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新冠病毒對幼兒具威脅!新冠流行期間,哮吼症增1倍,恐引發呼吸困難 專家籲:兒童快打新冠疫苗

新冠病毒對幼兒具威脅!新冠流行期間,哮吼症增1倍,恐引發呼吸困難 專家籲:兒童快打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已於10月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小兒科醫師提醒,新冠病毒的傳染力至少是流感的3倍,重症病例也比流感多且嚴重,除了年長者要特別留心之外,3歲以下的幼兒更容易併發為哮吼、呼吸喘、熱性痙攣住院,近期一直都有這樣的個案,家長千萬不可輕忽。 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顏廷聿主治醫師表示,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病毒9成一開始多以輕症為主,像是會有喉嚨痛、流鼻水、發燒等上呼吸道症狀,但近期發現兒童常見的哮吼症狀在新冠流行期間,發生率增加了1倍多,以往如果一般病毒感染通常有5%的哮吼發生率,但新冠流行期間,發生率增加到12%。 兒童接種新冠疫苗能預防9成以上的嚴重併發症 顏廷聿醫師說明,哮吼指的是因病毒感染造成喉嚨腫脹、呼吸道狹窄,小朋友會有如狗吠般的咳嗽聲、吸氣喘鳴、聲音沙啞等情形,嚴重甚至會導致呼吸困難。另外,每六個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就有一個會出現神經學症狀,例如:頭痛、熱性痙攣、抽筋、肌肉無力、反射異常、嗅/味覺異常…等。其中,會引起全身抽搐的熱性痙攣,並不少見,也是需要緊急送醫與住院的常見原因。 顏廷聿醫師表示,兒童染疫雖然不像年長者較有重症問題或者高死亡率,但如果有延伸併發症住院比率仍高。今年台大也有合併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個案,這些孩子原本沒有慢性疾病,但確診後卻除了發燒、皮疹、眼睛紅,甚至出現休克、併發血管瘤病變的狀況。南部也出現未接種疫苗幼童,新冠確診後併發腦炎,病程快速甚至是用藥都來不及的嚴重個案。 接種新冠疫苗,能預防9成以上的嚴重併發症,例如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發生風險。但不少家長仍擔心孩童接種疫苗的安全性問題,顏廷聿醫師表示,兒童接種疫苗的副作用主要是發燒(3~10%)及局部施打部位疼痛,之前家長比較擔心的心肌炎比率相當低,且主要是發生在青少年至青壯年的男性個案。 長新冠問題恐影響兒童學習專注力 顏廷聿醫師指出,長新冠症狀不只成人有,其實各國都一直存在兒童長新冠問題;確診後若2個月後仍有殘餘症狀,都算是長新冠。根據臨床觀察,以0~3歲的孩子來說,長新冠的表現會有情緒不穩、睡眠不佳、食慾差、腹脹、腹瀉、鼻塞、咳嗽狀況,3歲以上學齡孩童則會有容易疲勞、記憶力減退,或者是出現皮疹等皮膚問題,而青少年也有感疫後情緒不穩的個案,這些都會讓孩童的課堂學習與專注力受到影響。所以幼童接種疫苗不只是預防重症,也可以避免長新冠。 顏廷聿醫師呼籲,台灣過去經歷3~5年的防堵策略,所以民眾幾乎都面臨免疫負債的狀況。隨著新冠肺炎的病毒持續突變,即便之前接種過疫苗,現在半年過去也沒有保護力了,因此10月開始接種的最新JN.1新冠疫苗若符合條件建議趕快去接種。 另外,由於兒童免疫力不成熟,任何病毒在身體複製量都是高於成人,這也代表傳染力相當強,因此如果家中有長輩同住更要高度注意,兒童接種疫苗不但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家中的長輩。而如果家中有剛出生未滿六個月的小寶寶,由於還不能接種疫苗,家人就必須採用圍堵策略,除了接種疫苗外也要勤洗手,有感染就戴上口罩,盡量減少病毒帶到家裡,同時也要增加自己抵抗力來保護孩子。

糖友福音!成大醫院引領照護新時代 即時檢測助穩定回診 重拾健康新生活

糖友福音!成大醫院引領照護新時代 即時檢測助穩定回診 重拾健康新生活

隨著全球高齡化趨勢來臨,糖尿病的罹患率也急速上升,糖尿病患者除了面臨必須控糖的健康管理,更重要的還有回診日常,台灣有超過250萬人確診糖尿病 ,對廣大糖友們來說,面對來回醫院的奔波與抽血的恐懼仍相當辛苦,如何讓糖友獲得更好的照護計畫,也是政府與醫療院所共同努力的目標。

一家之主因乾癬問題險丟工作!乾癬不只疾病,身心壓力帶來的「累積生命損傷」更需高度關注

一家之主因乾癬問題險丟工作!乾癬不只疾病,身心壓力帶來的「累積生命損傷」更需高度關注

一名50幾歲的一家之主從事製造業工作,由於長期有中重度乾癬的問題一直沒治療好,近期老闆請他先治療完成再來上班,但如果一直就醫不上班將影響到全家生計。透過醫師了解狀況後,以口服、照光搭配最新生物製劑治療,讓原來需要半年以上的療程縮短至幾週就達9成以上好轉,他很感謝醫師說:「皮膚改善真的救了全家!」

AI智能測膚讓醫美更進階!醫:透過偏光技術與大數據分析精準診斷肌膚問題,治療抗老更有依據

AI智能測膚讓醫美更進階!醫:透過偏光技術與大數據分析精準診斷肌膚問題,治療抗老更有依據

在進行醫美療程時,越來越多診所會進行各種肌膚檢測,醫美諮詢及評估能更精準客製化治療方案,目前更有診所引進最新AI智能檢膚利器,不僅在技術面更能真實呈現臉部輪廓、膚況、深層色素細節,透過濾鏡偏光的變化與大數據分析,不僅讓皮膚問題無所遁形,更能準確分析衰老因素,提供精準治療。 藏琢診所院長張維宸醫師表示,除了瞭解客戶的訴求,更關鍵的是精準的診斷膚況及問題,這樣才能提供最適切的解決方案,所以診所多年來都在使用最先進的肌膚診斷工具,協助醫生做出最精準的判斷。如果肌膚有本質問題像是痘痘或酒糟,也需要先正確診斷治療,而非仰賴醫美療程,皮膚健康的底子打好,才能進一步追求質感與美麗。 協助醫師更正確判斷,抓出不良保養習慣 在追求個人化美感當中,近年推出的宜膚V(EVE V)AI智能測膚的輔助更是一大利器。張維宸醫師說明,例如很多人主訴自己粉刺很多,但其實粉刺形成因素很複雜,不一定跟出油絕對相關,甚至有可能根本不是粉刺,而是酒糟、蟎蟲、或保養品相關問題。以往只能仰賴醫師經驗判斷,有可能陷入見樹不見林的診斷誤區,現在透過EVE V全方位分析肌膚特性,醫師更能準確診斷病因,對症下藥。 張醫師門診有一名患者,因為工作需求經常使用多種保養品,皮膚又有點敏感且乾燥,因工作關係須保持光澤感,於是使用更多油性保養品,結果粉刺越長越多,甚至已經轉變為酒糟肌;透過EVE V檢查發現皮脂本身分泌不多,角栓卻相當多,敏感泛紅問題也一覽無遺,搭配問診結果,正確診斷出是因為擦太多油性保養品造成的角栓堆積,因此治療粉刺的重點就不是清潔類型治療,而是應該調整保養品。 肌膚分析更深入,找出真正光澤與質感參數 EVE V運用大數據分析,也能提供更多分析指標,像是黑眼圈問題EVE V能進一步分析是血管型、色素型、或結構型;另外有時表面上是痘痘問題,但透過EVE V深入分析卻顯現是酒糟肌,這些都提供了醫生更好的診斷線索。在醫美療程的成果上,EVE V能以精準的拍攝技術呈現對比,讓客戶更清楚了解改善狀況,對於肌膚的進步更有信心,追蹤上也更有效益。 另外張醫師也說到,對於亞洲人很常見的肝斑問題,EVE V也提供了更精準深層的檢視,可以在肝斑早期,甚至還沒有冒出來前,肉眼還看不清楚時,就提早發現、提早診斷,這樣醫師可以提醒病人做出更好的早期預防,或是提供最好的治療。 EVE V使用更多偏光跟濾鏡的技術,分析瞭解肌膚紋理、色素、出油、組織結構等細節狀態,張維宸醫師認為能更精準診斷問題,也能協助打造更自然的肌膚光澤與質感,他也提醒,一定要有健康的肌膚再來做醫美療程才是正確的邏輯跟步驟,透過整體性的優化,才能達到真正的美麗。

每3秒將有1人因超級細菌死亡!三軍總醫院啟動衛教巴士呼籲全民上車迎擊抗藥性危機

每3秒將有1人因超級細菌死亡!三軍總醫院啟動衛教巴士呼籲全民上車迎擊抗藥性危機

「抗生素抗藥性是沉默的全球疫情。」為幫助大眾深入了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三軍總醫院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更表示抗藥性細菌的防範沒人能置身事外,期望透過本次活動提升全民對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認知與警覺。 根據數據統計,2035年全球平均壽命將因抗藥性縮短1.8年,2050年每3秒將有1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抗生素濫用導致全球面臨無藥可用的危機。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抗藥性細菌的防範,從醫護人員到民眾都必須建立起正確認知,濫用抗生素的後果讓不少民眾死於感染症,沒人能置身事外,為此更會深入加強三軍總醫院抗生素的監控與管制,為病人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抗藥性已成為「全球性醫療緊急危機」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莊人祥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抗藥性細菌的蔓延將導致2050年每3秒有1人因感染超級細菌死亡,造成的不僅是民眾住院天數的增加,更是社會經濟的損失。醫療品質策進會張上淳董事長更表示,台灣每年因抗藥性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千億元,不僅是巨大的財政負擔,也是公共健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也強調,抗生素抗藥性已是沉默的全球疫情,今年健保署已啟動健保補助計畫,透過對醫療機構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抗藥性細菌的比例。 三軍總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醫師表示,臨床上仍可見民眾有錯誤迷思,包含以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主動要求抗生素導致不當使用進而產生抗藥性,到最後恐會導致簡單的感染也無藥可用的情況。邱俊翔醫師解釋,民眾平時面對的流感、新冠肺炎主要是病毒感染,多數是不需用到抗生素的。 提早停藥或者過度使用都會帶來不好影響 三軍總醫院感染及熱帶醫學科主任林德宇醫師也提到,抗藥性就是細菌在抗生素的壓力之下自然演化出的物競天擇狀態,民眾不論是沒有吃足或者是過度使用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提早停藥會讓抗生素濃度不足使細菌演化導致最後殺不死,濫用過多抗生素也會破壞腸道好菌傷害生理機制,因此遵守醫囑才是最正確的作法。 因此,邱俊翔醫師也呼籲民眾,服用抗生素除了從生活中落實「4不1要」原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也鼓勵民眾在診間多做3個詢問:「有沒有抗生素?」、「吃多久」、「注意什麼?」來為健康把關。 邱俊翔醫師補充,過去民眾都會認為抗藥性離自己很遠,但其實抗藥性不只是會發生在院內或多重感染的病患,連畜牧業在動物身上使用抗生素都有可能在環境內篩選出抗藥性細菌,與民眾息息相關,這次透過的抗生素衛教巴士概念,就像是邀請民眾上車一樣,期望透過共同了解抗藥性的重要一起帶動觀念提升。邱俊翔醫師強調,微生物的抗藥性一直在發展,除了透過民眾認知的傳達,也呼籲醫護人員對抗生素能更多樣性使用,讓抗生素的使用更具效益。 三軍總醫院對於提供民眾健康照護一直持續不斷努力,在去年三軍總醫院所參與的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計畫更獲得政府認證,未來透過與基層醫療診所共同努力,相信也會繼續提供更優質的醫療照護。

私密問題有口難言?女醫師悄悄話:敏感度低、乾澀感不適 PLT助重拾自信

私密問題有口難言?女醫師悄悄話:敏感度低、乾澀感不適 PLT助重拾自信

血小板本身因為有免疫球蛋白、新生細胞與纖維母細胞等凝血作用,有保護受傷細胞的功能,讓細胞癒合、抗發炎,由於豐富的生長因子,因此也常用於醫美療程當中;近年話題相當熱門的PLT與以往PRP都是透過血小板萃取後的自體因子,為何近年PLT成了醫美甚至是私密處保養新寵? PLT(Platelet-Lyophilized Treatment),一種是透過特殊技術萃取出的高濃度血小板,再將其做成製成凍晶的型態,相較於以往PRP的差別,PLT 凍晶透過瓶裝的方式在特殊環境的實驗室已可進行存放,且每瓶都有10億個以上的血小板運用,在醫美療程上是相當大的突破。 與PRP相比,純度、穩定性、安全性都更高 台北秘境美學診所副院長沈怡岒醫師說明,PRP與PLT都是萃取自體血液,PRP是抽血當下離心後來使用,也必須當次使用完畢;當身體狀態不穩定時,便會影響到PRP萃取的品質與數量。因此,當患者是需要穩定性大且長時間大量的醫美治療時,PLT就是比較適合的選擇,加上PLT會持續進行純化的動作,因此在安全性、穩定性上都較高。 血小板的萃取治療臨床上對於女性私密處有很好的運用,沈怡岒醫師表示,很多產後婦女會遇到私密處乾燥、性交時疼痛等不適,或者是萎縮型陰道甚至是尿失禁,多年以來都是以PRP來治療,但由於PRP難免會有些血液中的雜質,因此少數患者會有不適問題,加上每次治療都要抽血,對於害怕針感的患者壓力也相當大;由於PLT濃度更高且雜質較少,對於治療密處問題女性族群不僅能降低不適感,效果也很加分。 除私密處,臉部保養、頭皮問題都可廣泛運用 沈怡岒醫師提到,PLT不僅可用於私密處,像頭皮問題、臉部肌膚,甚至是用到組織抗發炎都可以運用相當廣泛,只要抽取250c.c.就能做出20瓶的PLT凍晶,存放時間能到3年,加上一次抽血就能分裝多瓶,進行不同部位的治療,因此如果患者想要用到多處像是臉部肌膚、頭皮或者是私密處治療都沒有問題。 沈怡岒醫師說明,在門診患者的回饋都相當好,PLT其實就是PRP的升級版,不管是想讓細胞修復或者促進增長、抗老都更有效益。像是不少患者很在意眼周細紋、抬頭紋等,有時候肉毒打完時可能無法完全撫平,但又不想仰賴填充物,就會使用像是用水光針在真皮層下補充水份,由於會需要單點施做難免會有不適,而使用PLT不僅能降低不適感,也會讓周邊組織發炎狀態減少,讓皮膚更快恢復良好狀態。 不管任何運用PLT的療程,都要與醫師充分溝通需求,並針對個人健康狀態評注意事項。沈怡岒醫師強調,通常患者在抽血前3天都會提醒避免飢餓、減重狀態或者吃太油、辛辣或者是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且要避開生理期,另外也要檢視是否有使用免疫或者是凝血等藥品,這樣不僅能讓萃取的血液純度狀態更好,也兼顧到病患安全,特別是如果需求更大的患者,也一定要與醫師討論了解好療程,再來進行完整的抽血準備。 沈怡岒醫師提醒,通常一次療程會建議至少要做到3~5次,間隔4~6週才會達到效果的延續性與效果,做完之後遵守醫囑服用需要的藥物,避免劇烈運動,通常有紅腫狀態大約3~5天都會緩解,如果有疼痛加劇或者是過敏明顯,就要盡快回診。 在醫美治療上,PLT由於是抽取自自身血液,加上純化度更高,因此安全性、效益都更好,沈怡岒醫師提醒,無論進行何種療程,都應事先與醫師充分溝通,以了解自身需求,才會讓療程有最好的滿意度。

新冠後遺症不容小覷!留英高中生長新冠2年才痊癒,台大醫師:兒童新冠疫苗不可少

新冠後遺症不容小覷!留英高中生長新冠2年才痊癒,台大醫師:兒童新冠疫苗不可少

10月開始新冠肺炎與流感疫苗已可同步接種,呼籲大家可以同時一起接種兩種疫苗,根據台大醫院的臨床案例顯示,今年5~8月因新冠肺炎住院的兒童相當多,病房也幾乎是滿床狀態,小兒科醫師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的狀況多,通常是因為沒有接種疫苗,加上年紀小的孩子本來就容易因肺炎住院,無可避免的新冠肺炎病毒一直在變異,如果有新的疫苗建議都要接種來保護孩童,可使降低併發COVID-19及流感重症發生風險。 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醫師表示,新冠肺炎從2022年大流行以來,主要是Omicron變異株延伸出的JN.1、KP.2、KP.3,不管是哪一種病毒株,其實都一直有兒童住院個案。 今年5~8月兒童病房因新冠確診個案多幾乎滿房 以台大醫院來說,從2022年因新冠肺炎住院累積了1千多名病童,當中重症比例達8~10%,多發生在3歲以下幼兒,併發症除了一般比較常見如哮吼症的氣管發炎、聲音沙啞、呼吸雜音、呼吸困難狀況,也有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肺炎、腦炎都有,甚至有需要使用呼吸器,雖然現在已經是新冠肺炎後疫情時期”,出乎意料今年5~8月兒童病房幾乎都是滿床狀態。 張鑾英醫師說明,從臨床觀察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2~6週可能發生的MIS-C,在不同器官會有不同發炎表現,如發燒、全身性紅疹、眼睛紅、淋巴結腫大、手腳腫、草莓舌,也會有腸胃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今年8月底台大醫院就收治有2名個案,除發燒長疹子,同時合併嚴重腸胃道症狀,不僅腹痛,更吐到膽汁都出來無法進食,最後甚至合併休克需使用強心針,這2個案都是僅2歲的幼兒,且MIS-C發病之前都沒有接種疫苗。特別要說明,因為台灣已經不再進行廣泛的COVID-19病例通報,醫療系統可能無法充分追蹤MIS-C病例,特別是因為這種症狀有時可能會與其他疾病(如川崎病)混淆。此外,由於不再需要新冠通報,家長或醫療人員可能不會將這些症狀與之前的感染聯繫起來,導致延遲診斷和治療。 張鑾英醫師強調,沒有接種疫苗仍是孩童確診後轉重症的最大風險,年紀小本來就容易因肺炎住院,如果幼兒本身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腦性麻痺、免疫力不全、氣喘等,更是一定要接種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也能防止5~6成長新冠 另一個對孩童或青少年的健康影響則是長新冠。張鑾英醫師表示,根據臨床資料統計,確診後殘餘症狀超過1個月的長新冠個案約佔26%,症狀超過3個月佔17%,且發現孩童年紀越大(至18歲)發生長新冠的比例越高。 長新冠的症狀表現除了慢性咳嗽、胸悶、胸痛之外,也有疲倦感、胃口不佳、腹痛或是神經系統或是精神狀態問題,像是睡眠障礙、頭暈、精神不集中、情緒不穩症狀,少數也會有嗅、味覺異常,有些症狀甚至維持超過3個月。 兒童COVID-19康復整合門診就有一名在英國留學的高中生,由於沒有完整接種疫苗,在2021年底確診後高燒躺了2、3天,結果急症痊癒後卻開始發生胸悶、胸痛現象,連休息都常覺得喘,也沒辦法爬樓梯,一起床2小時就會開始無力頭暈,也有睡眠障礙,甚至幻聽的問題。 個案2022年於台大整合門診就醫時,竟然在輪椅上也突然斷電睡著,經過檢查發現肺功能嚴重受損,肺活量僅剩38%,遠低於正常值。同時合併自主神經失調,也有低姿態低血壓、情緒不穩、肌力不足等問題,因此台大以多科團隊安排療程,經過1年多的治療與復健,肺功能與其他症狀才慢慢改善,經追蹤治療2年才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張鑾英醫師呼籲,許多國際研究都指出新冠病毒相當特殊,不僅會引發體內慢性免疫系統發炎造成自主神經失調反應,也會造成血清素被抑制等狀況;接種新冠疫苗除了能預防8~9成MIS-C併發症,也能防止5~6成的長新冠。目前,最新JN.1新冠肺炎疫苗已與流感疫苗同步接種,且疫苗安全性已經過多方評估,建議滿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與兒童可提早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扭轉「鱷魚」人生 健保給付小分子標靶藥物讓生活現曙光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扭轉「鱷魚」人生 健保給付小分子標靶藥物讓生活現曙光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且令人極度困擾的皮膚病,有些病患從小因為病灶被同儕取笑,求學之路格外辛苦,成年後更持續影響工作與生活。異位性皮膚炎雖然無法完全根治,但隨著創新藥物的發展與引入台灣,並陸續獲得健保給付,病友已能透過多種治療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病情,新藥更有機會讓原本嚴重搔癢、紅疹、甚至流湯、流水的皮膚恢復正常,幫助病患擺脫多年來的困擾,回歸正常生活。 從小被嘲笑「恐龍」、「鱷魚」,皮膚碰水如火燒,新藥帶來巨大改變 張先生自6歲起就深受異位性皮膚炎的折磨,甚至因為皮膚外觀被同學嘲笑是「恐龍」、「鱷魚」。青春期時為了轉移注意力,就透過打籃球、跑步暫時忘卻這些痛苦,然而每當運動結束,身體的不適感又會捲土重來,讓他無法真正擺脫這場噩夢。多年來,張先生嘗試各種傳統藥物,但每次療效總是短暫,病情依然反覆發作。 過去30多年來,張先生的皮膚不僅持續發炎,更飽受傷口滲液、失眠等困擾,身心備受煎熬。去年更出現最嚴重的發作,四肢、脖子、腋下、肚臍和臀部周圍都開始流湯,碰到水就像被火燒一般刺痛,癢痛難耐,幾乎讓他崩潰。 直到最近在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的建議下,成功申請健保給付的小分子標靶藥物後,張先生驚喜地發現,標靶藥物讓皮膚狀況在一週內好轉、癢痛感也消失,終於可以一覺好眠。 與病症抗戰10年連工作都搞丟,不放棄治療終等到新藥 45歲的黃先生與異位性皮膚炎對抗整整25年。20歲時,他的皮膚開始出現嚴重搔癢與發炎,甚至無法正常工作,且嚴重影響睡眠。多年來,黃先生嘗試類固醇和免疫調節劑等傳統療法,雖然能短暫緩解症狀,但副作用和藥效不佳仍讓他無法擺脫困擾,每次發作都感到絕望。 兩年前,黃先生再度面臨病情嚴重爆發,幾乎讓他放棄治療。就在此時,透過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黃麗珊建議申請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成為生命的轉捩點;病情在短短一個月內大幅改善,睡覺時不再被搔癢折磨,皮膚病灶也逐漸消退,黃先生終於體會到久違健康肌膚的舒適感。 黃麗珊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必須要有耐心,病患若自費使用進階藥物,每月藥費約3萬元,健保給付則可讓病友節省每年近40萬元開銷;健保給付不僅協助病友穩定病情,更大大減輕經濟壓力。 青春期吃類固醇帶來月亮臉等副作用,新藥終於讓媽媽不用奔波擔心 17歲的小騏也是自幼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不僅皮膚出現滲液及出血現象,還因為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導致月亮臉和水牛肩。嚴重病情讓小騏不僅白天無法專心上課,晚上也難以入睡,國小畢業時身高只有120公分,到國中時病情更是急遽惡化,全身幾乎是「體無完膚」。 小騏媽媽帶著他到處求助中醫、西醫,然而大多效果有限,後來在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楊靜宜醫師建議下,申請健保給付的小分子標靶藥物。由於健保給付進階療法的先決條件是半年的紫外線照光和免疫抑制劑治療,住在板橋的他們,每次都花費逾3小時通車上課、就醫。孝順的小騏說,只要有機會改善疾病跟幫家裡省錢,都不會辛苦。成功申請到新藥後,使用短短一週,皮膚就開始退紅,癢感大幅減輕,經過2、3週後其病灶、粗皮也都逐漸消退。小騏說,不僅皮膚狀態恢復良好,更能夠集中注意力唸書,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楊靜宜醫師指出,台灣的健保制度提供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豐富且有效的治療選擇,不管是照光治療還是新型藥物都能有效改善病情。國外這些治療的費用昂貴,但台灣的健保讓病患能用較低費用得到同樣療效;因此病患只要願意走進診間,保持耐心與醫師合作,一定有機會戰勝異膚。 健保給付新藥帶來患者生活巨大轉變 羅陽醫師指出,傳統治療藥物沒有不好,但使用健保就像上補習班一樣,補習前可能只有60分,新藥的治療能將分數加乘,能有效控制病情,大幅改善皮膚狀況。對於像張先生這樣的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健保給付的新藥是巨大的改變,不僅讓病情得到控制,更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傳統療法如類固醇和免疫調節劑,雖然能夠短期緩解症狀,但往往伴隨著副作用,且病情容易反彈。健保給付新型小分子標靶藥物,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不僅大幅降低經濟負擔,病情獲得有效的控制,更是減輕長期病痛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黃麗珊醫師就提到,健保一次性給付12個月的藥物療程,讓病友節省約40萬元,大幅減輕多數家庭的負擔,更徹底改善病人的健康與生活;楊靜宜醫師也強調,健保制度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提供廣泛的治療選擇,讓他們有機會獲得更快速的療效。 異位性皮膚炎雖是難以根治的慢性疾病,但可以妥善控制,患者應保持耐心,與醫師保持密切合作、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與方案,透過健保給付的新藥治療,許多患者病情顯著改善,相信一定能重新找回健康與生活的希望。

孩子得腸病毒變得嗜睡、手腳無力恐是兇猛71型!醫提醒:延誤就醫恐傷腦,一定要隨時注意症狀轉變

孩子得腸病毒變得嗜睡、手腳無力恐是兇猛71型!醫提醒:延誤就醫恐傷腦,一定要隨時注意症狀轉變

腸病毒是一群廣泛存在於環境中的病毒,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腸病毒71型(EV71)。相較於其他腸病毒,71型因其容易引發重症,特別是神經系統併發症如腦炎等,對幼兒健康威脅相當大;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腸病毒71型幾乎全年流行,醫師表示,預防重症的最好方式仍舊是接種疫苗。 茂盛醫院兒科副院長簡佳裕醫師表示,腸病毒種類繁多約70種,其中大部分只會引發輕微症狀如手足口病、咽喉潰瘍及發燒等;然而,腸病毒71型特別容易侵犯神經系統、腦幹,因此對兒童健康的威脅非常大,當病情惡化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或神經系統後遺症,甚至會造成行走困難或長期認知障礙。 腸病毒在台已全年都流行 簡佳裕醫師說明,感染腸病毒71型病情發展往往十分迅速。初期可能僅表現為發燒、喉嚨痛、噁心、手口足病等輕微症狀,但一旦病毒進入神經系統,便可能導致肌肉無力或神經系統永久損傷。因此,如果在發現孩童有肌肉抽動、嘔吐、手腳無力、呼吸與心跳過快等警訊時,就可能是腸病毒71型,一定要立即就醫。 門診近期就有小朋友來的時候只有喉嚨、嘴巴破洞以及發燒現象,症狀看似輕微,但回去之後症狀快速轉為嘔吐、食慾不佳、嗜睡,也有肌肉抽動情形,結果確診是腸病毒71型。因此,家長一定要隨時觀測孩童的症狀,最擔心的是家長沒有注意到徵兆,延誤就醫而影響聽力、運動甚至腦部功能。 腸病毒71型在台灣的流行趨勢與亞洲其他國家相似,由於台灣屬亞熱帶地區,腸病毒幾乎全年皆可能爆發,在學校及托兒所等環境中病毒的傳播尤其迅速。簡佳裕醫師指出,特別是幼兒園或者托嬰、請保姆帶孩子等,若沒有做好防範,往往會引發群聚感染。 新一代疫苗副作用降低 保護力提升 保護孩童免除重症風險 因此,除了密切觀察孩子的健康狀況,簡佳裕醫師特別強調,接種疫苗仍是預防腸病毒重症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最新的腸病毒疫苗保護力高達95%以上,能大幅降低孩子感染71型病毒後引發重症的機率。疫苗接種不僅適用於2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更能有效保護6歲以下容易轉為重症的孩童。 相較於以往疫苗,新一代疫苗的副作用大幅降低,且接種間隔縮短為28天,家長可更快速地為孩子建立免疫保護力。特別是先天性疾病的孩童或未曾感染過腸病毒的嬰幼兒,更應及早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 簡佳裕醫師提到,目前家長慢慢了解到腸病毒帶來重症的風險,因此接種疫苗的接受度也較高,疫苗的副作用多是短暫的發燒或局部腫脹,相比於腸病毒重症帶來的健康風險,接種疫苗仍是相當必要。 簡佳裕醫師也強調,過去因為沒有疫苗,看著一些孩子變成重症導致腦炎、聽損甚至是死亡,是相當慘痛的經驗,台灣目前看起來腸病毒幾乎已經是全年流行,特別是家中有2寶的爸媽,更要保護小小孩避免感染。儘早接種疫苗不僅保護孩子的健康,也能降低病毒在社區間的傳播風險,為孩子做好防護。

肺阻塞病患染疫轉重症,痊癒卻只能靠呼吸器生活 胸腔醫提醒:感染病毒導致肺部發炎受傷,肺功能可能會嚴重受損

肺阻塞病患染疫轉重症,痊癒卻只能靠呼吸器生活 胸腔醫提醒:感染病毒導致肺部發炎受傷,肺功能可能會嚴重受損

秋冬是呼吸道傳染疾病的高峰期,隨著天氣逐漸變涼,對老年及慢性病患者威脅更大。呼吸胸腔科醫師提醒,若年紀大或本來就有肺阻塞或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一旦染疫症狀一定會加重,一定要記得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預防重症風險 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部長魏裕峰醫師表示,有一位70歲伯伯是長年抽菸的肺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原來肺功能雖然不好,但透過藥物控制都算穩定,生活也能自理,結果染疫後轉重症,呼吸衰竭插管進加護病房治療,雖然痊癒出院但肺功能因為感染嚴重惡化,變成必須要靠居家呼吸器生活,幾乎無法外出活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魏裕峰醫師呼籲,新冠肺炎的重症病患不比流感少,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中,約有8成都沒有打疫苗,他提醒年紀大於65歲或有三高或呼吸道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不要跟重症對賭,有疫苗就趕快打,千萬不要輕忽新冠病毒的威脅。 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染疫會比一般人更嚴重 魏裕峰醫師說明,新冠病毒感染目前雖然以輕症居多,但對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來說,仍有相當高的風險會引發併發症導致重症甚至死亡。他也強調,一旦得到肺炎,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可能會留下後遺症,特別是病程拖很久的,肺部纖維化的風險就升高,就像是有個疤痕在肺部,讓肺功能變差;對本來就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來說,一旦感疫呼吸道症狀會比一般人更嚴重,咳嗽、喘的症狀會更容易惡化。 魏裕峰醫師提到,臨床數據已知新冠疫苗能夠降低發生重症的機率,國內施打新冠疫苗經驗已經有將近4年,國外更是超過5年以上,從成分與技術面、安全性一直在進步,且新冠病毒與免疫力交互作用明顯,打疫苗就像是讓免疫力練兵,未來遇到病毒感染才能快速反應迎敵,減低症狀及降低發生重症的機率。 施打疫苗讓免疫力練兵是最佳防護方法 隨著秋冬季節即將來臨,又到了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魏裕峰醫師特別提醒年紀大及慢性病患,透過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提早做好健康管理是最佳防護之道。慢性病控制也很重要,像肺部不好的患者建議戒菸及規則用藥,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也要穩定控制血壓及血糖。 肺部感染造成的損傷可能是不可逆的,只要不是有急性症狀或正在感冒發燒的狀態都可以施打疫苗。雖然無法完全避免感染,但至少能降低症狀及重症對肺部的傷害。面對未來新冠肺炎可能成為常態流行的疾病,加上秋冬又有流感、RSV等多重疾病的攻擊,施打疫苗等於先買保險,趁10月開打時就盡早做好防護,才能降低高峰期的交互感染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