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8%兒童有過動症 及早治療還他真正「實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為什麼都講不聽?可不可以好好寫功課?作為過動症兒童父母的你,你是否也常如此指責自己的小孩?根據統計,過動症是我國最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盛行率約落在8%左右,但有些家長因為諱疾忌醫,導致許多過動症兒童總是延誤就診,甚至因為父母的打罵,與老師的責備,還有同學的排擠,使得他們身心受創,送至治療時心靈早已千瘡百孔!
寄居蟹、章魚、鯊魚、海馬 四大家長類型
為了希望台灣家長能夠正視過動症的嚴重性,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將診間家長常見的作法分為拒絕接受的「寄居蟹」、追隨另類療法的「章魚」、嚴格管教的「鯊魚」及貼身照護的「海馬」等四大類型,針對個別做法的優點以及盲點加以分析,希望能提醒家長,讓孩子及早治療過動症,以發揮他們的真正實力。
學會理事長張學岺表示,一開始得知孩子診斷為ADHD時,最常見到是「寄居蟹家長」,他們認為孩子只是好動,長大就會好,甚至不少家長不再尋求醫療協助。他說,有些ADHD的孩子長大有可能會好,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成長時因症狀而導致的挫折、以及難以適應。研究已證實治療的益處,尤其社交能力、自尊心、學業等均比未接受治療者表現更好。
而「章魚家長」則會嘗試各種方法,聽到ADHD是腦部疾病,家長會採取「補腦」行動,例如銀杏、人蔘或是綜合維他命。張學岺指出,已有研究逐一驗證每種飲食療法,除了魚油目前已有初步的證據,能幫助改善不專心之外,其他方式均無法證實可協助治療ADHD。
鯊魚家長最糟糕!
當所有方法都不見成效時,不少家長會化身「鯊魚家長」,採取嚴厲管教。張學岺醫師強調,雖然管教會建立紀律,但若動手打小孩,恐影響孩子身心靈的成長!更有「海馬家長」害怕ADHD孩子在外闖禍或受欺負,貼身照護孩子,但若過度保護,會讓孩子無法獨立。曾有一名ADHD男童,只要在校一遇到挫折,媽媽就讓孩子轉學,以致孩子在小三前就轉了七所小學,無法跟同學建立友誼,也讓孩子養成遇到挫折就逃避的習慣。
張學岺也提醒家長,當持續嘗試一種方法兩週至一個月內,孩子無任何改善的徵兆時,就應該考慮諮詢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尋求第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