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骨鬆治療至少1年才有效,長效劑型讓病患更便利!造骨才能根本解決,促骨生成生物相似藥造福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

骨鬆治療至少1年才有效,長效劑型讓病患更便利!造骨才能根本解決,促骨生成生物相似藥造福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

骨質疏鬆就像是海砂屋,不僅會造成骨質、骨密變差,也會讓骨頭變得脆弱不堪而容易骨折。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骨折更成為威脅年長者性命的因素,臨床上更有案例因為骨質疏鬆導致1年有8次脊椎骨折。醫師提醒,骨鬆用藥服藥順從性與臨床效果成正比,保護效果通常需要一年以上效果才會顯現;此外,骨質疏鬆表示造骨速度趕不上流失,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優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快速將骨頭密度拉高,再以抗骨流失藥物維持效果。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台中市骨髓脊椎神經病變關懷協會理事長林志隆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是這幾年因為全世界的老化問題才被突顯,事實上骨鬆在WHO定義下已是第二常見的慢性病,台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佔20%進入超高齡社會,長期忽略骨質疏鬆問題可能發生脊椎、髖部和手腕骨折的併發症,導致長期疼痛、行動不便,尤其是年長的髖關節骨折更會帶來1年20%的死亡風險,甚至有80%病患必須永久需要人照顧,因此避免骨折是骨鬆最大的治療課題。 骨質疏鬆主因並非缺鈣,而是骨質生成趕不上骨質流失速度 骨質疏鬆除了是年紀增長、荷爾蒙改變(特別是女性)或是長期攝取類固醇等藥品等因素,最重要的是身體的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的作用失去平衡。骨組織當中有2種細胞,一種是蝕骨細胞,一種是造骨細胞。蝕骨細胞主要作用是分解舊的骨頭,造骨細胞則是不斷新生骨頭,概念就像是挖馬路、鋪柏油一樣,正常狀況下,造骨速度與蝕骨細胞的破壞舊骨的速度是一致的,這樣的機制能夠讓人體骨頭不斷更新;不過,骨質疏鬆的患者,就是因為這樣的機制失衡,骨生成趕不上流失,而造成骨質疏鬆。 林志隆醫師說明,以往民眾聽到骨質疏鬆就是要補鈣,但鈣只是一個原料,必須要有「造骨」機制才有效;根據臨床案例顯示,在1千名骨質疏鬆病患中只有3%缺乏鈣,這表示骨鬆的主要問題並非缺鈣,而是在於造骨速度趕不上骨質流失。 預防骨鬆除了能透過像是改善日常飲食、運動外,藥物治療仍舊是最有效的方法,林志隆醫師解釋,藥物主要作用為兩種類別,一種是抗骨流失的藥物,主要用來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就是「節流」的概念;另一種則是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讓身體能夠「開源」長出新骨頭,降低高骨折風險。醫師會根據患者骨鬆性骨折風險程度及服藥順從性處方適合的藥物。 骨鬆用藥保護效果通常需要一年以上效果才會顯現,長效劑型能確保服藥順從性 如果已發生過髖部或脊椎骨折的族群,屬於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無論骨密度如何,均建議開始使用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林志隆醫師表示,臨床上就有一位70幾歲的女性案例,由於長年茹素本身營養已經不足,且無法配合規律服藥,1年就發生8次脊椎骨折的情形,後來與其溝通改為長效一年1劑抗骨流失藥物,才終於獲得改善。 促骨生成藥物已有生物相似藥,對骨質疏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助益大 近期陸續有研究顯示,在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包含骨密度小於-3.0、最近12個月內的骨鬆性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具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的族群,建議優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快速將骨頭密度拉高,再以抗骨流失藥物維持效果。然而,此部分因為跟現行健保規範不一致,因此必要時需要民眾自費;而以往促骨生成藥物價格較高,目前已經有效果相同的生物相似藥上市,也能降低患者經濟負擔。 林志隆醫師也從臨床案例如脊髓損傷或是脊髓空洞症的患者長期追蹤發現,病患很容易因為骨質疏鬆而造成骨折的現象,主要是這群患者本身就因為行動不便無法活動力低,不僅肌肉流失且營養也不足,因此骨生成也較差;因此在後來治療當中,搭配補充促骨生成藥物,讓成骨細胞活性變高,病患也明顯減少了骨折發生率。 林志隆醫師提醒,骨質疏鬆症為終生慢性疾病,須長期配合醫師建議的治療計畫,才能確保預防骨折效果不中斷。除了藥物治療,也可多補充抗氧化、高蛋白、維他命D、高鈣等食品,以及適度運動,才能有效對抗骨質疏鬆症。 林志隆醫師強調,治療骨質疏鬆是一條漫長的路,必須要至少3~5年才能慢慢把骨質養回來,但只要遵守醫囑,顧好運動與營養的補充,就能把骨本照顧好,延後骨質疏鬆帶來的健康危機。

填充物過多變「饅化臉」!打造「母胎美顏」,擺脫塑膠感!皮膚科醫師揭密自然美肌關鍵

填充物過多變「饅化臉」!打造「母胎美顏」,擺脫塑膠感!皮膚科醫師揭密自然美肌關鍵

現代女性對凍齡的需求越來越講究,不僅是表面的緊緻與拉提,還要從肌膚深層進行優化,讓年輕感自然流露;不管是近期婚宴被盛讚絕美落淚的陳喬恩,還是始祖級韓流女神BoA等所展現的白富美「母胎美顏」感,已經是現代女性想要悄悄變美的目標。 凍齡的標準如何檢視?李承鴻皮膚科診所院長李承鴻醫師根據多年經驗表示,最直接的體現是清晰且俐落的臉部輪廓與自然澎潤感。隨著年齡增長,皮膚難免會有鬆弛或脂肪堆積導致臉部線條模糊,但漸漸就會顯得鬆垮,失去彈性。 李承鴻醫師解釋,傳統面部拉提技術可能依賴填充物來改善體積,但有些造成不自然的膨脹感形成「饅化」臉,若過度雕琢又可能有塑膠感,這就本末倒置了;透過客製個人化美感,從內而外打造緊緻又有彈性的自然澎潤感,已經是現代女性追求凍齡的目標。 (圖/現代女性追求凍齡,渴望肌膚由內而外緊緻、彈潤,呈現自然澎湃的青春感) Z音波全新技術由內而外打造「母胎美感」 現在很多音波拉提的療程都很受到歡迎,最主要就是能透過與時俱進的方式打造自然有感的改變。目前最新音波旗艦機的Z音波,提供全新技術,能處理鬆弛的肌膚與局部脂肪,透過促進膠原蛋白增生,實現面部緊緻與線條重塑、自然變美目的。 李承鴻醫師也提到,最新Z音波特色是透過結合點線探頭技術,以4顆不同功能探頭加上6種深度共15種的模式變化,以點狀與線性模式的能量,來改善皮膚組織內的微環境,使輪廓更加俐落,更能配合個人需求打造客製化療程。新的技術在擊發速度更快,不僅縮短時間也讓療程更舒適,同時透過Z字錯位設計,更能避免肌膚燙傷,專利DWR系統探頭補水技術,也確保每一發能量充足且穩定,更嚴謹考量安全性,更快更有感。 (圖/最新音波旗艦機的Z音波結合最新探頭技術,打造俐落線條) 滿足不同族群需求,臉至身體都能自然雕塑 李承鴻醫師強調,老化是一種漸進式過程,因此在療程上不僅在於表層的拉提,更必須要有深層肌膚的優化,Z音波便是透過不同深度的治療讓肌膚內外兼具,使其恢復彈性,打造俐落線條、緊緻、澎潤的年輕感。Z音波技術也很適合與其他複合療程搭配,像是注射類療程或電波拉皮,能進一步優化整體膚質。由於探頭模式的變化,Z音波還能廣泛應用於像是脖子鬆弛、蝴蝶袖、腰內肉等不同體雕領域,在不同年齡的女性追求美麗的目的上,都能符合個人期待。 Z音波作為最新音波旗艦機,以其快速、低痛感、客製化療程效果,成為現代女性凍齡的熱門療程,近期不少求診者發現做完Z音波1-2週就有感,掀起熱烈討論。李承鴻醫師強調,凍齡保養是治療、維持、預防三大步驟。然而,每個人的體質與肌膚狀況皆不同,治療效果也因人而異。因此,選擇合格的醫療機構並諮詢專業醫師,了解個人需求與可能的副作用,是確保療程安全有效的關鍵。透過醫師的專業評估與客製化療程規劃,搭配循序漸進的保養,才能更接近理想的年輕美貌。 (圖/李承鴻皮膚科診所院長 李承鴻醫師)

7旬伯伯肺腺癌化療+免疫都無效,NGS找出HER2基因突變,使用HER2抗體藥物複合體重獲新生

7旬伯伯肺腺癌化療+免疫都無效,NGS找出HER2基因突變,使用HER2抗體藥物複合體重獲新生

在台灣,肺癌患者與基因變異的關聯性大,能否找到專一有效藥物是治療關鍵。一名74歲伯伯被診斷出晚期肺腺癌,同時癌細胞也轉移至肋膜與腦部、骨頭,透過基因檢測發現伯伯並非一般常見的EGFR、ALK、ROS1基因型突變,一開始使用化療與免疫療法效果均不佳,後來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找出是HER2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後,終於讓腫瘤縮小病情好轉。 肺癌是國人及全球統計中癌症患者的死因榜首,但隨著醫療進步的發展,已有相當多的標靶藥物能夠針對基因突變型的患者進行有效治療並延長存活期,特別是在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發展下,精準醫療也能夠使病情獲得更有效控制。 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NSCLC)佔所有肺癌病例的85%,臺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當患者確診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便會建議接受基因檢測。由於東亞族群有約5成肺腺癌患者帶有EGFR突變,通常會先確認EGFR基因突變狀況,如果非屬以上,就會評估病患是否需要進行NGS。 多基因檢測(NGS)協助復發型病患找到更多標靶治療機會 羅永鴻醫師提到,以往的單基因檢測分為IHC、PCR,IHC是利用抗體標記蛋白質幫助研究和判斷基因的變異,PCR則是透過不斷複製基因片段,快速增加其數量,幫助檢測、分析和研究基因組成的變異,但單基因檢測往往一次只能找出一種基因變異。多基因檢測(NGS)能快速且精確地找到基因序列和數十到數百種的變異,不僅對於抗藥性或是復發型的病患掌握度更高,也有更多標靶藥物使用機會。 羅永鴻醫師強調,由於肺癌的基因突變因素相當複雜,以案例發生的比例來說,儘管HER2在晚期肺腺癌患者占2~4%,但其基因突變與許多上皮細胞癌症的惡化程度密切相關,加上轉移速度快,在化療、免疫治療上效果不是太理想,因此更需與時間賽跑,透過NGS儘早找出因應標靶,提高病患的治療效益。 抗 HER2 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HER2突變腫瘤,醫籲:患者應共同參與治療決策 羅永鴻醫師說明,目前針對HER2突變的乳癌抗體藥物複合體,已通過非小細胞肺癌的適應症,在臨床實驗上也發現到改善疾病的效益,對HER2基因突變肺癌的患者又多了一個有效的治療方針。以上述74歲伯伯的案例來說,去年4月原來癌細胞只有在肺部,後來化療、免疫療法用了4個多月仍不見好轉,甚至轉移至腦部與骨頭,後來找出了HER2基因變異,由於HER2基因突變的腫瘤表現出較強的轉移能力和侵潤能力,對化療的敏感性也較差,且易復發。在透過專屬HER2標靶抗體藥物精準治療2個月後,不僅整體腫瘤都有縮小,原來因為侵犯到骨頭難以行動的狀況也獲得改善,讓生活終於能回復正常。不過治療上仍有需注意的副作用,例如常見的噁心、疲倦等,醫師會根據患者過往用藥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管理患者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也建議患者多與醫護人員討論,共同決定治療的選擇,提升患者的治療品質。 羅永鴻醫師也鼓勵晚期肺癌患者,今年 5 月 NGS 也獲得健保的部分給付,如果有找出特定基因變異,目前都有很好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同時副作用也較低,越早用藥也能讓疾病獲得控制、延長存活期。若當下無找到合適的標靶藥物,也會將基因檢測結果存入資料庫中,未來可能也有臨床試驗的新藥可以使用,對晚期的肺癌患者來說,都是多一個治療管道。癌症治療儘管會面臨到抗藥性或是復發的狀況,只要隨時與醫師做好溝通討論治療方向,都能有助於疾病改善。

突破性,退化性關節炎新希望!骨科醫學會2024重要發表,70歲患重獲行動力!

突破性,退化性關節炎新希望!骨科醫學會2024重要發表,70歲患重獲行動力!

台北醫學院骨科部及細胞治療中心採用喜躍生醫細胞製程技術發表最新研究,成功利用自體脂肪幹細胞修復軟骨組織,為飽受關節疼痛困擾的患者帶來福音。2024年10月27號台灣骨科醫學會上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李建和教授及醫師團隊的研究發表指出,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和膝關節軟骨缺損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此研究透過採集患者自身的脂肪幹細胞並經由喜躍生醫細胞備置所進行量化培養後將細胞注入受損的關節,可有效促進膝軟骨再生,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 膝蓋軟骨再生的福音,使膝軟骨再生 研究顯示自體脂肪幹細胞植入受損的關節時,可通過調抗來防止軟骨細胞凋亡,從而增加軟骨細胞數量有助於軟骨修復. 自體脂肪幹細胞會釋出外泌體可刺激軟骨細胞的增生,並顯著促進軟骨因子的表達,使軟骨細胞生長。 臨床試驗數據亮眼 軟骨厚度增加 在臨床試驗中,研究團隊對多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進行了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膝關節軟骨厚度明顯增加,疼痛顯著減輕,無重大不良反應,是相對安全的治療。 李建和醫師分享,臨床案例有一位70歲的女士,曾因膝蓋疼痛嚴重,行動不便。經過14個月的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後,膝蓋疼痛明顯緩解,檢查顯示膝蓋關節軟骨厚度明顯增加。 喜躍生醫與健立攜手合作,提供快速篩檢適合對象轉介及細胞採集服務 這項突破性的治療技術現已可提供給更多患者,喜躍生醫與健立診所合作提供民眾快速篩檢關節狀況了解自己是否適合這項治療,可大幅度減少民眾等待時間,提供快速與便捷的服務. 以外,健立診所更提供多元化的治療服務,以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例如: ● 不動刀射頻止痛: 透過射頻止痛技術,為輕中度關節疼痛患者提供輕便的治療選擇。 ● 肩背痠痛治療 (SIS): 採用英國大廠的疼痛治療設備,針對肩部疼痛和僵硬進行精準治療,降低疼痛提升關節活動範圍,重拾生活品質。 健立診所的醫療團隊具備深厚的醫學背景與豐富的臨床經驗,能根據每位患者的獨特狀況,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計畫,提供全方位的關節健康照護。 (圖/教學醫院等級的醫療設備,嚴格把關品質。圖提供:健立診所) 隨著再生醫學的快速發展,治療的應用範圍將不斷擴大。除了退化性關節炎,未來有望應用於其他骨關節疾病、軟骨缺損等。 脂肪幹細胞治療的突破,為關節炎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臨床經驗的積累,期待更多嶄新技術將惠及更多的患者,重拾健康的生活。 瞭解更多:https://www.regentaiwan.com/news/10

秋冬雙疫夾擊!新冠、流感齊發威 長者、慢性病患風險高 醫:勿輕忽新冠重症造成的健康風險

秋冬雙疫夾擊!新冠、流感齊發威 長者、慢性病患風險高 醫:勿輕忽新冠重症造成的健康風險

儘管近期新冠個案看起來有稍稍減少的趨勢,但因為病毒在秋冬較活躍,醫師提醒不能鬆懈,仍要注意是否會有新一波流行;且近期醫院仍有不少住院患者原來沒有染疫跡象,但入院後新冠症狀才突顯的個案,呼籲高風險族群一定要提早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避免重症。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醫師表示,由於新冠病毒傳播力仍高,如果是感染新冠的住院患者,隔壁床或是醫護人員都有很高的感染機率。這樣的風險一直都在,但由於現在沒有全面篩檢,有些病患原來是因為其他疾病住院,後來在院內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症狀,無法分辨究竟是本身就有病毒還是到院才被傳染。 醫院與長照機構群聚風險仍高 建議到醫院不論是看診或是訪客,絕對還是要戴上口罩,避免被感染或是傳染給其他人。王復德醫師提醒,尤其是長照機構,由於住民常是無法活動且抵抗力差,從過去經驗就知道只要一個病房感染,幾乎就會變成群聚感染,絕對要加強控管。 王復德醫師提到,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風族險群除了年長者外,慢性疾病患者更要注意,如果兩種風險因子都有,重症機率更高。從以往重症患者身上發現9成都沒有施打最新新冠疫苗,因此建議高風險群如糖尿病患者、癌症治療病人、免疫疾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氣喘等族群,一定要施打疫苗提升免疫力。王復德醫師補充,由於新冠病毒的病毒株一直在變異,10月政府公布施打的新冠疫苗是針對現在流行的JN.1病毒株家族,也可與流感疫苗一同施打。 長輩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最佳防護 王復德醫師表示,雖然與年初相比,新冠重症個案比較少了,但仍有不少年長者一開始輕忽症狀,覺得只是小感冒,結果看病回去症狀變嚴重,氣喘、高燒不退、血氧掉再度跑急診,有的照X光馬上發現已經併發肺炎,甚至需要插管送加護病房。 除了急重症,對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來說,臨床上發現一旦感染新冠病毒,也會造成其他慢性疾病病情惡化。王復德醫師分享,像本來血糖控制良好,卻開始變得不穩定,這就是新冠帶來的影響。隨著秋冬季節呼吸道疾病的流行高峰期到來,他也特別提醒長者,不要覺得少出門就不會被感染,家人在外工作會把病毒帶回家,且用餐吃飯也不會戴口罩,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更建議除了可以加打流感疫苗之外,再補上肺炎鏈球菌疫苗也能讓防護更完備。 王復德醫師也提醒長輩平時三餐要正常、睡眠充足才能培養免疫力,此外最好可以在空氣流通的地方進行簡單運動、散步、曬曬太陽。平時更是要做好衛生習慣,不要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如有觸摸手扶梯還是電梯等都要洗手避免接觸口鼻眼。透過施打疫苗與落實生活好習慣,就能將新冠病毒的預防工作做到最好。

全身佈滿水泡如針刺火燒!「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痛不欲生,老師罹患罕病幾乎無法出門上課

全身佈滿水泡如針刺火燒!「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痛不欲生,老師罹患罕病幾乎無法出門上課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皮膚疾病,雖然名稱中有『乾癬』二字,但其實與一般乾癬是兩種疾病,兩者症狀差異相當大。患者發作時不僅身上會有大面積膿疱,不小心壓到更會滲出組織液,傷口也會疼痛異常,往往無法工作甚至連睡覺都在痛,反覆感染與治療也讓患者幾乎陷入憂鬱。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暨皮膚科教授鐘文宏醫師說明,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症狀表現除了皮膚會長紅疹、膿疱之外,更會有明顯刺痛感,大量膿疱也常有破掉的組織液滲出,對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台灣有100~200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患,女性族群較多,甚至也有剛出生的嬰兒年紀小小就必須忍受全身膿疱的折磨。鐘文宏醫師說明,6~7成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基因變異造成,除了平時就有皮膚症狀的困擾,若受到感染如感冒或特定藥物刺激到免疫系統更會誘發疾病發作,嚴重時不但會發燒、關節痠痛,如果白血球指數暴增甚至導致肺炎,還會有敗血症風險。 與IL-36基因變異有關,傳統治療效果不佳 鐘文宏醫師表示,以往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治療主要以類固醇或A酸、免疫抑制劑為主,但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基因變異(IL-36)較有關,傳統治療方式往往效果有限,病患常面臨反覆發作的困境,有些案例甚至使用類固醇後又更嚴重,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更有剛出生的小嬰兒個案,若是長年以傳統類固醇或者A酸治療,還可能有長不高的風險。 慶幸的是,現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已有新的生物製劑治療法,能夠對發炎狀態加以控制,鐘文宏醫師說明,從臨床實驗當中能看到病患透過新型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相當好,有些個案可以半年到1年都不會復發。目前新型生物製劑已於7月1日納入健保給付,在診斷上也會先區別是乾癬還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如果是局部病兆不嚴重會先以傳統方式治療,若有大面積區塊合併發燒情況,就會評估投以最新的生物製劑藥物。 新型IL-36生物製劑幾乎能完全清除病兆 助穩定控制回歸生活正軌 鐘文宏醫師門診就有一個40幾歲的女性老師是IL-36基因變異的個案,2、3年前發作時幾乎沒有辦法上課必須請假,膿疱多時組織液滲出到衣服幾乎無法出門,晚上也因為傷口疼痛無法好好睡覺,甚至因為大腿與臀部有大片面積的膿疱坐也無法坐,反覆治療3個多月都沒有消退相當痛苦;後來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不僅膿疱傷口改善相當多幾乎可以完全清除,也很長一段沒有復發,現在控制良好。 鐘文宏醫師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不只是皮膚癢或外觀的問題,病患是會疼痛到幾乎是到憂鬱的狀態,有些病患甚至一出生就有,必須治療到8、9歲相當辛苦,他也期盼未來18歲以下也列入適應症,有機會使用新的生物製劑。鐘文宏醫師也強調,新的生物製劑治療不僅明顯改善病兆,且能有效降低復發率,有些人幾乎能完全消除病兆。全身膿疱性乾癬雖然是罕病,但其實沒有發作與常人無異,如果透過新藥能夠及早介入,對於回復正常生活與社會貢獻也有正面效益。

新冠肺炎加重肺病患者病情,恐加速肺功能惡化!胸腔科醫:即便輕症一旦染疫後續咳、呼吸急促更難醫

新冠肺炎加重肺病患者病情,恐加速肺功能惡化!胸腔科醫:即便輕症一旦染疫後續咳、呼吸急促更難醫

儘管新冠肺炎感染已朝輕症發展,但對慢性肺病患者來說,一旦染疫所造成的肺部破壞力卻是不可輕忽,胸腔科醫師提到,像是COPD、肺纖維化患者一旦感染不僅會引發既有疾病惡化,即便提早投以抗病毒藥物,臨床上仍會造成肺功能下降、復原時間更久,甚至有些本來還能使用氧氣下簡單活動的病患變成需靠呼吸器才能活命。 台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古世基表示,今年度新冠肺炎表現與2019年一開始致命性很強的型態有些不同,過往是發燒幾天就爆發導致呼吸急促甚至呼吸衰竭等狀況,但由於病毒株的改變,現在新冠肺炎症狀比較像感冒如喉嚨痛、發燒等呼吸道症狀,但值得注意的是,特定高風險族群仍可能會惡化進展成重症。 肺部疾病患者感染新冠最怕留下不可逆影響 臨床上觀察肺部疾病患者染疫後其實最擔心的是後續後遺症,古世基醫師說明,即便是急性期是屬於輕症,但肺部一旦處在發炎的狀態,呼吸道黏膜狀態變差更容易讓痰液堆積在局部,而造成咳嗽、痰多,即便是感染恢復後也不乏會留下喘、胸悶等問題,也影響到原來的疾病控制;也因此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如COPD、肺纖維化、或氣喘等,施打疫苗絕對是首選的主動防護。 古世基醫師表示,除了肺部疾病患者,其他像是年長者等高風險族群,有症狀時建議先快篩,即便是陰性隔2天也要再快篩一次,提早了解是否感染,才能盡快就醫服用抗病毒藥物,減緩後續症狀發展的嚴重度。 古世基醫師提到,新冠肺炎感染仍然相當盛行,以台大醫院急診的臨床案例來看,7、8月發現嚴重呼吸道感染的病患很高比例是新冠肺炎感染,傳染途徑通常來自家人,甚至變成居家群聚交叉感染。因此,若有家中有年長者或免疫力差的患者,要特別留意,同住家人最好施打疫苗保護自己與家人,若出現症狀時也要特別注意,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同住家人。 流感、新冠疫苗合併施打是保護高危族群最好方式 隨著秋冬呼吸道疾病流行季節到來,新冠肺炎與流感合併感染會導致感染相當嚴重,古世基醫師表示,這兩個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是相似的,呼籲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可合併施打,兩者疫苗不會產生交互作用影響保護力,可帶來雙重保護;如果有自體免疫性疾病、癌症治療、使用生物製劑的對象,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當的施打時間。以嚴重氣喘患者為例,打生物製劑比較擔心藥物會影響疫苗接種的保護力,但通常兩者只要間隔1週以上就沒有太大問題。 古世基醫師也呼籲,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除了施打疫苗外,日常也別放鬆防疫警戒。門診就有70幾歲肺纖維化的患者,本來病情都控制穩定,雖然氧氣交換的功能比較不好,平時只要戴氧氣設備還可以簡單活動,結果感染新冠肺炎後變成壓垮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呼吸衰竭必須插管,且因肺部感染讓肺部纖維化狀況更差,現在只能依賴呼吸器住在機構療養。 古世基醫師提醒,即便是一般民眾在人潮密集地方仍建議配戴口罩,維持勤洗手的習慣。至於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除施打疫苗外,建議還是要持續訓練身體的耐受度,且最好是選擇在空氣流通的空曠處適時進行運動較為妥當。

體力變差、氣喘吁吁… 2成民眾仍被長新冠影響,台大醫:過度輕忽以為「流感化」,身體硬朗長輩健康被擊垮

體力變差、氣喘吁吁… 2成民眾仍被長新冠影響,台大醫:過度輕忽以為「流感化」,身體硬朗長輩健康被擊垮

疾管署宣布10月1日起流感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步開打,儘管新冠肺炎目前沒有大規模流行趨勢,但醫師擔憂民眾對疫情過度輕忽,新冠肺炎的重症與死亡個案仍多,特別是年長者更常出現一開始以為是小感冒而病情急轉直下的狀況,一定要特別注意。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門診中心副主任曹玉婷醫師表示,國際上持續關注新冠病毒帶來的影響,感染新冠病毒帶來的不是只有呼吸道的問題,也會影響其他器官,像是心、腎、腦部都可能受到損傷;「長新冠」也不只發生在年長者身上,門診不少65歲以下的族群都有這樣的情形,有些個案表達以前跑步可以跑很久很遠,但現在肺功能變得很差,一下就覺得累或是喘,或是老人家以前身體很硬朗,但染疫之後整體健康狀態都變差,一下子老了很多。 新冠病毒恐影響不同身體系統 10-20%民眾確診後會出現長新冠問題 曹玉婷醫師說明,目前流行病毒株以JN.1家族為主,症狀多以發燒、咳嗽、喉嚨痛表現,也有少數嗅、味覺異常情形,但比較令人擔心的是有高達10~20%民眾仍有長新冠症狀,包括全身倦怠、沒力氣、運動活力差、喘、頭痛、失眠、輕微認知障礙(腦霧)。長新冠症狀的原因相當複雜,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多種病理變化,影響不同的身體系統,包括心血管、呼吸和神經系統。另外,感染後的免疫系統反應可能持續處於過度活躍狀態,導致持續的炎症和相關症狀。 更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對年長者的健康衝擊,曹玉婷醫師指出,自己門診就有一位70歲的伯伯平時定時回診看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疾病控制良好,跟太太兩人互相照顧,也有活躍的社交活動。但因為對疫苗較有疑慮,也認為健康狀態穩定,完全沒有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結果伯伯前陣子染疫,一開始也認為是一般感冒症狀有喉嚨痛與發燒而已,想不到短時間內就轉胸痛、呼吸困難直接到急診確診為肺炎,甚至已經到需要插管住加護病房的狀態,幸好後來痊癒出院。 但後續門診追蹤時,伯伯表示體力變得很差、很容易累,跟太太出去散步一下子就感覺喘必須回家休息,更不用説參與社交活動了。後續花了伯伯半年以上的時間休息調養才漸漸恢復元氣,伯伯也說自己真的嚇到了,等到身體狀況穩定後,就馬上補打最新新冠疫苗。 曹玉婷醫師強調,不論是年長者、嬰幼兒、孕婦,或是原來就有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孕婦、免疫力低下者、正在進行化療、器官移植者、慢性呼吸道疾病者都是高危險族群,儘管現在新冠病毒沒有大流行的跡象,但重症個案仍多。新冠肺炎並未有大家以為的「流感化」趨勢,高危險族群一定不能輕忽。曹玉婷醫師也提醒,新冠病毒停留體內越久、影響越大,如果高危險族群確診後,要盡快使用抗病毒藥物,透過截斷病毒的複製鍊來降低對身體影響。 醫籲:高危險群10月一定要施打最新疫苗 10月1日起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曹玉婷醫師呼籲,施打疫苗仍是預防重症與死亡最有效的方式。很多人對施打疫苗仍有迷思,曹玉婷醫師認為,民眾必須將疫苗的副作用與遇到病毒但卻沒有抗體恐帶來的健康風險做衡量,新冠疫苗推出後持續有相當多的研究監測疫苗的效益與安全性,要聽信專業而非以訛傳訛,除非是已經知道對特定疫苗過敏,不然其實不用過度擔心。 曹玉婷醫師也提醒,如果比較擔心可以在打完疫苗後留在診所觀察30分鐘,沒有急性過敏反應就可以回家休息,通常打完疫苗生活都可以如常,只要不要過度激烈運動造成心肺負擔過大即可。

癌症單一治療原發病器官已非唯一,醫:透過跨癌別找出特定基因變異是新穎精準治療之趨勢

癌症單一治療原發病器官已非唯一,醫:透過跨癌別找出特定基因變異是新穎精準治療之趨勢

癌症的精準治療再進化!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檢測的進步,更加速了「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的發現,除了以原發病器官為基準的治療概念,癌症治療又多了以「特定基因是否變異」為概念的標靶新時代,這也讓某些癌症病友有更多的治療機會。 什麼是「跨癌別特定基因」?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醫界發現不同的癌別也可能有相同的基因突變,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姜乃榕醫師表示,這是一種新的癌症治療概念,以往的標靶藥物都是因應特定單一癌症治療,「跨癌別」是以基因變異為靶點,若在不同的癌別上出現特定且相同的基因變異,在第一線標準全身性治療無效後,不同的癌別也能因為有「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而使用同一個標靶藥物來治療,即所謂「異病同治」的概念。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的進步與健保的部分給付,有助更快找到重要的基因變異,民眾在治療癌症上也能有更完備的精準治療機會。 透過NGS找出特定基因變異,投以精準的標靶藥物爭取更好的治療成效 姜乃榕醫師說明,在常見的跨癌別特定基因有像是BRAF V600E突變、NTRK及RET基因融合和HER2蛋白質過度表現等,這些基因變異在肺癌、乳癌、甲狀腺、黑色素瘤、大腸癌、膽道癌等多種癌症都有可能會發生。以BRAF V600E突變為例,以往主要是在黑色素瘤及甲狀腺癌較常見,後來發現在大腸癌和膽道癌也會出現,但相對來講發生率較低。 目前臨床針對無法開刀的第三期或第四期已轉移的膽道癌患者,第一線標準治療是化療加上免疫治療,同時進行NGS來找出是否有特定基因變異,當化療與免疫效果不佳時,就可以馬上根據檢測結果,盡快選擇較適合的第二線治療。 姜乃榕醫師說明,以往化療是透過抑制壞細胞所進行的全身性治療,但正常細胞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透過NGS所檢測出來的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來選擇對應的標靶治療,將可以更專一性的對抗癌細胞。 膽管癌晚期患者期盼跨癌別治療納入健保給付 姜乃榕醫師臨床有一名65歲男性晚期膽道癌的個案,在開完刀3個月後就發 線有多顆肺部轉移,腹腔也長出新腫瘤,接受第一線化療加上免疫藥物後效果不佳,透過NGS檢測發現是BRAF V600E基因突變,遂建議使用跨癌別特定基因變異所對應的雙重口服標靶藥物使用。該案例治療2~3個月後,不僅腹腔腫瘤明顯變小,肺部轉移的腫瘤也幾乎快要消失,長達8個月病情都獲得穩定控制,原來腹痛與吃不下的情形也獲得改善。 姜乃榕醫師表示,目前在肺癌、黑色素瘤、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跟膽道癌等多種癌症都有可能發現相同的「跨癌別」BRAF V600E基因變異,且目前已有對應的口服雙標靶藥物可以使用,但目前健保只有給付在肺癌與黑色素瘤。姜乃榕醫師強調,以往特定標靶藥大都只給付在單一癌症,但隨著NGS檢測技術及藥物發展的進步,在多種癌別具有相同特定基因變異,就可以使用同樣藥物的治療概念已成為另一種新穎策略,且大部分已能達到一定治療效果。因此即便是較罕見的癌症或基因變異型態,如果能找到特定的標靶藥物,就有很大的機會能給患者相應的療效,期待健保能逐漸放寬標靶藥物給付在更多癌別具有「特定基因變異」,帶給病患更多的治療希望。

年長者新冠肺炎症狀通常非典型,發燒可能不明顯!醫提醒:嗜睡、意識不清都是警訊

年長者新冠肺炎症狀通常非典型,發燒可能不明顯!醫提醒:嗜睡、意識不清都是警訊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的重症病患9成幾乎為年長者,隨著新冠病毒持續變異,馬上要進入秋天呼吸道疾病流行季節,醫師表示,這幾週其實就有發現呼吸道症狀病患有增加趨勢,今年10月1日同步開打流感與新冠疫苗,年長者為第一波疫苗接種對象,也呼籲及早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 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李龍騰主治醫師表示,這2週上呼吸道症狀的病患都有增加趨勢,但由於目前民眾自主篩檢新冠肺炎的意願較低,因此很難辨識是否為新冠肺炎,以門診來看新冠肺炎的病患主要為中壯年,多為喉嚨不適的輕症。但李龍騰醫師提醒民眾千萬不可輕忽,因為仍舊有不少的年長者其實已經出現重症,甚至在住院治療。 新冠+流感更會提高續發性細菌感染機會 李龍騰醫師強調,年長者感染新冠後容易快速轉惡化,多因為發燒狀況不明顯,加上症狀表現往往都屬於非典型,因此常常被忽略,他特別提醒,如果家中長輩開始有喘,加上嗜睡、意識不清楚,說不上來哪裡不舒服的情形,一定要立刻就醫。 隨著秋冬季節到來,如果流感與新冠肺炎同時感染,不僅容易使症狀加劇更難辨識,兩種病毒夾擊也更會引起續發性細菌感染。李龍騰醫師提醒,如果老人家本身就有慢性疾病的話,更可能讓病情惡化;近幾個月呼吸道症狀的病患,不少都是這樣交叉感染,除了喉嚨不適又多了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 慢性疾病患者要注意病情控制狀況 「施打疫苗是預防新冠肺炎重症的最主要方法」,李龍騰醫師表示,還是會遇到不少擔心打疫苗會出現副作用,或是覺得之前已經打過就不用再打的長輩,他建議家人一定要多與長輩溝通、鼓勵他們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之後秋冬季節到來,病毒會更活躍,難以預料是否會再度有一波流行高峰,一定要提前做好預防,加上目前重症都是老人家為主,且死亡率並沒有降低,絕對不能輕忽。 李龍騰醫師提到,以這一波新冠肺炎病毒株的症狀表現來看,比較沒有流鼻水,但會伴隨喉嚨痛、有點喘及發燒。目前在醫院看到的重症個案通常是年長者或者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肺疾病、氣喘的病患,一開始都以為是感冒,後來突然病情惡化轉到加護病房。特別是許多長輩同時都有多個慢性疾病,一定要特別留意,若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建議進行快篩,並儘早就醫。最重要的是,年長者與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要記得去接種流感與JN.1新冠疫苗,提升免疫力、降低重症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