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小心十二指腸潰瘍

消化道出血,小心十二指腸潰瘍

2008/1/17(2022/3/15 19:5更新)

消化道出血是指從食道、胃、小腸到大腸的任何一個區域的粘膜破損而出血。方式大略可分為:口吐鮮血、解出深黑色的糞便(瀝青便)、解出帶有鮮紅色血的大便或是解出鮮血、潛伏性出血。

吐血及瀝青便常代表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腸)的出血。潰瘍處動脈或胃食道交界處出血,常以吐血表現。出血量不大則血與胃酸作用變成黑色,就成瀝青便或黑色便。若是紅色糞便甚至解出血塊,常常是由下消化道(空腸以下至直腸)出血,以痔瘡、大腸直腸癌或息肉出血較常見。

至於潛伏性出血是指用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只有經由特殊的檢查才能發現的糞便潛血,可能是消化道潰瘍或腫瘤。另外服食藥物如鐵劑、鉍劑等後,解出灰黑色的糞便,會被誤以為是消化道出血,作免疫式糞便潛血檢查即可分辨,不用驚慌。

臺北縣立醫院 葉文俊醫師指出胃腸道出血以上消化道較多,最常見的是十二指腸潰瘍,其他依次為胃糜爛性變化、胃潰瘍、食道或胃靜脈瘤、食道潰瘍、腫瘤、邊緣性潰瘍及血管病變等。此時,內視鏡是最佳的檢查及治療工具,可得知出血位置、原因及出血情形。

下消化道出血常見的原因則依次是痔瘡、大腸癌、良性息肉、感染性腸炎、憩室炎,以及近年逐漸增多的發炎性慢性大腸炎等。最佳的檢查工具也是內視鏡(俗稱大腸鏡)。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常需用糞便潛血檢查才能發現,免疫式糞便潛血檢查專一性高,是篩檢的優良工具。而大腸、直腸癌位居十大死因第三名且百分之九十的患者都在50歲以上,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防癌協會建議,不論男女到了50歲就應該要做篩檢。

96年度的研究發現,免疫式糞便潛血可得知不少局部惡性病變腺瘤(早期大腸直腸癌),及有惡性病變傾向的絨毛管腺瘤(大腸直腸息肉)。更證明了免疫式糞便潛血檢查是早期偵測大腸直腸癌症之好方法。

消化道出血之預防在上消化道方面,首先是預防消化性潰瘍之復發。下消化道則建議不論男女到了50歲就應該做免疫式糞便潛血篩檢。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