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招養生拒當「逛醫院一族」

2招養生拒當「逛醫院一族」

2014/7/22(2022/3/15 21:24更新)

生病看醫生,是最沒用的手段

在醫師眼裡,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醫生,只要能確實做到促進健康與預防疾病,就能阻止疾病發生,當個人人稱羨的健康寶寶。

相信除了身體極端不適的人之外,沒有人喜歡上醫院,或是常跑醫院。而且從執業醫師的角度來看,如果等到真正疾病發生後再上醫院進行治療,有時可能無法恢復原本的健康狀態,甚至會留下無法治癒的後遺症。這也讓許多醫師逐漸體會到:與單純治療疾病相比,阻止疾病的發生可能才是醫師的主要責任。

事實上,早在1979年,美國衛生、教育與福利部(U.S.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1979)就曾經在「公元兩千年全民健康」的全球策略中,要求各國能修正健康政策及健康服務方向,促使人們擁有「正向積極的健康(positive health)」,而不再只是預防死亡或疾病的發生而已。因此,「預防醫學」的概念,逐漸深入到整個國家的健康政策之中。

吃一頓營養餐點 抵過一罐保健品

簡單來說,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的概念就是「預防勝於治療,防範疾病的發生於未然,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理論上的預防醫學主要包括兩大項,其中之一是「健康的促進」,其二則是「疾病的預防」。

首先在「健康的促進」上,雖然受到預防醫學理念的膨勃發展,近幾年來,多數國人對於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都有一定的共識,常常可以看到許多人在補充各種保健食品、花大錢最昂貴的自費檢查,但是看在許多醫師的眼裡,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醫師。

事實上,除了少數遺傳性疾病可以歸咎於基因異常之外,其他疾病幾乎都是「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受到飲食、環境與心理等因素,交互影響下的結果。

正因為影響一個人健康的因素,與生活型態、環境與醫療體系……等都有關。但其中,又以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而要讓自己的身體健康,最基本的就是注意營養均衡、維持適量的運動,以及保有良好的睡眠品質。簡單來說,每天補充維他命或一堆保健食品,一顆,就是比不上一頓均衡的餐點,以及30分鐘的規律運動。
當然,好的生活習慣除了正確的飲食、適量的運動、良好的睡眠之外,由於疾病的發生常常是由於生理、心理及社會三者失衡下的產物。例如胃潰瘍、高血壓、慢性失眠…等,都與各項心理壓力有關。所以,透過高「情商(EQ)」,使心理處在安寧美好的狀態,也能發揮一定的「預防疾病」的功效。

從幼兒到老人 都該做定期健檢

至於預防醫學的第二大項目-疾病的預防,則是透過衛生教育以及定期健康檢查,來阻斷危險因子,進一步提早阻止了疾病的發生。在衛生教育方面,包括了培養個人衛生、改善環境衛生,避免職業危害、預防意外事件,以及攝取特殊營養。
至於定期的健康檢查,則從幼兒的預防注射、身高體重的評估、青壯年時期的血壓、膽固醇、女性子宮抹片,以及乳房檢查,一直到老年人的體能、居家自我照顧能力、視聽力及慢性病篩檢、癌症篩檢……等,都是最基本的一般定期體檢項目。除此之外,假設有特殊的家族病史,或是身體狀況特殊的族群,也可以透過個人化的健康檢查,進行定期的「疾病預防」。

總的來說,要能夠做到「阻止疾病的發生」,最重要是透過個人的努力(例如營養的注意、規律運動、舒壓的工作及休閒活動),以維持生理及身體上的美好狀態,再加上個人環境的衛生及定期的體檢,針對健康危險因子的評估及早期診斷,才能從源頭限制疾病的發展。(本文經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廖俊凱醫師審閱)


(文/本文經《財訊》雜誌「30歲就該存的3張健康保單」授權轉載)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