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厭食症

認識厭食症

2006/1/1(2022/3/15 16:29更新)

厭食症常被認為是西方社會強調「瘦才是美」的文化症候群。社會學的研究發現,1970年代起,西方媒體關於身材纖瘦與美麗形象的訊息大量增加,厭食症等飲食障礙症的個案也跟著明顯上升;隨著經濟、資訊發展與全球化,台灣的社會文化越發接近歐美國家,相同的審美價值觀已不陌生地充斥我們身邊,而在精神科門診此類個案也不斷地增加。

厭食症患者的特徵是對身體形象和體重的過度關切,用許多方法來控制體重,隨著體重減輕,會出現各種精神和身體症狀。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IV診斷標準,患者會將體重維持在低於年齡和身高所預期最低正常體重的85%以下、仍極端怕胖、對身體形象有不當認知、且月經停止。厭食症可再區分成限制型(純粹極度限制飲食)和暴食/清除型(經常有暴食現象和清除行為,例如催吐、使用瀉劑或利尿劑)兩種亞型。

厭食症90%以上發生於女性,多在青少年期發病,精神動力學派認為這是成長中的個體為脫離父母權威的一種抗爭,常見父母親對子女過度保護、高度期望,但父母彼此卻又潛藏地在子女身上競爭衝突,子女在建立自尊、自信過程受挫,只能藉對吃和體重的自我操控來脫困,在心理上卻是退化到嬰孩階段。

厭食症患者會顯得固執與完美主義、甚至有強迫行為傾向,常見家庭、人際關係障礙,近半數會合併憂鬱症而有高自殺率,也因體重過低,內分泌、心臟血管、腎臟、血液等方面都會出現併發症,約有5~10%的死亡率,顯見是一嚴重的健康問題。

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 陳冠宇 醫師建議在治療方面,需要精神科專業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藥物、心理治療、團體治療與家族治療等方式的整合性處置,而體重降低過快或過低時,需要住院會同內科處理併發的身體症狀。

最後要呼籲的是,許多案例是由年輕女性常見的減肥行為開始,卻引發無法控制並嚴重危害健康的厭食症。現今社會風潮下,對身材美感的追求似不可免,但一定要用健康(例如適度運動或尋求專業諮詢協助)的方式,千萬不要光靠極端節食或吃減肥藥、瀉藥等方法。若出現厭食症的現象,一定要儘早求醫!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