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多變難察覺 生物指標助辨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全身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細胞自我攻擊的疾病,目前台灣至少有一萬名以上的患者,每年新增病例約為400~1600人,其中又以15至45歲的女性為好發族群,比例約佔9成。
由於全身性紅斑狼瘡病程演變多形多樣,小則關節痛、口腔黏膜潰瘍,大則引發內臟系統的攻擊,如心包膜炎、肺炎、肺出血等嚴重症狀,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常會因合併感染疑慮或對狼瘡病程活躍度,無法準確判斷而延誤病情,因此,為了幫助患者能夠即早診斷出,並脫離對生命的威脅,臺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陳政宏醫師與其研究團隊,研發出的「狼瘡生物指標」,來協助醫師鑑別診斷病程的發展及活躍度,以免過度使用免疫抑制劑。
抽血檢驗 2~3小時即可狼瘡病程活躍性
陳政宏醫師表示,當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復發時,第一補體系統會被活化,分解出裂解物(C4d),而這分解物就如同垃圾般會堆積在紅血球表面,一旦循環越久,紅血球上所沾附的垃圾就會越多、受體數量就會變少;第二則是補體受體同時發生,因此,透過新研發出的新單株抗體(CR1-2B11),就能正確測得第一型補體受體(CR1-Cd35)與裂解物(C4d)的比值,進而比對狼瘡患者的病程。
當病程活躍時比值明顯上升,治療後病程得到控制時比值明顯下降,患者只要經由抽血,2至3小時候即可判定狼瘡病程是否活躍,有助於減少非必要的感染原因檢測、降低預防性抗生素使用及避免過度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的使用。
目前臨床上治療紅斑性狼瘡多以免疫抑制藥物為主,但過度的免疫抑制常造成患者感染進而產生敗血症,或在感染中的狼瘡患者更難以判斷病程,狼瘡生物指標就像是一把免疫尺,可協助醫師依據患者病程的發展及活躍度,來調控藥物的力道。
減少太陽照射、控制病情 5年存活率達九成
除了藥物治療外,陳政宏也提醒患者,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疾病,目前雖然無治癒藥物,但只要與醫師充分合作,平時避免烈日照射,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睡眠、適當運動、預防感染,控制好病情,減少復發的機會,患者5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並可過著宛如一般人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