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腦成效見真章 術後MRI做驗證

開腦成效見真章 術後MRI做驗證

2017/10/2(2022/3/15 7:6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瘤有沒有拿乾淨,開刀後馬上照MRI(磁振造影)就知道!」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許秉權一向這麼做,他認為術後MRI立刻檢視手術成果,有圖有真相,是神外醫師養成過程重要的習慣,也是對病患誠實負責的態度,更應教育民眾要掌握知悉了解術後狀況的權益。

許秉權一年大約要做近300檯開顱手術,平均一週5到6檯,手術量在各醫學中心名列前茅,雖然量多,但其中未破裂及中輕度破裂腦動脈瘤手術尚未有因手術導致死亡、植物人、或發生預期之外的失能。惡性腦瘤術後存活率中位數更是達23個月之久,為國際首屈一指之預後。

腦瘤如不定時炸彈 需開刀摘除或夾閉

當前的開顱手術得利於術前準確評估,術中影像導航及電生理定位監測,大幅降低風險;許秉權補充說,台北榮總的神經內科和復健醫師也進開刀房,在神經外科醫師不確定下刀部位是否傷害大腦重要功能時,由這些電生理專家當場評估,確保手術成效最佳、後遺症最少。

需要手術治療腦部疾病很多,他說,腦血管瘤如同腦子裡的不定時炸彈,開刀摘除或夾閉是唯一一勞永逸的方式;典型的成人顳葉癲癇患者在切除壞掉亂放電的致癲病灶之後,約8成的患者服藥2年後不再癲癇發作;至於腦膜瘤、腦下垂體腺瘤等良性腦瘤在開刀切除後,腫瘤壓迫所導致的視力、運動、感覺異常等症狀大多能得以改善,醫師也很有成就感。

維持病情穩定 視情況要用藥

為了維持手術前後的病情穩定,有些情況需要用藥協助,許秉權舉例,腦瘤病灶引起異常放電導致癲癇反覆發作,或使得患者陷入憂鬱症,甚至有自殺傾向時,必需請癲癇科精神科醫師介入,使用抗癲癇或可以穩定情緒及神經保護的藥物。

晚期惡性腦瘤特別是膠質母細胞瘤,一般存活只有約一年至一年半,台北榮總的經驗是患者術後存活期中位數大約2年,許秉權說,「診斷出來,幾乎等於判死刑,只是不曉得最後一刻何時來臨。」這是醫師感到比較遺憾的事。

完整評估降風險 醫病溝通減糾紛

不可否認,神經外科容易面臨醫療糾紛,許秉權開刀開得多,體會特別深,他曾經碰過病人偷偷錄音,還有病家即便術前已詳細告知手術風險因不滿意手術成果而放話提告,雖然最後都沒實際行動或告成,但也對現今醫病關係時有灰心沮喪情緒。

醫病關係和諧的關鍵在於溝通及信任,他說以癲癇手術為例,台北榮總醫療團隊一定會召集病人家屬到場,由神經內外科、病理科、核子醫學科等相關醫師一項一項解釋,花上一小時,把手術的好處和風險說清楚,病人聽明白後才簽字同意。一旦發生糾紛,醫師的處理態度很重要,是否有未告知的風險,是否併發症未能及早發現,要和術前說明存檔記錄做比對,以便釐清手術過程有無疏失。

病人最好也要做功課,許秉權建議,臺灣真正專心從事開顱手術的神經外科醫師不多,而且只有一級醫學中心才有全方位執行能力。許多困難手術或腦血管手術若由地區醫院醫師或神經脊椎醫師處置因經驗不足而導致術後嚴重併發症時有所聞,各大醫院官網都有醫師專長介紹,谷歌也能蒐尋參考口碑,多打聽專業意見,除非是掛急診緊急開刀,否則應避免「今天門診,明天住院開刀」草率決定。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