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紅腫癢 恐為吃錯中藥
服中藥容易產生副作用 是因藥物過敏
一般來說,中藥即使有副作用,比起西藥而言,也比較輕微,服中藥容易產生副作用的情形大致會是因藥物過敏而引發的副作用、或是配藥的「證型」不對、配的藥方不對、吃的藥量不對,很多人以為中藥完全沒有副作用,那是因為中藥材是取自天然動植物礦石的產物,如果是有毒性的藥材也可以經過長時間的熬煮或中和其他藥物而減低藥對人體產生的副作用。
但如果是體質比較敏感的人,就很可能對一般人不會有特殊反應的藥物產生副作用。中醫通常會依患者的實證、熱證、虛證來開處方,配藥的「證型」如果不對,多半是民眾自己在沒有專業中醫師協助下自行搭配、服用的配方,或是聽信如坊間「地下廣播電台」推薦的來源不明中藥成藥,這都可能造成服用後的副作用。
藥量不對也是引發副作用的主因
至於配藥不對有可能是因為「有毒性的生藥」沒有搭配「能中和毒性的生藥」,或者是混合比例不對而發生副作用,但這樣的情況已比較不容易在科學中藥上出現,因為科學中藥的方劑在混合的過程都已經以一定的比例盡可能消除其毒性,它倒比較容易發生在吃傳統水煎中藥,並且是由民眾自行混合用藥比例而產生的時候。
最後,吃中藥的「藥量不對」也是引發副作用的主因,有許多人誤以為中藥吃越多療效越高,這種作法反而揠苗助長,更提高了副作用發生的可能性,中藥的副作用大部分會出現在人體兩大系統:皮膚和胃腸,皮膚的症狀多是紅、腫、癢、濕疹等,胃腸則容易出現便秘、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等,通常只要停止服藥就能減少症狀,甚至不管它也能自然痊癒,但是如果長期服用含毒性的藥物,就可能造成無法挽救的情況(如馬兜鈴酸)。
疲憊想睡、發燒 疾病將好的生理反應
也有少數的中藥副作用會有暈眩和心悸,在中醫裡有所謂的「好轉反應」,又稱為「瞑眩反應」,指的是「疾病將好」的生理反應,那會依每個人的生理情況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常也會被誤以為是副作用,可能的反應有疲憊想睡、發燒、便秘、口乾、頭昏等,通常瞑眩反應發生的速度會比副作用快,也就是說用藥大約1到2天就會有明顯的感覺,但如果自己無法區別,還是聽醫師的建議比較好。(本文摘自/國民中醫藥保健全書/大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