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性思維 越累越睡不著

失眠性思維 越累越睡不著

2016/8/28(2022/3/15 16:50更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想欺騙自己,在剛要入睡的時候,就刻意告訴自己:「算了,今天失眠好了。」睡意會像機靈的魚兒,小心翼翼的觀察著你的舉動,似乎有意上鉤,偏偏在最後一刻,轉身揚長而去。你的釣竿充其量只會動了動,讓你暗自竊喜,然而,你急促的呼吸聲與怦怦的心跳總會洩漏你的企圖,讓一切回到了原點。

不斷注意周遭 反而越來越清醒

就是你的大腦中這個無可改變的機制,才會讓人們發展出所謂的「失眠性思維」:不斷的注意自己是否即將睡著,或是開始有睡意,也不斷的注意周遭的環境,看看自己還剩多少時間可睡,結果卻造成自己越來越清醒,越來越沒睡意,也越來越緊張,變成一個惡性循環,最後就是徹徹底底的睡不著。

針對失眠設計課程 功效大打折

然而,這個機制的破壞力還不止於此,它還會讓絕大多數針對失眠而設計的課程、訓練與儀器,即便有功效,也大打折扣,舉個例好了:想一想,你不管採取哪一種「睡眠輔助工具」,你總得花心思在該工具上面吧?

例如:你如果打算做完SPA後,回家在臥房裡燃起精油燈,放個宣稱有助眠效果的輕音樂,協助自己入眠,那麼,「SPA服務」、「精油」、「輕音樂」就會成為助眠的主要工具(輔助流程姑且不計),也自然會產生一堆「原生問題」,諸如:「到哪做SPA呢?」「用什麼精油好呢?」「放什麼輕音樂呢?」

潛意識投射需求 把問題複雜化

就當你盤算上述問題的同時,潛意識也會偷偷把你內心的欲望與需求投射過去,把問題給複雜化,例如:「這張宣稱有助眠效果的CD會不會只是一般的輕音樂?我會不會被騙?」「這精油大家都說很靈驗,我一定不能失敗!」「我的計畫不能被打斷,我一定要關掉手機,拔掉電話線,就算老闆家人朋友找不到我也要堅持下去!」

這些「衍生問題」背後已經多藏了一份期待、抗拒、恐懼、懷疑、堅持等等情緒,抑或控制感、安全感之類的需求;而且,你還無法禁止自己這麼想(別忘了白熊理論)。最後,連「睡眠輔助工具」本身都會讓你患得患失、戒慎恐懼又忐忑不安,反而難以入眠。原初效果(倘若有的話)消耗殆盡。(本文摘自/別怕安眠藥/寶瓶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