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換季肌膚就脫皮、怎樣保濕都不水潤 問題出在哪裡?韓妞澎潤肌秘密讓醫師來解答

換季肌膚就脫皮、怎樣保濕都不水潤 問題出在哪裡?韓妞澎潤肌秘密讓醫師來解答

30歲OL曉琪(化名)每到換季肌膚就有嚴重敏感問題,近期天氣轉涼臉部更出現泛紅、脫屑情況,換了很多強化保濕的保養品、化妝品效果都不佳,浮粉問題更是相當困擾;後來嘗試水光針療程,治療1次便發現泛紅與脫屑明顯改善,與醫師討論後持續進行療程,連痘疤都變淡,肌膚光澤度也顯著提升,這個從韓國紅到台灣的水光針究竟有什麼特色? 健立診所許芳偉醫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生活壓力大與環境污染,肌膚乾燥與脫皮問題越來越普遍,加上秋冬低溫與乾燥空氣更容易讓皮膚水分流失,導致緊繃感、細紋加深與泛紅,若再暴露紫外線下,更讓表皮層損傷更嚴重。 保養品僅能作用肌膚表層,保濕難鎖水 許芳偉醫師也提到,平時如果保養方法又不正確更是雪上加霜,像是天氣變涼頻繁使用熱水或強效清潔產品,都會破壞肌膚天然屏障加速水分流失,若加上作息不正常常睡眠不足與高油飲食,更會降低肌膚修復能力讓乾燥或過敏狀況惡化。不僅如此,女性的生理狀態也會影響肌膚,有內分泌失調問題像月經周期不規律或更年期,也會讓皮膚新陳代謝與自我修復能力變差,乾燥與敏感問題更解決不了。 市面上保養品琳瑯滿目,很多人明明都做了保濕,為何乾燥問題仍無法改善?許芳偉醫師解釋,多數保養品僅能作用於表層,難以深入肌膚基底,如果皮膚條件又不佳,保養或化妝效果更有限。另外,壓力與環境污染因素更會加速皮膚老化,讓肌膚提早顯現歲月痕跡,這時單靠外用產品已難以達到理想保養效果。 因此,要解決肌膚乾燥、過敏等問題,許芳偉醫師說明,必須從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刺激皮膚自我修復的方式才能真正讓問題改善。許芳偉醫師提到,以從韓國紅到台灣的水光針療程來說,是透過結合微針與定點施作技術的一種美容療程,透過微創方式將保濕與修復成分直接注入肌膚真皮層,因此能達到深層補水與修復效果。 水光針療程深入真皮層刺激膠原蛋白、補入精華成分 許芳偉醫師解釋,水光針不只能補水,透過客製化成分更能解決不同肌膚問題,像是玻尿酸是強化保濕,而維他命C則能改善膚色不均與暗沉,傳明酸能夠抑制黑色素生成,改善色素沉澱,PRF更可以促進細胞修復與彈力蛋白合成,增強肌膚飽滿度與緊實感。進行療程時,都會視每個人的需求與肌膚問題來規劃。 水光針療程會在臉部重點部位施作,透過敷麻來降低不適感,整體約1小時,許芳偉醫師說明,術後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如美白精華或含杏仁酸的保養品,另外由於肌膚上還是有微小傷口,因此建議以開水或生理鹽水代替自來水清潔臉部,如果有泛紅以冰塊濕敷或搭配退紅藥膏即可,最重要是一定要強化保濕與防曬。 許芳偉醫師說明,完整療程建議進行3次,效果可持續約6個月。根據每個人膚況的不同,術後會漸進性除了發現乾燥問題獲得改善之外,膚色不均、痘疤、細紋與暗沉也會有感,由於肌膚保水度變得足夠,臉部的澎潤度與緊實感就更明顯。許芳偉醫師也強調,術後的保濕與日常防曬是維持效果的關鍵,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水光針改善效果也更持久。 許芳偉醫師也提醒,水光針是安全的治療,但術前必須要與專業醫師詳細溝通改善目的,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另外有局部麻醉藥劑或外用藥膏過敏的患者,或是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統問題者應提早告知健康狀況,才能確保療程安全進行。 觀看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2ujnjyFTJc3eBxbS/ 

小心!兒童新冠肺炎今年仍有腦炎重症死亡個案,醫提醒:未接種過疫苗的孩童更要提高警覺

小心!兒童新冠肺炎今年仍有腦炎重症死亡個案,醫提醒:未接種過疫苗的孩童更要提高警覺

隨著新冠病毒快速變異,之前施打的疫苗已經沒有效力,10月開打的最新JN.1新冠疫苗便是針對現在流行的病毒株。小兒科醫師提醒,如果之前都沒有打過疫苗的1、2歲小小孩,身上是完全沒有抗體的,一定要盡快施打最新疫苗來做好防護。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沈靜芬主治醫師表示,儘管新冠朝向類流感化的症狀發展,但還是常合併有嚴重呼吸道症狀與高燒,特別對免疫系統低下患者或年長者的影響更大。目前兒童雖然不是新冠病毒感染後主要住院族群,但最怕的是只要併發成重症(像是肺炎與腦炎),病程惡化進展相當快速;特別是腦炎更是最恐怖的併發症,不僅惡化速度快到可能來不及治療,痊癒後還可能會留下神經後遺症、甚至有成為植物人的風險。 兒童新冠重症雖少見,但一發生就惡化迅速恐留下遺憾 沈靜芬醫師說明,今年6月有一名2歲腦炎的個案,一開始也是單純發燒與呼吸道症狀,後來卻出現意識障礙、抽搐,檢查後發現有腦炎合併腦部水腫,在5小時內迅速惡化,雖然隨即進入加護病房治療,但最後仍不治。沈靜芬醫師強調,雖然這樣的案例是比較罕見的狀況,但危險的是腦炎的早期症狀常不具特異性,一旦症狀開始惡化、疾病進展快速,死亡率相當高。她也提醒,對特殊族群像是有心肺系統疾病、腦性麻痺、長期臥床及有慢性疾病的孩子來說,因為肺功能本來就不好,一旦感疫更容易轉為肺炎、支氣管炎等,甚至要使用到抽痰器,也會對原來的身體狀態造成很大的影響。 沈靜芬醫師提到,小朋友在學校群體生活,就是新冠病毒主要傳播的場域。很多家長以為感染新冠病毒不太嚴重,覺得孩子不太需要打疫苗,但事實上病毒株一直在突變,就跟流感病毒每年都流行不同病毒株一樣,加上新冠病毒的傳染力與嚴重度與流感不相上下,甚至更嚴重。沈靜芬醫師提醒,儘管新冠病毒有在弱化,但學齡孩童很容易把病毒帶回給家傳染給免疫力較差的長者或是幼兒,嚴重還會造成併發症,不可輕忽。 新冠疫苗安全性無須擔憂,最新疫苗可防護新病毒株 沈靜芬醫師也補充,新冠病毒變異得很快速,疫苗甚至快要跟不上,但最新的JN.1新冠疫苗對目前流行的病毒株防護力是足夠的,建議盡快施打,對預防重症至少能達到9成效果。針對家長對於疫苗的擔憂,沈靜芬醫師表示,過去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發燒、注射部位疼痛,這次的新疫苗同樣也是mRNA疫苗,成分與之前沒有太大差異,但隨著疫苗改良劑量有降低,相信副作用也會比以往少。從臨床數據來看,疫苗的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施打後有發燒情形,只要好好休息、多喝水,通常不太會有反覆發燒狀況,且在48小時內就會消退。 沈靜芬醫師呼籲,因為病毒漸漸走入社區,疾病表現也不太一樣,若有打過疫苗或感染過,整體來看確實有減少重症機率,但染疫仍舊會讓孩子受盡苦頭,至少要休息3、4週才能恢復,因此建議要施打最新新冠疫苗,更特別提醒許多從未打過疫苗的小小孩一定要接種疫苗,讓孩子都能得到完整防護。

「新冠肺炎重症個案一直都沒少」醫:年長者仍有1成染疫要住院,10月後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年長者或有出國需求一定要先接種疫苗

「新冠肺炎重症個案一直都沒少」醫:年長者仍有1成染疫要住院,10月後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年長者或有出國需求一定要先接種疫苗

目前的新冠病毒株經過多次突變,已經演變為高傳染力、輕症為主的型態,但醫師提醒,民眾太過輕忽新冠病毒的影響,事實上新冠重症與死亡率高達流感的4~5倍,下半年以來重症個案並未減少。受到出國人潮眾多影響,在國外或飛機上感染恐怕也是下一波更要注意的部分。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主治醫師/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特性是結構不穩定容易突變,有傳染力的病毒株會被留下來,因此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會一直產生,因為會有免疫逃脫現象所以傳播力很強,不斷取代既有的型別,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至今仍不敢掉以輕心的原因。 新冠併發重症與死亡率都高於流感 楊靖慧醫師也說明,目前的病毒株已經過多次突變,民眾感染後是以類似感冒的症狀為主,像是咳嗽、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味覺異常、發燒等,但與流感相比,新冠併發重症率和死亡率高出4至5倍。依照台灣最新的病毒株流行狀況,對於年輕且健康的感染者,住院的比例較低,通常在1-5%左右;但是在老年人和有潛在健康問題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住院的比率顯著較高,住院率可以達到15-30%,甚至更高。年長者和慢性病患都是重症的高風險群。 接種疫苗仍是預防重症的主要方法,楊靖慧醫師表示,但台灣接種的狀況不太理想,之前XBB疫苗時期(目前為JN.1),連65歲以上民眾接種率都只有20%左右,其他國家像是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平均都有到50~60%。楊靖慧醫師認為此現象與民眾的迷思有關,例如年長者覺得少出門就沒必要打疫苗,但其實他們還是有相當大的機率會透過家人染疫。 另外關於民眾擔心的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楊靖慧醫師說明,截至2024年,全球已接種超過130億劑COVID-19疫苗,台灣也接種了7千多萬劑,疫苗上市已有5年的經驗,這些都累積了相當多的科學驗證基礎。政府也持續監測,像是過去大家擔心的心肌炎等副作用已經相當少出現,對長者來說副作用比例相對來說更是低。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不打疫苗是提升新冠死亡風險的主要原因。 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若有症狀盡快吃抗新冠病毒藥物 楊靖慧醫師也強調,今年新冠流行有高高低低的變化,並沒有特別趨緩,以下半年來說6~8月就有一波高峰,9月稍微低一點,也都有重症病患。但隨著10月進入秋冬,本來就是呼吸道感染疾病或肺炎的好發季節,可能也會有一波新冠病毒的流行期,所以一定要盡快先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降低重症風險。65歲以上長者與慢性病患確診後可能會引發嚴重休克等嚴重併發症,一旦有呼吸道症狀或不舒服建議先做快篩,確診後盡快就醫吃抗病毒藥物,也較能避免併發重症。 隨著國際商務與旅遊漸增,近期不少人都是一下飛機就發病,多是因為在壅擠的機場或飛機上密閉空間狀態而被感染,楊靖慧醫師建議,最簡單的預防方式就是人多時要戴上口罩。目前新冠疫苗已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放接種,由於接種疫苗後產生抗體至少需要2週時間,呼籲要出國的民眾提早做好準備,接種好疫苗再出國;也建議長者可以同時接種新冠與流感疫苗,甚至是肺炎鏈球菌疫苗都能同時接種,讓防護更完整。 楊靖慧醫師也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有10~20%患者會有長新冠問題,這個比率取決於感染者的年齡、健康狀況、感染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接種疫苗。接種疫苗為預防重症、降低長新冠發生最有效的方法。未來在新冠病毒感染漸往常態化發展下,也希望醫護人員與慢性病患多溝通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幫助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以流感來說,經過20年經驗,台灣年長者的流感疫苗接種率可達到40~50%,有效降低流感併發重症的發生率。針對一個比流感病毒可能嚴重數倍的新冠病毒,民眾還是不可以掉以輕心,應該及早接種疫苗以保護自己與家人安全。

手臂變身『卜派』?!竟是異常蛋白沉積導致!醫警告:若伴隨心臟衰竭、手麻恐是致命疾病ATTR-CM

手臂變身『卜派』?!竟是異常蛋白沉積導致!醫警告:若伴隨心臟衰竭、手麻恐是致命疾病ATTR-CM

ATTR是一種罕見的類澱粉蛋白沉積症1,因為變異蛋白沉積在不同器官而導致病變2。由於病患多是50、60歲以上族群1,在過去缺乏有效治療的情況下,從原本健康的狀態,逐步演變至需要仰賴輪椅,甚至要臥床,最後造成多器官衰竭的情形1,應掌握關鍵警訊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減少病患生命健康威脅。 ATTR-CM(transthyretin amyloid cardiomyopathy,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樣心肌病變) 是一種罕見且致命的類澱粉蛋白沉積症,因為變異的蛋白無法正常分解2,導致沉積在不同器官1,造成多種徵象和症狀3。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林彥宏主治醫師表示,ATTR-CM常以心衰竭的形式表現,由於過往對ATTR-CM研究較有限,且年長者常伴隨喘、胸悶等情形,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造成診斷困難而延誤就醫。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郭泠主治醫師也說明,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如果沉積在神經系統,患者會出現麻、痛等類似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若沉積在心臟系統,則造成心肌病變,表現出胸悶、喘、心律不整等情形;在腸胃道,可能導致腹瀉、便秘等;而在眼睛,有可能發生青光眼等問題。由於ATTR侵犯多種器官而造成症狀廣泛,患者經常需要輾轉多個科別就診,導致確診過程變得複雜而困難。 ATTR-CM確診警訊一次看!症狀不典型導致診斷困難 ATTR-CM分為野生型與遺傳型,郭泠醫師說明,台灣診斷出遺傳型居多,A97S是較常見的基因突變型,男性好發年齡是55歲,女性是65歲4,若父母有該疾病,子女就有一半的遺傳機率;至於野生型則代表檢驗沒有已知的類澱粉沉著症基因變異,國外類似診斷平均年紀約在75歲以上5。 不過隨著醫學科技進步與臨床經驗的累積,林彥宏醫師提到,透過觀察ATTR-CM幾個典型臨床表現,醫生能更早察覺此疾病。例如,患者的心肌肥厚是類澱粉蛋白沉積所致、出現心衰竭症狀卻伴隨低血壓、或是用了心衰竭標準治療用藥卻沒有預期效果等都是潛在警訊。臨床也發現部分類澱粉蛋白沉積症的族群中會伴隨心肌肥厚、房室阻斷需要放心律調節器的情形,如果又有上肢或下肢無力、麻的周邊神經病變症狀,很大機率就是ATTR-CM,醫師可再透過核子醫學造影檢查進一步確認診斷。 郭泠醫師分享,以往榮總臨床經驗顯示,不少患者一開始都是神經系統病變來求診,檢查出類澱粉蛋白神經病變,後來併有喘或腳腫轉到心臟科才檢查出合併有類澱粉蛋白心肌病變,也有患者因為不斷腹瀉就診腸胃科,最終透過切片檢查才確診為ATTR。根據2018年統計,台灣家族性ATTR-CM病患大約119名6,這幾年估計增長至將近250名,但實際患者數應該還是被低估,顯示ATTR-CM臨床診斷的挑戰性。 郭泠醫師指出,以台灣55歲以上的族群來說,若出現神經學病變並伴隨心臟症狀如胸悶、喘、腳腫、心肌肥厚且血壓不高反低等,卻沒有相關疾病史,應透過進一步磁振造影檢查及核子醫學影像檢查。若在心臟部位發現特殊的心肌疤痕組織及焦磷酸鹽(PYP)心肌異常顯影,幾乎可確診為ATTR-CM。 醫療技術進步助患者穩定變異蛋白生成,醫籲及早發現治療最重要 郭泠醫師分享,一位91歲心衰竭病患,過去一直很健康,後來因為腳腫、呼吸喘就醫,經檢查發現心電圖有低電位等異常變化,但超音波顯示心肌肥厚,伴隨喘和低血壓症狀,但並未發現腎功能異常問題,後來做心臟磁振照影與核子醫學檢查及心肌切片後,確診為ATTR-CM。 郭泠醫師補充,這位病患的類澱粉蛋白沉積部位相當特殊,沉積在手臂肌肉,造成肌腱斷裂形成明顯突起,因此兩隻手臂二頭肌腫脹像卡通角色「卜派」,進一步基因檢測無突變而確診為野生型ATTR-CM。 過去針對ATTR-CM患者主要採取支持性治療,林彥宏醫師表示,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目前已有能抑制不穩定變異蛋白生成及讓變異蛋白穩定的療法,而其他不同作用機轉的藥品也正在研究發展當中,相信未來病患的治療利器也會更多。郭泠醫師也補充,即便有特異性治療方法,還是會搭配其他整合性治療來幫助病患的疾病控制更穩定。 林彥宏醫師呼籲,遺傳型ATTR-CM除了影響病患本身,家人也會有罹患風險,因此鼓勵家人最好一起篩檢,有時病患礙於面子問題或擔心遺傳給子女而不提及病情,甚至自己也逃避就醫,反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他表示,遺傳性疾病並非絕症,隨著新藥發展,若能及早就醫、診斷並盡速治療,就能將病情威脅降低,透過篩檢找出適合的治療方法與藥物,才是最好的因應之道。  

新冠肺炎高峰期死亡率是流感9倍!醫:無法預測新病毒株兇猛程度,接種疫苗仍是有效預防重症方法

新冠肺炎高峰期死亡率是流感9倍!醫:無法預測新病毒株兇猛程度,接種疫苗仍是有效預防重症方法

流感與新冠疫苗在10月已全面同步開放接種,醫師提醒,今年流感與新冠病毒幾乎已是全年流行的狀態,雖然大家都認為感染新冠病毒沒那樣嚴重,但其實新冠病毒的傳染力一直都很高,重症人數也比流感來得多,11月開始恐怕是共同流行高峰期,呼籲高危險群盡快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表示,今年不論是流感或是新冠病毒感染從年初一直都有,不是到秋冬才流行,新冠病毒也有幾波感染高峰,併發重症住院甚至死亡案例一直不低。以2023年11月~2024年2月感染高峰期來看,併發重症比率平均是流感的16倍,死亡率更高達9倍。陳宏麟醫師強調,秋冬又將來臨,人與人之間更密集接觸,也讓病毒更易傳播,因此呼籲要提早接種疫苗做好因應。 新冠病毒恐全年流行,應將接種疫苗視為常態 陳宏麟醫師說明,根據統計顯示,慢性病共病越多,新冠病毒併發重症與死亡率越高,當罹患一種慢性疾病,死亡率會高於一般人1.5倍,如果有6~10種慢性疾病,死亡率更會高於一般人3.3倍;因此,65歲以上年長者、糖尿病、重大傷病、肥胖、罕病等對象都是政府規劃首批新冠疫苗接種對象,應盡快接種疫苗。陳宏麟醫師的門診有一位50幾歲罹患糖尿病的男性病患,去年底没接續接種XBB新冠疫苗,結果染疫後因併發嚴重肺炎而住院,血糖也變得控制不佳,一場大病痊癒後,他說今年疫苗一開打就要盡快去打疫苗。 陳宏麟醫師也擔憂表示,過去新冠疫苗接種率並不是很好,跟流感疫苗相比,65歲以上長輩流感疫苗接種率約55%,新冠疫苗卻只有20.2%;以整體接種率來看,流感疫苗有28%,新冠疫苗卻只有11.2%。以新冠病毒可能發展為常態性流行疾病來看,接種疫苗仍是最重要的預防重症、降低死亡率的方式。 有呼吸道症狀建議先做快篩 至於一般民眾擔心接種疫苗後副作用問題,陳宏麟醫師說明,疫苗不斷在改良,疫苗成分採單一病毒株,很單純且透明化,今年幾乎都沒有聽到民眾反應接種疫苗後副作用的狀況,甚至連局部疼痛或發燒的狀況都很少。如果還是擔心,可以在接種疫苗後留置30分鐘觀察身體狀態,有問題隨時告知醫護人員。其實目前國內外都鼓勵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共同接種,接種疫苗後只要多休息、喝水、保持睡眠充足,生活壓力不要太大,在安全性上是沒問題的。 陳宏麟醫師也提醒民眾,由於目前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症狀與感冒或流感相似、不易辨識,建議民眾若有呼吸道症狀與發燒狀況,先觀察有沒有肌肉痠痛情形,如果有,可能就是感染新冠或流感,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可先做居家快篩,幫助醫師更快找到治療方向。 陳宏麟醫師也呼籲,目前無法預測新冠病毒株未來會不會造成更嚴重病症,若家中有長輩或是小孩,對於病毒的抵抗性更差。因若大家都能一起接種疫苗不僅是保護自己,也能建立防護圈保護家人。

愛滑手機讓眼周老化再提早!醫:過度用眼讓自由基更快生成,不改善恐20幾歲就有老奶奶眼袋

愛滑手機讓眼周老化再提早!醫:過度用眼讓自由基更快生成,不改善恐20幾歲就有老奶奶眼袋

眼睛是靈魂之窗,眼周肌膚更是第一個洩漏年齡的部位,特別是疫情後戴口罩機會變多,老化幾乎無所遁形。怎樣才能讓眼周肌膚看起來更具質感、不顯老?皮膚科醫師表示,維持眼睛健康是一切的關鍵。 眼睛是展現精神與年輕感的重點,朝沐和安診所皮膚科黃彥愷醫師表示,疫情之後很多人更重視眼周肌膚狀態,事實上皮膚科與眼科息息相關;由於現代人用眼過多,以往可能40、50歲才發生的眼袋問題,現在20幾歲年輕女生就已經有這樣的困擾,眼周細紋也提早發生,這些都與長期過度用眼有關。 眼周肌膚過度勞累讓細紋、黑眼圈更易產生 黃彥愷醫師說明,長期滑手機會讓眼睛忘記眨眼導致乾澀,但當意識到眼睛太乾又用力眨或揉眼睛時,這些動作都會讓細紋更快產生,另一方面,若眼周長期處於緊繃狀態,也會讓循環變差使自由基增生導致黑眼圈出現。眼周肌膚本來就會隨年齡、紫外線照射、肌膚鬆弛而自然老化,若是有不良用眼習慣,更會讓老化提早出現。 一般民眾在意的眼周問題除黑眼圈、細紋之外,也有像是眼皮下垂、動態紋等,以及眼下隨著皮膚越來越薄、深層肌膚結構變得明顯也會產生的淚溝或是凹陷問題,都是比較常見的。黃彥愷醫師指出,25歲後膠原蛋白就已漸漸流逝,針對眼周的醫美療程相當多,像是電音波能改善鬆弛、促進膠原蛋白增生,眼下肌膚部分就可用玻尿酸、膠原蛋白來填補黑眼圈或是凹陷,眼周細紋則能以肉毒桿菌處理放鬆肌肉。 不過黃醫師也強調,要有美麗的眼神一定要有健康的眼睛,因此當在做眼部醫美療程前,如果有乾眼症或是過敏都建議先治療,若眼睛在一直處於不適的狀態或常揉眼睛,即便做了療程效果仍舊無法持久。 再生醫療如PLT、外泌體運用讓醫美更自然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在也能運用自體細胞像是PRP、PLT來搭配眼周療程,不僅能刺激膠原蛋白增生,也減少發炎、氧化機會,讓肌膚有更健康自然的效果。黃彥愷醫師解釋,眼周肌膚有相關多血管,加上靠近眼睛,因此進行療程時必須更小心;以PLT來說,由於是抽取自己血液萃取出修復細胞的再生因子運用,因此安全性更高,使用在較薄的眼周肌膚也是較好的方式,若與其他療程比方電音波、施打玻尿酸搭配,都會讓膚質看起來更自然,是漸進式改善膚況的方法。 黃彥愷醫師也補充,再生醫療運用在醫美領域已相當進步,除了PLT、PRP之外,在許多臨床研究中,像是外泌體也被認為具有潛在的修復組織的效果;今年台灣再生醫療雙法通過,為再生醫療帶來新的里程碑,也加速再生醫療的發展,但再生醫療技術仍需要經過嚴格的風險評估,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在自體血小板相關療法中,近期也有相關臨床研究發現,血液中也能分離出血液中的外泌體;因為自體來源,不須經過細胞培養過程,安全性高,還具有外泌體快速吸收的特性,透過冷凍乾燥技術保存下,搭配PLT或其他療程,可做為啟動的輔助,幫助療程的整體體驗。 黃彥愷醫師強調,最好的醫美仍舊來自於健康的身體,當進行PLT醫美療程時,若是有醫檢所資格的單位,也能同時進行健康檢查,醫美療程若是能整合如眼科、皮膚科甚至是疾病預防等面向,相信透過由內而外的健康管理,也能達到抗老化、更美麗的目的。 (圖/朝沐和安診所皮膚科 黃彥愷醫師)

新冠重症病人65歲以上佔9成!台大醫提醒:雙疫情時代來臨,長輩更需新冠+流感疫苗保護

新冠重症病人65歲以上佔9成!台大醫提醒:雙疫情時代來臨,長輩更需新冠+流感疫苗保護

新冠肺炎病毒一直在突變,且不斷有新變異株出現,醫師表示,這是與流感類似的發展,因此即便之前有打疫苗,今年一定要再補新的JN.1新冠疫苗才會有保護力。特別是重症病人一直都有,65歲以上高危險族群就佔9成。呼籲老人家一定要特別注意病程發展,更不要輕忽感染後帶來的併發症風險,盡早施打疫苗提升免疫力。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醫師表示,儘管新冠病毒的威脅相較於剛開始爆發時稍微趨緩,但重症與死亡率個案一直都有,台灣其實長年都處於流行狀態,對年長者及慢性疾病患者威脅尤大。臺大醫院金山分院由於區域性特色,在地長輩較多,近期常發現不少年長者本來只是看感冒,結果回家沒多久就因為症狀惡化又再度來急診,甚至嚴重到馬上得住院治療。 除年長者,老菸槍與肥胖者也要提高警覺 蔡兆勳醫師說明,新冠併發重症病人有幾個共同點,像是年紀大、有多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肝腎疾病、免疫力疾病、退化性神經疾病、腦中風等。特別要提醒有慢性肺病的老菸槍或是肥胖者更要特別注意,老菸槍是本身肺功能就不好,如果染疫更容易造成肺功能下降,肥胖則是會讓免疫功能變差,也容易合併三高,更是潛在的高危險族群。 不僅如此,長新冠更是持續性的健康影響。蔡兆勳醫師提到,長新冠的個案最常見的症狀是疲勞、沒有精神、肌肉關節疼痛、嗅味覺改變、情緒與睡眠障礙,另外像是變得容易喘、胸悶,也有腦部的影響如記憶力變差、腦霧等,有些症狀甚至持續好幾個月。蔡兆勳醫師表示,長新冠是身體受到病毒感染後仍在修復而出現的症狀,現已成為疫後重要課題,民眾若有症狀要記得就醫評估治療。 慢性疾病患者病情穩定建議10月打雙疫苗 蔡兆勳醫師提醒,施打疫苗是預防重症的最好方式,慢性疾病患者建議在疾病穩定的時候去打,若是本身比較虛弱或是正在進行癌症、免疫治療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接種的時間,有擔心的民眾也可以在施打後多監測副作用,若有任何問題即時與主治醫師反應。 面臨接下來的秋冬呼吸道疾病流行期,蔡兆勳醫師表示,新冠肺炎與流感疫苗共同施打在臨床觀察並未提高不良反應,高危險族群建議可一起施打流感與最新的JN.1新冠疫苗強化保護力。他也提醒,民眾除了追加最新疫苗自我保護外,平時仍要遵守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群聚,如果有任何症狀就應多休息與自我隔離觀察,減少傳染他人的機會。

冬令進補吃對了嗎?中醫提醒:吃完羊肉爐、薑母鴨口乾舌燥恐太上火,「這種水果」搭鍋物最適合

冬令進補吃對了嗎?中醫提醒:吃完羊肉爐、薑母鴨口乾舌燥恐太上火,「這種水果」搭鍋物最適合

近期天氣轉涼,不少羊肉爐、薑母鴨店家再現排隊潮,但究竟進補是否真的這麼需要?中醫師表示,現代人幾乎是營養過剩,而台灣也沒到那麼冷,如果加上活動量又減少的話,過度進補反而會引發消化不良、便秘等「上火」症狀,吃補應適時搭配富含酵素的水果來平衡腸胃道環境,才是比較好的保健觀念。 翰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中醫師表示,近期氣候忽冷忽熱,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消化液無法有效分泌使消化系統作用變得緩慢,不少敏感的人已經有腸胃不適現象出現便秘或腸躁等消化問題,以中醫角度來說就是「脾胃不和」。 9成現代人都不需過度進補 周宗翰中醫師指出,現代人其實營養都算足夠,9成人幾乎是不用補的,反而因為平時已經高油、高鹽,但卻缺乏膳食纖維,又因忙碌生活熬夜、缺乏運動,再去吃補反而會產生「外寒內熱」的體質變化。 周宗翰中醫師說明,門診不管是上班族、女性月經調理、更年期或是學生,只要是壓力大、睡眠不足的狀態,幾乎7成都是虛火伴隨實火的體質,若過度進補,女性有經痛的恐怕會更明顯,有些則會長痘痘、口乾舌燥等,這都是上火的表現;特別是女性如果經常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神經長期處於亢奮、慢性勞損的氣滯氣血兩虛、飲食不當造成的身體慢性發炎,或是有子宮肌瘤肌腺症等,更不宜隨意進補。 不過,天涼總想來個鍋物暖暖身,周宗翰中醫師說明,只要以「平補滋陰」為原則,適度透過藥材調整至整體藥性「微溫」還是可以應景吃鍋,要如何健康吃?周宗翰中醫師提供訣竅:鍋物通常都是肉類多,可以多補充金針菇、白菜、杏鮑菇、番茄等蔬菜來平衡,飯後搭配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如奇異果,也能幫忙維持腸胃健康狀態。 綠奇異果富含酵素與膳食纖維,1天2顆維持腸胃平衡狀態 周宗翰中醫師說明,特別是綠奇異果因富含奇異酵素,能幫助蛋白質快速分解,減輕腸胃負擔。此外,其豐富的維他命C,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減少身體發炎機率,且每100公克中,就大約有3公克的膳食纖維,比一般蔬菜都還多。不管是食補後的營養平衡、平時補充,或是用來改善便秘,綠奇異果都是很好的選擇。 有些人擔心水果有食性太涼的問題,周宗翰中醫師解釋,奇異果是相當平衡的水果,平時覺得大魚大肉吃太多都能補充,1天吃1~2顆搭配早餐或晚餐後解膩,都可以成為飲食保健的方法;特別是便秘或脹氣的族群,若能在早餐後吃1顆奇異果,其中的奇異酵素,不僅讓白天消化更好,也能補充到應有的膳食纖維。 周宗翰中醫師也提醒,現代人有些幾乎不吃蔬菜,隨著秋冬到來更要注重膳食纖維的足夠攝取量,如果真的不愛菜類,至少要透過水果像是奇異果來平衡,不僅能補充好的酵素,更讓腸胃道的消化酶有更好的作用,持續維持腸道健康。 (圖/翰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中醫師)

多發性骨髓瘤精準治療新趨勢 標靶治療相助以追求深度緩解

多發性骨髓瘤精準治療新趨勢 標靶治療相助以追求深度緩解

一名62歲先生近半年覺得背痛得很厲害,經止痛藥及復健治療都沒有效果,反而症狀越來越嚴重,影像上更發現脊椎已有多處壓迫性骨折,不僅如此,也變得越來越喘,身體有水腫現象,抽血發現貧血及腎功能逐漸惡化,經轉診至血液科後做進一步檢查,才確診是多發性骨髓瘤。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血液科主治醫師魏兆宏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的癌症,好發於60歲以上的長者。此疾病是骨髓中漿細胞發生癌化後異常的增生,導致全身性的症狀,由於漿細胞位在骨髓中,且疾病的表現欠缺專一性,因此很難在第一時間確診。 不少病友輾轉就醫數月後才找出病因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每年新增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例數約為700-800人,男性約400名,女性大約300名,發生率佔全部惡性腫瘤中排名男性為第22位,女性則為第23位,多集中於70歲左右的高齡族群。魏兆宏醫師表示,患者症狀通常包括因貧血而頭暈、疲憊、喘,因噬骨性病變而骨頭疼痛甚至骨折,因腎功能受損而尿少及水腫,嚴重者會因為高血鈣而出現意識混亂及便秘等症狀。這些症狀因不具特異性,常被誤認為是老化的現象,有些人甚至輾轉在不同科別看了數個月後才確診。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會分為不同階段:引導治療、鞏固治療及維持治療。在引導治療部分,以「三合一」或「四合一」的多重藥物組合為主,三合一的藥物種類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四合一的藥物則是在三合一為基礎再加入單株抗體。除了上述抗癌藥物之外,病患同時也要接受相關的支持性療法,包括補骨針以減少骨骼相關的不良事件,以及根據臨床狀況接受輸血、止痛藥物及洗腎等支持性療法,少部分高風險病患則需搭配化學藥物治療。 在鞏固治療部分,針對適合的病患,特別是70歲以下或健康狀況良好的患者,則是以自體骨髓移植為標準的治療選項,病患在接受高劑量化學治療藥物後,回輸凍存的自體幹細胞,藉以加深治療效果。在維持治療部分,病患通常需持續接受免疫調節藥物,避免疾病復發。 由於多發性骨髓瘤目前仍無法根治,因此治療的目標是達到疾病的完全緩解,以延緩疾病進展或復發,一旦疾病控制不佳,病患的存活期及生活品質都會受到影響。魏兆宏醫師強調,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常常在初診斷時狀況最不穩定,容易合併多重器官的受損,因此首次治療尤為重要,選擇適當的藥物,不論是三合一或四合一的藥物治療,病患能維持4年以上的疾病無惡化期,甚至可達7年的穩定期。 國外已將四合一處方列為第一線治療 魏兆宏醫師表示,根據臨床數據顯示,目前四合一相較於三合一的引導治療在疾病無惡化期、整體存活期都較佳,在許多國家也已將四合一的引導治療作為第一線建議的標準治療,目前台灣健保則在第二線治療後才給付單株抗體。但不論是哪一種組合,早期且積極的介入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上述的個案在接受四合一的引導治療後,達到疾病完全緩解,之後病患順利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移植後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做維持性治療,疾病目前無復發,生活已回復正常,對病患而言幾乎就是重生一般。 多發性骨髓瘤已邁向精準治療的時代,隨著診斷技術的進步及越來越多的藥物進入到治療的領域,例如新一代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雙特異抗體及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病人可以選擇合適的藥物組合,期許能將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帶向一個新的時代。

新冠疫情常態化!臺大醫:疫苗才是最佳防護罩,長新冠不容小覷

新冠疫情常態化!臺大醫:疫苗才是最佳防護罩,長新冠不容小覷

根據臺灣大學所開設的「醫學與生活」課程隨機調查發現,7成大學生都有染疫經歷,臺大醫師認為,這代表新冠病毒感染已經常態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儘管年輕一代不是屬於高危險族群,但根據衛福部公布112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新冠病毒感染仍排名第六,對年長者、幼兒、慢性病患者來說,新冠病毒引發的重症仍帶來相當大的威脅。 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暨感染管制中心副主任盤松青醫師表示,從病毒演化角度來說,目前的JN.1病毒株會慢慢取代舊的病毒株,可能朝傳播力更強的態勢發展,國內與國外的疫情發展看起來是一致的。盤松青醫師提到,病毒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變異,儘管感染新冠病毒對多數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影響不大,但年長者、幼兒、慢性疾病患者仍是重症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112年有8千多位民眾因為新冠併發重症死亡。 新冠病毒株變異快速,最新疫苗才有防護力 新冠病毒持續變異,10月開始接種的新冠疫苗便是針對最新的JN.1病毒株提供防護,盤松青醫師說明,病毒從XBB演化到JN.1,民眾沒有太大的感覺,但能確定的是XBB與JN.1是完全不同的病毒株,即便之前接種過疫苗或者染疫過,3個月後抗體也會慢慢消失,這也是建議民眾要接種最新疫苗的原因。因此,除了65歲以上年長者,像是幼兒、孕婦、慢性疾病、重大傷病、孕婦等第一波公費疫苗接種族群,都建議盡快接種疫苗,也建議其他的民眾在11月以後,把握政府提供的疫苗資源,盡快接種疫苗提升自我保護力。 有些民眾認為確診新冠後都只是輕症,痊癒就沒事,盤松青醫師解釋,病毒感染本來就很容易誘發全身性發炎,像現在常提到的長新冠如喘、腦霧等問題都與發炎機制有關,特別是如果本來就有肺部、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一旦染疫更是加重對身體的負擔。此外,特別提醒隨著秋冬季節即將來臨,正在治療中的慢性病或是癌症患者等,一定要提前接種新冠疫苗來避免重症風險,若在治療中感染新冠病毒,不僅影響到治療計畫,更可能有疾病惡化的風險。 三代同堂建議全家都接種疫苗保護老人、小孩 面對接種疫苗的疑慮,盤松青醫師強調,目前多數民眾都有接種新冠疫苗的經驗,部分的人會有發燒、局部疼痛等狀況,至於心肌炎主要是發生在年輕男性身上,機率小於萬分之一,其實感染新冠後發生心肌炎的機率更高,因此建議民眾對接種疫苗可以不用太過擔心。 盤松青醫師也呼籲,新冠與流感發展的態勢會有點類似,就是可能成為常態性的傳染疾病,雖然目前的防疫政策相較於疫情一開始已放寬很多,但她仍建議如果有呼吸道疾病或者是免疫力較弱者,在公共場合還是要隨時戴上口罩,手部清潔習慣也要維持。另外,雖然現行的疫苗接種政策與剛開始朝向群體免疫的策略較不同,但仍然建議家中有三代同堂者,如果沒有特殊疫苗過敏史,建議全家人都一起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對於保護家中年長者或幼兒會是較有效的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