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COVID-19降溫?感染科醫憂民眾過於樂觀:每週仍有幾十名死亡案例,年長者進出醫院沒停過

COVID-19降溫?感染科醫憂民眾過於樂觀:每週仍有幾十名死亡案例,年長者進出醫院沒停過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4年多,考量疾病發展與國際作法,疾管署宣布今年秋冬COVID-19疫苗將選用JN.1疫苗,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感染科醫師表示,目前每週仍舊有幾十個死於新冠併發重症案例,同時病毒株不斷在變異,民眾對疫情仍舊不可輕忽。 三軍總醫院感染科醫師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目前COVID-19本土案例的病毒以KP.2、KP.3為主,也有JN.1,與境外移入病毒株相近;從8月中旬的數據來看,單週新增死亡個案有57例,累積併發症案例65歲以上占79%,累積死亡個案中長者更是佔了9成[1],這些案例多是去年沒有接種疫苗的對象。張峰義醫師指出,目前每週仍有幾十個案例因為感染COVID-19併發重症死亡,實際感染情況恐怕都被低估,且病毒的傳播力仍舊相當強大,目前所知像是照顧機構仍舊有群聚感染狀況。 年長者、免疫力差族群,建議10月新冠與流感疫苗同步施打 COVID-19輕症仍以咳嗽、喉嚨不適、發燒為主,重症則多因併發嚴重肺炎導致多重感染。張峰義醫師強調年長者與免疫力低下族群,是需要被疫苗保護的重點對象。張峰義醫師表示,COVID-19病毒株具有免疫逃脫性,從抗體的觀點來看,過去打過疫苗,現在保護力也已大幅下降。且對年紀大或者免疫力差的人來說,本身不管是抗體或是細胞免疫持續度本來就較差,重症機會也高,因此建議不論是年長者,或者是有呼吸道疾病、代謝症候群、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都一定要施打最新疫苗來自我保護。 疾管署規劃10月1日起COVID-19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張峰義醫師說明,流感與新冠的高風險族群是重疊的,疫苗一起施打可以有雙重防護作用,如果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者,沒有特殊禁忌,只要不是吃大量抗凝血劑的病患都沒什麼問題,如果擔心可與主治醫師先做討論再施打。張峰義醫師也補充,目前對疫苗有過敏反應的人比率相當低,如果有些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或者是發燒,準備退燒藥即可。 新冠重症者多數是疫苗沒施打完整,甚至是沒打 張峰義醫師強調,以現階段的防疫政策來看,雖然不是朝群體免疫方向,但保護高危險族群相當關鍵。門診不少年長者都是因為疫苗沒有打完整甚至沒有打,一開始感染症狀不嚴重,也覺得不用看醫師,結果病情急轉直下,忽然喘起來得進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又發展成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或是治療好出院之後又二度感染,反覆進出醫院,這樣的個案幾乎沒有停過。 「過去經歷的,還是會再發生。」張峰義醫師呼籲,面對疫情不可輕忽,一般民眾仍舊要注意呼吸道禮儀,一旦有症狀在公共場所都應配戴口罩,同住家人因容易互相傳染,有症狀時要盡量避免接觸家中長輩。張峰義醫師提醒,以真正專一性保護力來說,施打疫苗仍是最好的方式,10月的JN.1疫苗對現階段流行株有較好的保護作用,高風險族群務必盡早施打疫苗以防止重症。

9月開學恐進入腸病毒高流行期!醫:免疫負債反覆感染比率增,71型易致重症更不可忽視

9月開學恐進入腸病毒高流行期!醫:免疫負債反覆感染比率增,71型易致重症更不可忽視

對小小孩的家長來說,最怕就是聽到學校腸病毒又開始流行!特別如果是腸病毒71型更是容易侵犯神經的類型,有相當高的機率造成腦膜炎甚至是腦幹腦炎引發神經性肺水腫,嚴重甚至會造成心肺衰竭,個案會在數小時內死亡,5歲以下的孩童是高風險群,一定要特別注意。 翁佩魁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醫師提到,1998年台灣發生過一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當時造成140萬名孩童感染,當中更有405個重症,甚至有78例死亡,死亡率從3%甚至衝到20%。 台灣處於亞熱帶一直是腸病毒好發環境,9月正值開學之時,小朋友很容易透過飛沫、糞便或者是丘疹中的水泡液散播病毒,盧英仁醫師說明,台灣每年3月下旬病例就會開始增多,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下降之後9月又開始流行,腸病毒幾乎已經算是全年度的流行疾病。 2週痊癒又感染,社區恐有2種以上病毒類型 這幾年由於免疫負債,盧英仁醫師提到,小朋友身上幾乎都沒有腸病毒的防護力,以往通常感染後3個月內都還有抗體,但這1、2年特別發現不少案例是感染後2週復原後,又感染另一種型態的腸病毒,這顯示社區內可能同時存在兩種或以上的腸病毒。 以台灣目前流行的腸病毒類型來說,是以克沙奇A型為主,通常典型症狀表現是嘴巴破、長疹子水泡、發燒,大約1週就會慢慢痊癒,但盧英仁醫師提醒,由於腸病毒71型是容易引發重症的類型,在症狀表現上家長更要留意,71型8~9成一樣會有手足口病,但疹子與克沙奇A型有差異的是,有可能只是小小紅疹不明顯,必須要仔細觀察才會發現。 由於71型會造成中樞神經的過度興奮及全身性發炎反應造成高血糖等情形,因此若感染腸病毒後有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昏睡症狀就是重症前兆,一定要馬上送醫。盧英仁醫師也說明,腸病毒71型分為4期病程,如果是重症會在很快幾天甚至幾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不可忽略致死的高風險率。 第一期(一般感染):嘴巴破、身上有丘疹水泡、高燒 第二期(腦脊髓炎期):高燒、昏睡、嘔吐、眼球動作異常、痙攣等 第三期自主神經失調:高血壓、心跳過快、肺水腫等 第四期(心臟衰竭):血壓急速下降、休克,致死率高 新疫苗防護力達9成5以上,有效減少71型重症機會 盧英仁醫師表示,腸病毒幾乎沒有特效藥,只能症狀治療,雖然一般腸病毒症狀家長都很熟悉,但如果要避免71型的重症,透過施打疫苗仍是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最新的腸病毒疫苗滿2個月~6歲就能施打,保護力達9成5以上,副作用相較於以往發燒比率較低,如果還是有發燒或注射部位疼痛,家長給予退燒藥以及局部冰敷都能獲得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腸病毒疫苗只需間隔28天即可完成施打,相較於其他疫苗動輒需要等待數月,縮短了完成免疫所需的時間。意味著可以更快獲得全面保護,減少感染風險。新一代疫苗的副作用較少,減少發燒的機率,可降低家長的擔憂、降低照顧負擔和孩童接種後的不適感,有助於提高接種意願,讓家長在面對孩童腸病毒威脅時能夠更加安心。 盧英仁醫師也提醒,腸病毒71型重症病患所造成的腦損傷,甚至後續都會需要呼吸器或是鼻胃管輔助,幾乎是永久性的傷害,因此隨著高流行期的到來,5歲以下孩童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感染,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更要強化抗體,透過施打疫苗來避免重症機會。目前只要滿2個月家長就可以帶寶寶施打疫苗,與五合一疫苗一起施打也沒問題,提早讓孩童擁有保護力也能減少疾病帶來的危害。

「重複經顱磁刺激術」是什麼?為何能治療身心症?醫:腦波分析+AI判讀能協助治療頑固型憂鬱症

「重複經顱磁刺激術」是什麼?為何能治療身心症?醫:腦波分析+AI判讀能協助治療頑固型憂鬱症

一名30歲女性從年輕開始長期有背部及肩頸疼痛的問題,做了相當多治療與吃藥均無好轉,已經3年無法工作必須長期進行治療與復健,生活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後來求助精神科,醫師發現個案合併嚴重憂鬱症問題,以重複經顱磁刺激術(rTMS)治療後,不僅憂鬱症獲得改善,肩頸疼痛症狀也減緩,目前已重回職場正常生活。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芯橙診所葉大全主治醫師說明,此個案原來第一時間是以憂鬱症藥物進行治療,但發現疼痛合併發作時,症狀又加劇讓治療效果回到原點,反覆半年用藥改善程度都不大,因此便進一步做腦波檢查分析,評估進行rTMS治療。透過個人化的整合治療調整,不到2個月不僅症狀明顯好轉,也能回歸職場重新開啟新生活。 刺激大腦增加血流量和神經活動幫助活化 葉大全醫師說明,rTMS 是一種非侵入的治療法,是透過微弱且在安全範圍的電流產生磁力的線圈裝置,來對應特定的大腦位置,為病患進行興奮或者抑制大腦迴路的一種治療。 這種經顱磁刺激系統(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根據論文資料指出,加拿大在2002年就已認可能用來調節局部神經功能,達成治療精神疾病目的;美國FDA也於2008核准使用穿顱磁刺激,提供服用抗鬱劑但無效的頑固型病患另一新的選擇。 在台灣,rTMS也已能用於治療頑固型的憂鬱症。葉大全醫師提到,根據研究顯示,憂鬱症病患在首次治療會完全好的不超過五成,而當第一線治療無效,接下來能治癒的比率便會越來越低。 葉大全醫師也說明,根據臨床治療經驗與研究數據來看,如果能在藥物治療失敗後介入rTMS治療,就能把治癒率拉高到6成,這也顯示透過藥物搭配神經調節術(如rTMS)或心理治療等非藥物治療,對憂鬱症患者有實際效益。 為何rTMS對於憂鬱症的治療會有效?葉大全醫師說明,最主要是透過刺激大腦中與情緒相關的區域,調整神經活性與相關功能連結的腦區;在國際治療準則上,接受10至20次的rTMS療程能帶來顯著的憂鬱症狀改善。 個人化方針加上自律神經檢視能有最好療效 以芯橙診所的rTMS治療經驗來看,會先透過腦波數據紀錄與AI分析輔助後設定適合個人的強度與療程,調出治療最佳頻率。診所也會在每一次的治療後,再次檢視治療方案並做腦波評估,加上自律神經的測試數值,來確保病患有最好的治療結果。 葉大全醫師建議,民眾面對憂鬱症的治療,若在用藥上遭遇瓶頸,或是對藥物副作用較敏感者,都能透過與專業精神科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搭配rTMS治療來因應疾病的病況。葉大全醫師也強調,不同的治療法都有優缺點,以藥物來說可能須考量病人藥物感受性或副作用等,而rTMS治療當下少數會有輕微頭皮疼痛、短暫頭暈的情形,與藥物相比全身系統性副作用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由於rTMS治療是屬於大腦刺激的方式,因此若為嚴重型或治療頑固性憂鬱症,也能以維持性治療來控制疾病病況,相信也能幫助更多病患免於疾病之苦。

雙眼皮手術失敗眼睛閉不起來更驚悚!追求深邃電眼,眼皮條件是關鍵

雙眼皮手術失敗眼睛閉不起來更驚悚!追求深邃電眼,眼皮條件是關鍵

眼睛不僅是靈魂之窗,更是所有人投注目光時的第一重點,擁有一雙迷人深邃的眼睛可說是每個女孩子的夢想,因此雙眼皮手術一直是台灣最受歡迎手術的前幾名。但你可知道,雙眼皮手術一旦失敗,不僅無法達到理想眼型,甚至有可能會造成眼睛無法閉合的狀態,日前知名網紅陳妮絲就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雙眼皮手術失敗的慘痛經歷。因此,選擇專業且具備經驗的醫師是擁有深邃電眼的關鍵第一步。 聖宜診所眼整形主治醫師解佳霖表示,雙眼皮手術的概念指在眼皮上方製造摺痕,讓眼睛有放大效果;過往除了解決傳統眼皮下垂、大小眼、睫毛倒插、眼皮脂肪過多的問題外,現在有不少人是希望追求更精緻的五官,因此,不管是想成為電眼女神或讓雙眼更深邃有神,都能透過客製化雙眼皮手術達到目的。 東方人眼型普遍較沒有眼摺、五官較平面 解佳霖醫師說明,以東方人的眼型來說,通常是比較單沒有眼摺,或者是眼摺較窄呈現內雙的型態,加上眉骨比較平面,因此眼睛普遍會看起來比較沒有精神,或者有點泡泡眼的感覺。 雙眼皮手術大致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縫、一種是割。解佳霖醫師指出,以縫雙眼皮來說,以往因為有容易鬆脫的缺點,因此也發展出像是訂書針雙眼皮、埋線雙眼皮等方式,而如果是眼皮脂肪較多,也會合併微創取脂手術進行,通常縫的方式恢復期較短,較適合眼皮較薄、沒有贅皮、脂肪少、沒有大小眼問題的人。如果是眼皮較厚、有鬆弛或多餘脂肪的人,就比較適合割雙眼皮,兩種相比,割雙眼皮效果較持久,但恢復期也較長。 解佳霖醫師另提到,有些人因為有大小眼或提眼瞼肌無力的問題,眼睛往往會呈現一種想睡的感覺,即便割了雙眼皮,可能也效果不佳,此時就會建議搭配提眼瞼肌的修整手術,讓眼睛更有神。 雙眼皮手術儘管常見,但在進行之前仍舊要評估以下條件: 眼皮厚度 脂肪量 肌膚鬆弛程度 眉毛高度 眼球突出程度 高低眉 有無眉壓眼問題 眼頭蒙古摺情況 期望眼型 儘管雙眼皮手術技術一直在進步,但眼睛是相當精緻的部位,加上眼皮薄、層次多,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執行相當重要。解佳霖醫師表示,雙眼皮手術要求的不只是達到美感,還有安全性,以及復位後避免併發症、術後護理的多重考量,另外民眾對眼型的期待也很重要,這些都是術前必知的溝通重點。 重複手術只會讓眼皮條件越來越差,第一次就要找對醫師 以網紅陳妮絲的案例來說,解佳霖醫師說明,手術不滿意若再重修可能需要再取眼皮或處理舊疤痕,這些都會讓眼皮條件每況愈下,也容易產生眼睛無法閉闔等併發症,因此,第一次手術時,選擇專業醫師相當重要。 由於現在手術技術的進步,雙眼皮幾乎都能客製化。解佳霖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先到診所網站,了解醫師手法,也可以找醫師的成功案例,看看哪個術後眼型是自己喜歡的,如果有貼雙眼皮膠習慣者,可以拿著自己貼出喜歡模樣的自拍照,也可以與醫師詳細溝通喜歡的眼型與期待。 從事眼部整形手術已有15年的解佳霖醫師表示,這幾年看到,只要透過一點小小的改變,求診者就能變得更有自信或更有成就感。解醫師分享一位50幾歲的媽媽,原本都穿得比較樸素害羞,但在開完雙眼皮手術後,自信心彷彿向上提升,連帶著妝容與穿著也跟著改變,,回診時看到她越來越亮麗,也為她覺得開心。 最後,解佳霖醫師也鼓勵要追求屬於自己的美感,而不是盲從趨勢,決定手術前盡量多方諮詢,有些年輕女孩子其實只要調整一點就能讓五官更立體,多與專業醫師溝通,相信都能達到自己對美的期待。  

大腸癌患者營養吸收差,體力不足恐提高術後併發症風險,醫:術前補充支持性靜脈營養大幅縮短恢復期

大腸癌患者營養吸收差,體力不足恐提高術後併發症風險,醫:術前補充支持性靜脈營養大幅縮短恢復期

大腸直腸癌患者由於年齡層普遍較高,加上腸道有狀況較難吸收營養,如果在體力不佳的情況下進行手術,年紀大的有一半病患往往會造成預後較差問題。醫師表示,在臨床發現若能在術前補充靜脈營養,不僅讓病患較有體力抗癌,同時也縮短恢復期,讓住院時間從原來7~10天縮短至4~6天,更能減少病患與家屬的壓力。 支持性靜脈營養的概念是當病患經由口腔或腸道攝取的營養不足時,透過將含有營養素的靜脈營養以打點滴的方式進行補充,特別是在病患必須進行手術前,如果營養狀況不佳將影響到預後,因此術前是一個最好介入補充支持性靜脈營養的時機。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李克釗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病患常有腸子阻塞問題,因此術前2~3成患者,需要先補充支持性靜脈營養再開刀。 大腸直腸癌病患2~3成都有補充營養需求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李克釗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的病患常有腸子阻塞問題,除會影響排便讓病患進食困難外,癌細胞同樣也會影響到胃口,這些狀況都會讓病患營養狀態不佳導致抵抗力降低,也使術後恢復力受到影響;以大腸直腸癌病患來說,2~3成都有補充支持性靜脈營養的需求。 李克釗醫師說明,多數病患只要透過周邊靜脈營養(PPN)補充即可,即透過手臂、腕部或踝部注射靜脈營養液,除非是相當嚴重的病患才會需要全靜脈營養(TPN)。一般而言還是會鼓勵病患自行攝取營養,但若是需要手術,營養的需求就相當急迫,因此便會建議搭配補充周邊靜脈營養,讓營養快速提升以因應手術所需。 目前的靜脈營養成分相當多元,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都包含其中,幾乎都能補足病患的營養素,李克釗醫師也提醒,選擇橄欖油為基底的脂肪乳劑的靜脈營養補充劑,除較能提供高含量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保護心血管與免疫力,讓吃素的病患也能安心使用,另外周邊靜脈營養選擇低滲透壓產品也尤為重要,可減少靜脈炎和血管損傷的風險及發生率。 術後持續補充也能穩定營養狀態 李克釗醫師表示,當病患確診為大腸直腸癌時,首要詢問的就是體重是否有減少?假設病患1個月內減少5%或以上,或者是3~6個月減少10%,都是屬於營養不良的指標。另外也會檢視白蛋白指數,正常範圍通常是3.5-5.0 g/dL,當白蛋白數值低於3.5 g/dL時,同樣也屬於營養不良,這樣的情況手術前都會建議先進行1~2週的周邊靜脈營養補充。特別若是第四期且有週邊器官轉移或是已在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因為本身營養不佳,透過補充周邊靜脈營養,也能帶來持續抗癌的體力,讓生活品質更穩定。 術前補充周邊靜脈營養(PPN)優點: 快速補充營養不足 縮短術後恢復期、減少住院天數 提升免疫力、降低發炎反應 減少併發症 協助提升胃口 李克釗醫師說明,由於營養不良的病患都是累積已久,因此也會建議術後持續補充周邊靜脈營養、搭配自行攝取營養讓胃口慢慢恢復。目前健保對於進行腹腔手術後的病患多數能進行給付,術前則是需要自費,一天約500~600元。李克釗醫師也強調,營養的補充對於外科手術來說相當重要,如果能夠透過周邊靜脈營養的輔助,相信對於降低術後併發症也有很大的助益。 李克釗 醫師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專長: 大腸直腸癌手術 腹腔鏡大腸直腸手術 達文西大腸直腸手術 痔瘡廔管肛門手術

企業家打高爾夫視力變差揮桿總落空,以為近視變深換眼鏡皆無法改善,一檢查才知白內障作祟

企業家打高爾夫視力變差揮桿總落空,以為近視變深換眼鏡皆無法改善,一檢查才知白內障作祟

一名50幾歲企業家,平時除了忙於公事,假日也會與球友一起打高爾夫,前陣子發現視力漸漸有退化的情形,以為是近視加深,頻頻換了很多副眼鏡都沒有得到改善,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經過醫師諮詢,個案表示希望遠、中、近都能看清楚,後來換上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之後,不但大幅改善視力品質,也不用再戴眼鏡,開車看儀表板等日常生活狀態都便利很多。 白內障大部分是老年性的疾病,但是双眼明眼科診所院長何一滔醫師表示,近年來卻發現有明顯年輕化趨勢,甚至不乏30、40歲族群,特別是高度近視、糖尿病患者、長時間使用3C產品以及紫外線都是風險因子;門診就曾有30幾歲的年輕族群竟然看手機追劇導致近視度數已經飆到2、3千度一直換眼鏡都沒有改善,一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 老花眼突然變好也可能是白內障警訊 以往迷思認為白內障要熟了才開,何一滔醫師說明,這已是40年前的觀念,當時手術並不進步,傷口很大,因此需等成熟一些手術較妥當。現在是微創手術透過飛秒雷射輔助及超音波乳化術進行,傷口都相當小,水晶體太熟再開反而提高風險及手術難度,因此建議在視力上若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就可以考慮手術處理。 白內障的症狀相當多元,除了看東西變霧、雙影、暗影、近視度數增加、畏光等,何一滔醫師提醒,如果是老花眼突然變輕也是一個警訊,這是一種老年核性白內障因光學折射產生的影響,千萬不要以爲是視力好轉了。 隨著白內障手術進步,能選擇的人工水晶體也更多元,何一滔醫師說明,1949年Ridley醫師首先植入人工水晶體,因當時人工水晶體厚重,併發症當然非常多。後來也發展了前房人工水晶體,也因為當時對內皮細胞的不夠瞭解,引起角膜的併發症;最後才發展了後房人工水晶體。現在植入後房就是用比較進步的超音波乳化術,隨著技術進步,人工水晶體的材質已改用壓克力,穩定性高及細胞相容性高,可折疊或用注射器植入,而且透過手術的技巧很快就能置換,手術時間也縮短許多。特別是近15年發展非常快速,人工水晶體從球面、非球面、單焦點、延焦段及三焦點(光動低眩)的需求都能滿足,甚至也可矯正散光、增加景深等。 現代人中距離使用情境多,三焦點改善視力品質 現代人對於視力品質要求較高,當溝通置換人工水晶體時不乏希望遠、中、近距離視力都能獲得改善,或者不用再戴眼鏡,希望可以“返老還童”。何一滔醫師表示,目前三焦點人工水晶體較能滿足這樣的需求,不過以往三焦點較有夜間眩光及光暈的情況,現在改良後的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除了改善這一點之外,也針對現代人常使用的中距離情境,如用電腦、煮飯、開車看儀表板與導航等做了優化,讓民眾生活能更便利。此外,可以選擇單眼視力的方式,不但可以減少眩光及光暈的不適,同時也有遠、中、近的功能。 双眼明眼科診所院長何一滔醫師說明,以往三焦點較有夜間眩光情況,現在新型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已改善許多,優化了遠、中距離的視覺品質。 何一滔醫師強調,不要懼怕白內障手術,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工水晶體的需求都能夠根據個人生活型態、工作模式等來做客製化的選擇,一旦視力有問題,都應儘早檢查確認病因,才能找回最好的視力品質。 醫師小檔案: 双眼明眼科診所院長 何一滔醫師 專長: 白內障、老花、屈光 三合一手術 (超微創白內障三合一乳化手術) 飛秒雷射老花白內障小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手術 飛秒準分子近視雷射屈光手術 高度近視專用微型鏡片植入手術 視網膜雷射治療

長輩滑手機用眼問題複雜化,老花、近視又散光,白內障手術解決厚眼鏡困擾

長輩滑手機用眼問題複雜化,老花、近視又散光,白內障手術解決厚眼鏡困擾

現代長輩由於熱愛使用3C產品,近來發現眼科門診不少年長者開始有老花情況,加上白內障發生,變成看近跟看遠都不清楚。一名68歲婦人不僅有遠視又有散光加上白內障,裸視力只有0.05,頻繁更換厚重眼鏡讓她相當困擾。後來諮詢醫師選擇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今年4月先開了一眼白內障發現效果不錯,不到1個月又開了另一眼,5月時視力已改善至1.0,遠近都能看清楚,也不再需要戴眼鏡,非常開心。 水晶體是一種蛋白質,隨著年紀增長會有熟化現象,水晶體在變異後便會形成白內障,林宏洲眼科診所院長林宏洲醫師表示,白內障相當複雜,不同類型像是核性白內障、皮質性白內障、後囊下白內障,或是更難纏的後極性白內障等,透過影像檢查都會看到不同樣貌的病變,有時候是球狀、條狀甚至也有片狀,發生位置也不同,這些都會導致視力受影響,看東西變白、變黃,甚至出現條狀的扭曲狀態。白內障帶來的不只是看不清楚,在色彩、亮度上都會有影響。 手術技術進步,白內障不應過熟再開 白內障除非是虹彩炎或外傷、高度近視等因素,通常都是漸進式的病變,因此當病患意識到視力受影響,其實都已有一定的嚴重度,因此定期檢查視力相當重要。林宏洲醫師提到,現在不少40、50歲的族群有提早發生白內障的趨勢,與高度近視、用眼頻率、藍光刺激、飲食等因素都有關聯。 不少年長者有白內障熟了再開的迷思,林宏洲醫師說明,這是因為早期開刀方式是先在水晶體上劃一大刀,將變熟變硬的水晶體擠出,如果不夠熟不夠硬反而不利手術,其傷口也較大;現在白內障技術已相當進步,透過乳化技術傷口小也不需縫合,水晶體在沒有過熟的狀態下,手術時間僅需20分鐘左右,能改善視力品質。林宏洲醫師解釋,由於白內障是一種蛋白質熟化的狀態,一般眼藥水無法改善病變,以現代新技術來看,越早做白內障手術對視力恢復越有利。 「三焦點較接近自然水晶體使用狀態」 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林宏洲醫師表示,現代人用眼需求多元,從手機、電視、電腦都會用到,因此普遍會需要多焦點(三焦點)的水晶體,其實三焦點人工水晶體行之有年,只是以往有夜間眩光的缺點,而隨著材質優化,目前新的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不僅能減少眩光增加,也提高視覺上的清晰度。 針對現代人較常使用的像是看導航、看書、做菜等日常,新的三焦點水晶體也優化中距離視力,林宏洲醫師說明,三焦點其實是較接近自然水晶體的使用狀態,加上現代的人工水晶體功能更多,也讓散光、近視、老花能一併改善。 林宏洲醫師說明,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不僅能減少眩光增加,也提高視覺上的清晰度,幫助患者的散光、近視、老花一併改善。 林宏洲醫師強調,現在的技術對於置換人工水晶體從檢查、手術、產品選擇都相當進步,也不斷在優化,但即便做了白內障手術仍要有正確觀念,不是更換人工水晶體就是重現年輕時的視力,並非能清楚看到很精細的小字,應根據個人需求能維持良好的視力品質就是好的選擇。 醫師小檔案: 林宏洲眼科診所院長 林宏洲醫師 專長: 飛秒雷射穩定眼壓微創白內障手術 近視雷射手術、老花近視雷射手術 視網膜孔裂、剝離、出血、積水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青光眼、飛蚊症

別忽略爸爸操勞症狀,泌尿科醫學會串聯全台醫呼籲:下背痛、排尿異常等都可能是罹癌警訊

別忽略爸爸操勞症狀,泌尿科醫學會串聯全台醫呼籲:下背痛、排尿異常等都可能是罹癌警訊

台灣的中壯年男性往往被賦予陽剛形象,這樣的迷思也讓健康問題常因為隱忍而被忽略,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在父親節期間串連全台泌尿科醫師,啟動「男性健康關懷月」活動,期望透過關心爸爸的呼籲,提醒男性族群當身體有不適情況,特別是泌尿道問題,應該提早面對、勇於治療。

健保納多種癌症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 大套組與小套組癌友怎樣選?

健保納多種癌症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 大套組與小套組癌友怎樣選?

因應癌症精準治療趨勢,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健保署於 5 月 1 日推出 NGS 健保給付政策,幫助醫師為癌友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提供早期治療的機會。但不少病友對政策內容仍有相當多的疑問,大套組、小套組是什麼涵義?又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 健保署推出的 NGS 健保給付,計 14 大類癌別可透過 NGS 協助挑選合適的藥物,又因檢測方法、基因位點多寡及病人需求等差異,採取健保定額給付、民眾負擔價差方式,每人每癌別終生給付一次。 NGS 健保給付 3 套組如下: •    BRCA1/2 基因檢測:支付 1 萬點 •    小套組(≦100 個基因):支付 2 萬點 •    大套組(>100 個基因):支付 3 萬點  所謂「套組(Panel)」是指針對特定一組基因或基因區域進行目標性測序的檢測方法,而套組可以根據特定需求進行定制,至於 BRCA1/2 基因檢測則是跟乳癌、卵巢癌或攝護腺癌較有關。 大套組:涵蓋較多基因變異檢測,因應單一標靶治療不足 成大醫院腫瘤內科李純慧主治醫師表示,基因檢測的重點在於為病人找到相對標靶或是免疫藥物治療,以肺腺癌來說,至少已發現 9 種基因突變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不過,仍有其他的肺腺癌病患不適用。透過涵蓋較多基因檢測標的, 就能找到更多突變位點來因應治療需求。 以大套組(Large Panel)來說,通常包含數百個基因,甚至可以涵蓋整個基因組的特定區域,它們通常用於全面基因組分析(CGP),以檢測可能與疾病或其他遺傳性狀相關的基因變異。李純慧醫師解釋,美國在多年前的癌症基因檢測就已做了資料庫模組的建構,他們認為癌細胞的轉位型態突變都與致病基因有關, 因此透過較多的基因蒐集來因應精準治療。 NGS 大套組的優勢在於能夠偵測到與癌症的基因變異與相對應的治療藥物有較全面的資訊。李純慧醫師表示,以肺腺癌來說,由於基因變異複雜,單一標靶治療已不足,特別是近年不少特殊的年輕且沒有風險因子的族群,更有可能合併其他更複雜的基因突變。另外,像是已接受第一線治療的癌友,後來卻發現治療效果變差,或者是再度復發,這表示癌細胞的突變是有別於原來的型別,這些類型的病患就較適合做大套組。 小套組:適用明確基因突變、必須盡快用藥者 至於小套組也有其需求族群,李純慧醫師說明,如果病患判斷有明確的基因突變, 加上是初診斷或者必須較快找到因應藥物的話,小套組就能發揮其醫療價值。 李純慧醫師表示,究竟要做大套組或小套組必須要做完整性的評估,她舉例,門診有一位 32 歲男性病患,一開始是骨頭痛了 2~3 月,後來確診為肺腺癌轉移, 病患不僅癌細胞擴散到肺部,肩胛骨都被癌細胞啃食相當嚴重,同時也有相當嚴重的腦轉移。 由於病患表達希望能早點用藥,加上第一時間測出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 的基因變異,因此一開始便是以小套組檢測為主同時趕快提供相應治療;但由於同時間評估患者年輕屬於特殊的族群,也建議做大套組檢測,結果檢測到因小套組檢測設計限制而無法偵測到的另一致癌基因的缺損。李純慧醫師說明,此個案的致癌基因顯示對於特定標靶用藥的有效期較短,因此透過大套組所抓出的基因變異便可讓他在精準用藥上更有個人化的評估,找到效益更好的治療方針。 李純慧醫師強調,很多癌友會疑問為何藥物對自己無效或者治療過程又復發?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基因變異型態的複雜度造成,從目前罹癌的族群趨勢觀察,年輕確診且轉移的病患有增長趨勢,因此也期望未來透過 NGS 發展的普及,在癌症的個人化治療當中,能在第一時間找到最好精準的用藥,讓癌友安心面對疾病治療。 (圖/成大醫院腫瘤內科 李純慧主治醫師)

追求第二人生,視力是關鍵,退休老師想拉二胡還要看股票,「這種」人工水晶體最適合

追求第二人生,視力是關鍵,退休老師想拉二胡還要看股票,「這種」人工水晶體最適合

現代人的平均餘命增加,退休後更是第二人生的開始,以往年長者在白內障置換人工水晶點的需求多認為使用單焦點即可,但有一名退休70幾歲的老師不僅學二胡,平時也要用電腦看股票,她希望自己依然要維持良好的視力品質享受生活,在與醫師溝通需求後,選擇最新三焦點人工水晶體,術後幾乎回到年輕狀態的活動力。 上明眼科仁武院區院長何采璇醫師表示,這名退休老師以前的視力都很好,但隨著年紀增長開始覺得視力變得模糊,本以為是老花眼,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問題。 白內障是由於自然老化、用眼過度或者是外傷等因素,讓清澈的水晶體變得混濁,因為光線無法穿透,所以看出去的視線都會變得模糊;因此不少人也會以為自己只是近視度數增加,往往檢查之後才發現是白內障問題。 視線模糊、畏光,有高度近視者更要留意 白內障的警訊不只是視線模糊,有些人會有畏光的表現,或者是近視度數暴增,臨床上就發現40幾歲的高度近視者突然度數暴增,檢查發現其實是白內障導致。白內障無法用點眼藥水延緩症狀,何采璇醫師舉例,就像水晶體變成了一層霧玻璃,怎樣清潔都無法除去模糊感,只有透過置換水晶體,才能重新找回清晰的視力。 有些年長者有錯誤迷思,認為白內障要「熟一點」再開,何采璇醫師都會用打果汁的概念跟病患解釋,當水果太硬來打,不僅較難處理,也會讓機器過熱甚至產生危險;白內障太熟不僅加深手術併發症風險,也會讓術後角膜水腫機率變高,甚至較可能引起青光眼或者是虹彩炎的發生。 越晚開白內障受術風險更大 何采璇醫師說明,現在的白內障手術只需透過點藥水方式的局部麻醉進行,手術時間約15~20分鐘,傷口小、術後也不需住院,回門診檢查即可,如果放太熟,反而需用打針的方式麻醉,傷口也更大,也造成病人更大壓力。 隨著現代人生活模式的多元發展,目前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也相當多元,如果有散光或老花問題也可以一併解決。何采璇醫師指出,目前的人工水晶體不論是單焦點、多焦點(三焦點)、繞射型延伸焦距,以及非繞射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都能加入散光片,而各種人工水晶體皆有不同的優點。以三焦點來說,由於能滿足遠、中、近的需求,較適合現代人的多元生活模式,但由於過去的三焦點水晶體繞射環的設計,會讓夜間的眩光、光暈較明顯,比較不適合夜間開車的族群,而目前新的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透過新材質的更新,除了提高透明度,也降低光線折射後分光的狀況,改善了眩光問題,水晶體含水量的優化,也減少視野周圍的扭曲情形。現代人常使用電腦、看文件、煮菜、吃飯、看導航等需求,多屬60公分的中距離,最新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也改善了中距離的使用品質,讓眼睛適應更好。 上明眼科仁武院區院長何采璇醫師說明,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優化了60公分中距離的視覺品質,降低夜間眩光情況。 常使用中距離,適合三焦點人工水晶體 何采璇醫師的門診除了先前提到的退休老師案例,也有一名50幾歲的水電工師傅,好幾個月前發現近視從4、500度跳到破千度,眼鏡換很多都沒有解決,後來到門診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問題。由於在修繕時常需用到中距離,經過評估選擇了最新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不僅術後馬上能回到工作崗位,回饋也相當滿意。 何采璇醫師表示,現在的白內障手術都已相當進步,回家只要點眼藥水即可,隔天幾乎就能恢復到7、8成視力,1~2週就能有正常的視力狀態,很多病患都反應,開完刀覺得世界都亮了起來,改善很大的生活品質。術後如果沒有眼睛變紅、分泌物變多情形,多數都能自己恢復。何采璇醫師也提醒,紫外線是白內障的風險因素之一,平時要多注意眼睛防曬問題,出外有太陽盡量配戴太陽眼鏡,以減少白內障的提早發生。 上明眼科仁武院區院長 何采璇醫師 專長: 白內障超音波微創手術 眼整型 不明原因溢淚 一般眼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