事,或遇到符合「高風險家庭評估指標」的家庭時,盡速向113專線或縣市政府社會局通報。3) 網絡合作/社政、戶政、司法警政、心理衛生、醫療及教育保育等,跨專業分工與合作,讓援助與修復的工作更具整合、更加流暢。何素秋執行長再次強調,每一個孩子都是國家的產業,孩子的生命及生存不該輕易被剝奪,逝去的小小生命追不回,期盼兒童保護不僅只是口號,而是由社會各界共同付諸行動,營造孩子生存權益零忽略的安全網絡。 

孩童暑假瘋3C!度數爆增、乾眼症上身

孩童暑假瘋3C!度數爆增、乾眼症上身#孩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小朋友最愛的暑假到了,許多忙碌的家長無暇帶孩子出遊,只好讓3C產品和他們作伴,然而長時間看電視、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容易導致孩童近視度數暴增情形,更有乾眼症、視覺疲勞等疑慮,國健署呼籲,每日2小時以上戶外活動,有效減少近視發生。黃斑部病變、白內障找上門 嚴重恐失明根據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我國僅有1/4孩童每天都有戶外活動,且隨著年齡增長,戶外活動頻率反而下降,另發現,近視的兒童平均假日每天使用3C產品的時間有4.4小時之多,然而藍光刺激容易對視網膜產生傷害,嬰幼兒容易導致黃斑部病變,年紀越大,則產生白內障的速度越快,其他還包括乾眼症、視覺疲勞、青光眼、視網膜病變、視神經病變,嚴重甚至會導致失明。然而民眾仍深陷3C深淵無法自拔,為使民眾意識並警覺其為身體帶來的傷害,國健署已訂定「3C產品加註警語行政指導原則」,並輔導業者於3C產品本體、說明書及外包裝明確標示,包括「警語內容:使用過度恐傷害視力。」以及「注意事項內容:(1)使用30分鐘請休息10分鐘。(2)未滿2歲幼兒不看螢幕,2歲以上每天看螢幕不要超過1小時。」之警語標示,提醒家長注意下一代使用3C產品時之視力保健注意事項。戶外活動2小時 遠離近視、提升學習力戶外活動可預防近視發生、延緩度數加深,戶外遠距離視野可減少眼睛肌肉緊張,國健署呼籲,暑假期間盡量安排小朋友每天2~3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並謹記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原則,可減少近視發生,並可提升體能、學習力以及減少肥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