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黃疸
黃疸是指病患皮膚氾黃與眼白(鞏膜)部分呈現黃色變化,這是因為血中的膽紅素過高所造成。通常血中膽紅素大於3mg/dl,臨床上就可看出有黃疸的變化。
造成黃疸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會先分成三類:
- <1>溶血性黃疸
- <2>肝細胞性黃疸
- <3>阻塞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屬於血液科的範疇;而肝細胞性黃疸則發生於國人常見之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黃疸則為任何原因造成膽道系統的機械性阻塞所致。
何謂阻塞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是指膽汁在由肝細胞製造後,經膽道系統,流入十二指腸之過程中,任一解剖位置發生阻塞而使膽汁滯留而稱之。包括肝內膽管、總肝管、總膽管或十二指腸乳頭(華特壺),受到各種原因之阻塞,膽汁排不出,便會造成黃疸。
那些情況會被誤認為黃疸?
有一種假性黃疸稱為胡蘿蔔素血症(carotenemia),是因為攝取胡蘿蔔素太多或甲狀腺功能不足,看起來皮膚黃黃的,但不是真的黃疸,必須加以區別。另外,居住在海邊的居民,常因日照與風吹之故,眼白部有黃紅之眼翳,會被誤認為鞏膜呈現黃疸。
阻塞性黃疸之原因
任何原因,只要使膽管受到阻塞,就會產生阻塞性黃疸,這可以分兩部份來介紹。
一是良性的病因,像是最常見的
- 膽管結石或膽囊結石(Mirrizzi’ syndrome)石頭阻塞了膽管,造成膽汁無法排入十二指腸。
- 慢性胰臟炎病人形成胰頭部假性腫瘤,從外而內壓迫膽管。
- 膽管因發炎或手術後造成之狹窄。
- 其他如罕見的膽道出血(hemobilia),血塊阻塞了膽管,造成黃疸;肝吸蟲或誤入膽道的蠕蟲等。
另一是惡性的病因,如
- 膽管本身或膽囊的惡性腫瘤(膽管癌)
- 胰臟頭部癌
- 華特壺腹癌──即十二指腸乳頭癌
- 肝癌栓塞子(tumor thrombus)堵住膽管─ 即所謂的黃疸型肝癌
- 癌症病患膽管旁之腫大的淋巴結壓迫膽管造成膽管阻塞。
阻塞性黃疸會有哪些症狀?
患者會主訴尿液顏色變深(茶色),大便色澤變淡,甚至變成白陶土的顏色(clay colored stool)。理學檢查可見皮膚與眼白變黃。如果是結石的原因,病人會腹痛、發燒的情形,這是因為產生膽管炎之故。若不及時處理,會嚴重而導致敗血症。若是惡性腫瘤造成的黃疸,則病人通常較不會有急性劇烈腹痛,這就是所謂的無痛性黃疸(painless jaundice),病患會有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與皮膚搔癢之情形。有的病人甚至會有凝血不全的問題。
如何診斷阻塞性黃疸?
診斷阻塞性黃疸,最重要的還是病人的病史與身體上的發現,之後再輔以檢查工具如實驗室數據、影像學檢查証實。首先,詳細地詢問病史,先把溶血性與肝細胞性黃疸排除,若有發燒、腹痛情形,可能是膽結石造成的膽管阻塞與膽管炎。若是體重減輕,大便顏色變淡且上腹部理學檢查發現有腫塊狀物,就應懷疑是惡性阻塞性黃疸。另外,身體理學檢查應注意有否鎖骨上淋巴結的轉移。
做完病史與理學檢查後,一般會有大概之初步診斷。接下來會安排實驗室與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包括常規血液、生化、尿液與腫瘤標記的檢查。
阻塞性黃疸病人不只膽紅素總量會上升,直接性膽紅素應同時上升。溶血性黃疸則膽紅素總量會上升,直接性膽紅素則少上升。
尿液檢查阻塞性黃疸病人中應不會出現尿膽紅素原(urobilinogen),因為尿膽紅素原是必須經過腸肝循環才有的代謝產物,若是阻塞,膽紅素不會流入腸道,腸肝循環的代謝產物尿膽紅素原(urobilinogen)理當應不存在。一些肝、膽、胰的腫瘤指數(AFP, CA19-9,CEA)可做為惡性阻塞性黃疸的診斷參考,但不可完全依賴。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阻塞性黃疸最重要項目。腹部超音波檢查是診斷阻塞性黃疸最迅速且無侵襲性的檢查,同時沒有放射性,是檢查肝膽胰病人的最佳選擇。它可以直接顯示出擴大的膽管(阻塞性黃疸的証據),有否結石在膽管內,也可以發現是否有肝癌、膽管腫瘤或胰臟頭腫塊。當然,超音波有它的限制,像是肥胖的病人,腸氣過多時,或是腹部有手術疤痕都會影響超音波之操作與診斷。
電腦斷層甚至更昂貴的核磁共振可以看清腹部的器官,不會受到腸氣的干擾,但缺點是必須暴露在輻射線下。一般常規腹部X光檢查,除了鈣化之膽結石、胰臟鈣化外,所提供之臨床資料有限。
對於阻塞性黃疸病人,另一項重要的檢查是內視鏡超音波(EUS),自從1979年問世以來,如今已廣泛應用在消化器官的檢查,尤其是膽胰的部份。內視鏡超音波可以診斷百分之九十以上胰臟疾病,且管腔內內視鏡超音波(IDUS)更可診斷出膽管內是否有細小的石頭,這無法經由其他精密檢查得知。
另外,一種診斷兼治療的工具,稍具侵襲性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檢查,就是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ERCP)。利用比一般胃鏡稍粗且長之十二指腸鏡,經口伸入病患體內‧到達患者的十二指腸第二部,找到總膽管及胰管的共同出口處 ─ 十二指腸乳頭,以一支細細的導管伸入膽管或胰管內,注入水溶性X光顯影劑,在X光透視下,對總膽管、膽囊、肝內膽管及胰管顯影,可以清楚地觀察膽管及胰管的結構,來診斷膽胰的問題。它同時可以直接觀察十二指腸乳頭附近之構造,對附近之腫瘤亦可直接作細胞學刷檢及切片檢查。
除此之外,ERCP可以執行內視鏡手術,將十二指腸乳頭切開,使用各種器械,將結石取出,或對惡性腫瘤造成的阻塞做引流治療。若萬一經內視鏡膽胰攝影失敗,就必須做經皮穿肝膽道攝影與引流,這也是侵襲性檢查,且當患者有大量腹水或凝血功能不全時,則施行上較為危險。
阻塞性黃疸之治療
既然是阻塞,當然要疏通阻塞的病灶。解決的方式有內視鏡治療術與手術,但主要還是以手術為主。由於內視鏡治療技術日新月異,除了惡性腫瘤,必須施行剖腹根除性手術外,例如膽管結石,就可以利用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技術,利用電刀將十二指腸乳頭切開,再利用各種取石與碎石的器械達到清除膽管內結石的目的。
病人經過這種治療,大幅降低剖腹手術的風險。話雖如此,但對於太大困難取出的膽管結石,或有合併症(Mirrizzi’s syndrome),有時還是得回歸到剖腹手術上。對於惡性腫瘤的治療,外科手術是唯一可以根治腫瘤的方法。但許多病人在被診斷出惡性腫瘤時,已經無法開刀了。
此時有兩種方式可以解決
一是雙繞道手術,即膽管與腸,胃與腸做繞道手術,前者是解決黃疸的問題,而後者則解決將來進食問題。
二是以內視鏡置放支架解決黃疸問題.支架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塑膠,另一種是金屬的,兩者時間久了之後,均會阻塞。或許金屬支架發生阻塞的時間會長一些。
隨著時間的過去,當腫瘤侵犯到十二指腸造成胃出口阻塞無法進食時,可以內視鏡放置腸道支架來解決進食的問題。對於阻塞性黃疸的病人,我們常使用內視鏡鼻膽道引流術(ENBD),這是一種接替性治療,主要目的是先緩解黃疸,讓病人狀況好轉之後再決定下一步驟的治療,是手術、內視鏡取石或置放支架前的過度措施。
鼻膽道引流不僅可以引流膽汁,還可以將膽汁送去培養,以做為使用抗生素的參考。如果治療性的內視鏡膽汁引流術失敗,阻塞性黃疸病人就必須接受經皮穿肝膽汁引流術,這雖是治標不治本之方法,但當患者無法手術,或腫瘤、結石之位置無法以內視鏡解決時,這是唯一可以疏通阻塞性黃疸的方法。
結論
阻塞性黃疸過去必須藉助外科手術才可以解決的黃疸,但隨著內視鏡治療術的進步,有些阻塞性黃疸病人可以經由內視鏡治療來解決。但對於可切除的腫瘤,手術是唯一的選擇。對於無法切除的腫瘤,可以選擇經由內視鏡治療來進行姑息性療法,雖不能全然改善存活率,也可增加病人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