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5歲婦女今年過年前忽然發現右手無力,密集復健、服藥仍無改善,還進行了昂貴的頸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卻仍未見好轉,最後連右腳也跟著無力。求助無門下,來到羅東博愛醫院急診求助,院方安排腦部檢查竟發現顱內有浸潤性的腦瘤,週邊腦組織已出現水腫,腫瘤壓迫也造成腦壓上升,當時狀況並不樂觀。
一名55歲婦女今年過年前忽然發現右手無力,密集復健、服藥仍無改善,還進行了昂貴的頸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卻仍未見好轉,最後連右腳也跟著無力。求助無門下,來到羅東博愛醫院急診求助,院方安排腦部檢查竟發現顱內有浸潤性的腦瘤,週邊腦組織已出現水腫,腫瘤壓迫也造成腦壓上升,當時狀況並不樂觀。
58歲邱女士平常精神很好,日前突然變得疲倦消極,以為是身心方面出了狀況,故而至身心醫學科門診,經醫師問診後發現邱女士出現步行不穩、視力模糊、嗅覺喪失等症狀,便安排核磁共振造影;檢查發現邱女士前顱底有8公分的巨大腦瘤,遂轉診至神經外科門診,醫師予以腦瘤全切手術,成功摘除巨大腦膜瘤,1週後平安出院。
一名67歲婦人去年開始一直覺得左眼外側有黑影,視力也常常模糊不清,看了眼科點藥水不僅沒有改善,還越來越模糊,等到去大醫院檢查,發現竟然是「腦下垂體腫瘤」壓迫視神經造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媒體報導,藝人王大陸的母親於睡夢中昏迷不醒,緊急送醫後診斷出是腦幹腫瘤破裂,緊急開刀仍回天乏術。但腦內長瘤是可以提早發現及預防的嗎?腦幹腫瘤與一般腦瘤又有什麼不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文雄表示,腦瘤並不常見,台灣每10萬人僅約3~4人罹患腦瘤,腦幹腫瘤比率更低,占所有腦瘤案例不到1/10。幾年前診治過一名個案,不到60歲的男性上班族,因步態不穩、吞嚥困難而就醫,經核磁共振(MRI)檢查,發現腦幹長了一顆腫瘤,病人還不到退休年紀就過世,留給家人無限不捨與遺憾。腦瘤恐因遺傳,「腦幹腫瘤」病因不明林文雄指出,不像長在大小腦的腫瘤可能有家族性遺傳因子,腦幹腫瘤原因不明,既無遺傳性,也沒有特別危險因子,大人與小孩都可能得。惡性腦幹腫瘤與惡性腦瘤的預後差不多,確診後平均餘命僅約1年,但仍視腫瘤位置、大小及影響的神經功能而有所差異。腦瘤會有頭痛、噁心想吐等腦壓增高症狀,但腦幹腫瘤不一定。腦部本身是沒有感覺的器官,腦瘤會頭痛是因刺激到腦膜,而腦幹位在顱內深層,不易刺激到腦膜,較少以頭痛來表現,取決於腫瘤壓迫到哪對腦神經而出現功能異常,較常見的是複視、步態不穩及吞嚥困難。且因察覺不易,多數病人在有症狀時,腫瘤多已長很大。常講手機會得腦瘤嗎?醫:未證實林文雄表示,外在環境對腦部可能有影響,目前唯一證實會造成腦瘤的是放射線,雖然網路流傳手機有害腦部健康,但許多研究未能證實常講手機會得腦瘤,不過生活中還是盡量減少曝露電磁波中,也要避免接觸致癌物,對預防所有癌症都有正面效果。腦瘤的治療方法和其他腫瘤一樣,以切除為主,如果是良性,開刀拿掉就沒事,但惡性腫瘤開刀也拿不乾淨,須追加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可惜的是,目前治腦瘤的化療藥物不多,僅惡性神經膠質瘤可用。此外,大小腦腫瘤手術相對容易,腦幹則相當困難,在沒有顯微手術前,醫界稱腦幹為「No man area」,意為「無人可到達之處」。腦幹腫瘤位於深層,無法開刀切除腦瘤手術不像其他部位可多切一些組織,以清除乾淨,必須針對腫瘤一小塊一小塊移除,以免切到好的腦組織。腦幹位在腦部深層且體積小,加上掌管重要的生命功能,包括心跳、血壓、運動等等,通常無法開刀切除腫瘤,只能做化驗,決定是否使用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如何及早揪出腦瘤?林文雄建議,身體有異狀須就醫找出原因,40歲以上有免費成人健檢,若經濟狀況許可,也能選擇自費做腦部核磁共振,才有辦法看出有無腦瘤,而以往核磁共振檢查費用昂貴,現在可用健保價格來做,病患負擔減低許多。核磁共振的好處是沒有放射線問題,對人體較無負擔,檢查時間約需20分鐘以上。就像保養車子一樣,身體也要健檢保養,才能跑得穩又長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5歲賴先生任職電視台攝影記者,去年底出現步態不穩、肢體無力等症狀,更多次開車不慎撞到路樹,因驚覺不對勁,赴醫檢查確診為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一度評估僅剩1年壽命,所幸醫療團隊開刀切除腦瘤,搭配術後積極復健,奇蹟於半年內恢復行走能力,順利重返工作崗位延續職涯。一度評估僅剩1年壽命 3個月後重返工作賴先生自述,去年底出現左邊肢體無力,導致工作時經常扛不動攝影機,更一連好幾個月發生多次車禍,原本以為視力出問題,但因肢體無力情形愈來愈嚴重,於是就醫檢查,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腦瘤作祟,術前曾聽聞即便切除腫瘤,仍有很大的機率終身癱瘓,想到孩子們尚未成年,十分擔心術後影響家計,讓一家人陷入苦惱。 所幸賴先生鼓起勇氣背水一戰,不僅手術成功,術後更為了心愛的家人積極復健,順利於一個月出院,返家後他堅持每天要步行4公里,3個月後不但重返工作崗位,負責內勤工作,生活自理更不假他人之手,甚至偶爾能跑步,驚人的恢復速度令同事和家人都十分開心,也大大鬆一口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許永信表示,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為惡性腦瘤中,最常見也最惡性的腫瘤,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確診,多數患者平均不到一年半的壽命,若選擇放棄治療,恐怕僅剩3個月餘命。常見症狀為視力缺損、步態不穩、頭痛和癲癇 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的表現症狀,與腫瘤生長位置和造成腦部水腫的程度有關,最常見的三大症狀為漸進式神經學缺損、頭痛和癲癇,其中漸進式神經學缺損以肢體無力最常見,可能出現視力缺損、運動或感覺異常、步態不穩、記憶力缺損等症狀。 腦癌無法預防,目前治療方式以手術治療為主,放療、化療為輔,若腫瘤生長在危險位置,術後恐導致癱瘓、語言異常等,需要由神外醫師小心處理,才有機會將後遺症的發生機率降到最低。 許永信提醒,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為基因突變。民眾可透過均衡飲食,培養運動習慣,以及良好生活作息,以提升免疫力。若出現劇烈頭痛、半身無力、說話含糊不清、記憶力明顯衰退、步態不穩、性格大變、視力模糊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36歲翁小姐飲食及生活習慣均未改變,體重卻直線上升,3個月內從49公斤胖到65公斤,最多一個月增加10公斤,疫情爆發前她赴日旅遊,飛機降落時突然頭痛欲裂,就醫檢查發現腦內竟有一顆6公分大的腫瘤,並包覆鄰近的大血管和神經構造,確診罹患少見的「庫欣病」。翁小姐諮詢多家醫院,醫師均建議為將腫瘤確實切除乾淨,需開顱摘除並輔助放射線及藥物治療,最後她北上榮總就醫,不需開顱,以微創經鼻內視鏡手術成功摘除腫瘤。聽聞要兩度開腦嚇傻 北榮以經鼻內視鏡手術成功拆彈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表示,平常喜歡自拍而且很注意維持身材,那段時間不吃也變胖,整張臉腫成月亮臉,皮膚也變得粗糙冒痘痘,同時出現四肢水腫及無力,原本以為是吃太鹹,當得知腦袋有顆大腫瘤,而且被判定要開腦兩次,「聽到都快瘋了」。後來家人建議到台北榮總就醫,看診後醫師馬上安排住院,並建議採經鼻內視鏡手術。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歆指出,翁小姐沒有出現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荷爾蒙很快就在術後下降,在新陳代謝科、鼻頭頸科和神經外科等專科的追蹤下,體重和臉型也恢復以往樣貌,影像檢查亦無殘瘤,不需再接受輔助性藥物和放射線治療。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腦下垂體過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罕見疾病,容易造成新陳代謝及心血管系統的併發症,病情嚴重會威脅生命;庫欣病通常是腦下垂體長腫瘤所造成,約佔三分之二,患者多因突然變胖來求診。完成400例經鼻內視鏡手術 技術獲國際知名期刊肯定王緯歆說,腦下垂體腫瘤及其他顱底腫瘤若有神經血管侵犯,除傳統開顱手術外,要從鼻子通道進行手術,難度相當高,要使用鼻內鏡治療,也要看腫瘤位置,並不是所有都適合。北榮2015起由鼻頭頸科主任藍敏瑛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和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合作,至今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技術獲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歲女童罹患腦瘤,開刀後腦神經受損,必須做中樞神經的復健,父母焦急求診復健科,驚醫師建議給予女童職能與物理治療,透過治療師協助平衡軀幹,訓練肌肉能力強度,保持關節活動度,排除關節僵化問題,協助盡快恢復正常肌力和活動力,目前靠著定期做職能和物理治療,維持生活品質。身心發展遲緩、骨骼肌肉異常等可透過兒童職能物理治療改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宇亮表示,兒童職能物理治療室主要服務對象包含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性痲痹症、腦腫瘤、動靜脈畸形、創傷性腦傷後遺症等,以及心智或動作發展遲緩、智能不足、過動兒、感覺統合異常、其他各種先天性疾病導致之心智異常及發展障礙,包含唐氏症、各種遺傳疾病,自閉症、注意力不足合併過動、亞斯伯格症等。還有小兒骨骼肌肉異常,如斜頸、足內、外八,O型、X型腿、扁平足、先天性肢體畸形、先天性肌肉病變、兒童運動傷害、小兒臂神經叢損傷等,或是小兒語言溝通困難與構音障礙、情緒調節困難、人際互動技巧不佳、學習困難、動作協調障礙、進食與吞嚥困難、等其他發展遲緩,都可透過兒童職能物理治療改善進步。透過遊戲或學習活動 提升孩童專注力及控制力賴宇亮指出,兒童復健為透過感覺統合治療、注意力訓練、行為改變、動作學習、認知治療與神經發展理論等,設計適合孩子遊戲或學習活動,讓孩子在快樂的遊戲經驗中進步,以提升孩童專注力、自我控制能力、與基本學習能力。先前還有一名兩個月大嬰兒,父母發現她的頭老是歪一邊,就醫才發現是斜頸,目前也在進行職能和物理治療,由於嬰兒的頭頸比較脆弱,治療師也協助牽拉動作,讓小嬰兒修正斜頸,同時治療師也教導父母親協助改變餵食和遊戲動作等,在日常生活中改善小嬰兒斜頸症狀。賴宇亮說明,兒童職能物理治療內容包括物理、職能與語言三面向,物理治療主要以改善大肌肉群肌力、耐力、平衡、協調、張力等為主;職能治療提供精細動作、手眼協調、日常生活功能及感覺統合訓練等。語言治療則提供語言表達、理解訓練、矯正構音異常或口吃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8歲的王先生因車禍和腦瘤疾病接受過兩次腦部手術,且車禍後因腦部受損而無法控制情緒,常認為自己被附身,因此會出現情緒激動和跳躍的動作,造成跌倒受傷。為了穩定他的情緒,醫師以藥物治療,但因他經歷過腦部手術,對於精神藥物比較敏感,因此服藥後會暈眩也容易跌倒。醫師適度調整藥物內容,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王先生的狀況終於穩定下來,也不再因容易跌倒而受傷。醫師耐心用藥助穩定情緒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精神科醫師彭祈龍表示,腦部開過刀、有中風病史、腦部較脆弱的患者,會對藥物比較敏感,在服藥過後會有暈眩、身體不平衡的狀況出現,增加跌倒風險。因此,這類型患者用藥一定要諮詢醫師,並配合藥物調整與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王先生因車禍造成腦部抑制情緒的系統受影響,原本個性溫和的他,變成易怒、暴躁,總是嚷著他被附身,不停地跳上跳下,一不注意就跌倒受傷,加上腦部開過刀,讓他對精神藥物非常敏感,服藥後容易失去平衡而跌倒。彭祈龍醫師表示,王先生的狀況比較複雜,無法以一般精神科患者的用藥處理,因此花了許多時間調整藥物及治療方式,才讓他逐漸恢復穩定。對於腦部脆弱的患者,彭祈龍醫師提醒,用藥治療上一定要與醫師討論,找出合適的方式,才不致因藥物影響導致更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