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

頭痛欲裂誤認腦瘤 竟是青光眼險失明

頭痛欲裂誤認腦瘤 竟是青光眼險失明#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70歲的張媽媽20多年前因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被當成心臟病,治療3個多月依舊頭痛欲裂,醫師甚至懷疑她長腦瘤,最嚴重時吃止痛藥只能緩解10幾分鐘,頭痛到必須靠著沙發支撐頭部,跑遍各大醫院的她,還辭去工作只為能找出病因,最後終於發現是青光眼問題,初期藥物副作用讓她吃足苦頭,所幸最後經藥物調整後才成功控制眼壓、保住視力。青光眼視力的小偷 1/4有失明危機醫師提醒,急性青光眼發作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些人不以為意,以為睡一覺就好,結果睡醒了,視力也沒了!台灣青光眼患者高達35~45萬人,比慢性腎衰竭、憂鬱症等疾病的患者數還多,且其中1/4有失明危機,提醒民眾注意青光眼徵兆,早期發現並治療才能避免失明風險。長庚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位居失明原因的第二名,亞州人罹患青光眼後有25%失明機率。臨床上青光眼分成兩種,一種是開放型,患者往往沒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經無法恢復;另一種閉鎖型較為急性,患者會感到頭痛、噁心,如未及時就醫,可能一覺醒來已喪失視力。因此青光眼也被稱為「視力的殺手」或「視力的小偷」。青光眼簡單來說就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陳賢立指出,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正常情況下,48~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一旦排出管道出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形成青光眼。青光眼無法治癒 降眼壓才能保視力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正常眼壓應介於11~20毫米汞柱,眼睛每天大概分泌3.5毫升的房水液,如果排出少於3.5毫升,眼壓就會增高,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劇痛等症狀。目前青光眼的治療只能延緩視力喪失,無法治癒,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哪些人是青光眼高危險族群?陳賢立提醒,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要小心。呂大文建議,青光眼患者要依照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高危險群則應每年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頭痛、走不穩?這些腦瘤症狀是警訊

頭痛、走不穩?這些腦瘤症狀是警訊#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曾在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演出女主角看得見的女鬼之一,25歲女星高秀貞今(12日)突傳去世消息,日前作家李敖也因腦瘤病逝。腦瘤又可稱為「顱內腫瘤」,顱內腫瘤可能發生於腦組織、腦膜或其它顱內組織。也可能是身體其它部位的腫瘤轉移到腦部,最常見的腦瘤為神經膠細胞瘤、腦膜瘤、腦下腺瘤、神經鞘瘤等。腦瘤症狀分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及局部神經機能障礙四大類腦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之定義,指顱內之腫瘤,依其細胞生長起源,可分為原發及轉移性,再依病理分化等級,又將原發性腦瘤分為良性及惡性兩種。臨床症狀可因腫瘤位置不同及大小的不同,而有不同臨床表徵,最常見是頭痛,因為腦位於顱腔中,如果腫瘤長出或壓迫腦部組織導致水腫,就會使顱內壓增加引起頭痛。頭痛可能是持續性或漸進性的,通常容易睡醒後頭痛。腦內腫瘤的症狀可分為四大類,即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及局部神經機能障礙,如手腳無力、肌肉關節協調力變差、平衡感不好、癲癇抽搐、言語困難、健忘、感覺異常、四肢運動失調等症狀。腦瘤的診斷方法頭部的X光檢查可以出顱骨是否有任何損傷、變形或增厚,是否有不正常鈣化點等,如有不正常病變化出現時,可進一步做電腦斷層來診斷出病變部位、大小和形狀,另外醫師可能會安排腦血管照影或核磁共振檢查,以更清楚的出腦部被腫瘤侵犯的程度及腦血管的變假情形。 腦瘤的治療方法1.手術切除:手術切除是治療腦瘤最重要的方法。一般而言,接近運動語言神經區的腦瘤,可以藉皮質功 能位法,將正常的運動,感覺及語言功能區定位出來,保護好後,將腦瘤作廣泛的切除,而不影響正常的運動及語言功能。越惡性的腦瘤越需要完全切除存活率才會高。2.放射治療:如果腦瘤無法完全切除,則可以作減壓切除術,而後追加放射治療。3.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有些較小(3公分以內),且手術危險性較高的腦瘤,可以考慮用直線加速器之X光刀或加瑪刀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4.插種治療:對於某些惡性腫瘤,如果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可以考慮利用立體定位的方法,將放射性同位素直接置入病灶中,好處是精確,放射劑量少,對正常腦組織造成的傷害較少。5.化學治療:除了對某些特殊腦瘤有效之外,大部份化學治療法都是與放射治療合併,作為一種輔助性的療法。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瘤的治療亦有長足的進步。但無論如何進步與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優質的醫療必須要考慮病人的個別性。若發生以上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平常也可以養成定期健檢習慣。

記憶力衰退誤失智 檢查驚見巨大腦瘤

記憶力衰退誤失智 檢查驚見巨大腦瘤#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上了年紀後,記憶力衰退已成自然老化現象,但若又伴隨腳無力、頭暈等症狀,得小心可能是「腦膜瘤」!從事賣鞋生意的61歲許炳財,去年開始出現記憶力衰退,經常忘了東西放在哪裡,雙腳逐漸無力、常跌倒,甚至開車掉進水溝,家人原以為他是老年失智,在馬來西亞看了老人科,醫生表示檢查後沒有問題,接著再轉到神經內科,沒想到核磁共振檢查後,驚見腦裡有一顆3公分腦瘤,因腦瘤位於腦幹附近,手術風險極大,在跑了多家醫院,醫生皆表示手術成功機率不高。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表示,檢查影像中的腦膜瘤已長到6公分大,腫瘤長的位置非常深,在大腦的中心,必須趕緊安排手術,後續安排住院接受治療。但開刀難度及風險都很高,且腫瘤大到壓迫腦幹造成變形、水腦症,使得手術的風險再度提高,後來經過十個小時手術,終於順利摘除腫瘤。陳金城醫師說,腦膜瘤是從腦膜長出來,起源於蜘蛛膜顆粒細胞的原發性腫瘤。大部分腦膜瘤長得很慢,可能存在5到10年,所以被發現時通常已長得很大,其中97%的腦膜瘤是良性的,另3%可能表現惡性特徵。腦瘤會根據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症狀,像這位病人就是因腫瘤大導致腦壓升高,引起視力模糊、頭痛,又加上水腦症,使得步態不穩,記憶力減退,類似失智現象,若發現病人有以上症狀,最好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

肺腺癌轉移腦部 好神刀助消滅腦瘤

肺腺癌轉移腦部 好神刀助消滅腦瘤#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過去有抽菸習慣與癌症家族史的62歲余先生,咳嗽有痰超過半年,加上常頭暈、走路不穩,家人形容像是打醉拳,經就醫切片證實是「肺腺癌末期」,腦內出現兩顆約1公分大的腫瘤,且癌細胞隨血液轉移至腦部與肝臟,以致於壓迫腦神經導致行動失調,為免腫瘤增大,患者接受「好神刀」放射治療,療程結束後腦腫瘤完全消失,同時搭配化療,即使是肺腺癌末期也能在控制中。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鍾娜娜表示,轉移性腦瘤是所有腦內腫瘤中最常見的型態,其中肺癌更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轉移到腦部的癌別,其發生率約30%至40%;一般而言,2公分內的單顆轉移性腦瘤通常可以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受到控制,若大於2.5公分的轉移性腦瘤,則會建議先以手術切除,再輔以放射治療,如腦腫瘤為多發性造成臨床症狀,則建議給予全腦放射治療。好神刀放射治療 讓腦部腫瘤消失考量該患者當時已有多重轉移,雖然腦瘤約1公分,但分別位於大腦及小腦,其身體狀況並不適合手術治療,而且肺癌基因檢測並無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療效不佳,只能接受化學治療,故經與患者溝通後,選擇接受「好神刀」(Halcyon)放射治療。余先生經連續治療10天後,追蹤磁振掃描影像檢查顯示腦部腫瘤已完全消失,頭暈症狀也大幅改善,步態恢復正常,讓家人寬心不已,笑說:「終於不會再打醉拳了」。好神刀非實際開腦手術刀鍾娜娜醫師指出,「好神刀」並非實體可見的「手術刀」,而是用於放射治療的「快速全影像導航直線加速器」,治療前僅需15秒即可完成腫瘤部位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再透過AI人工智慧,精準判讀腫瘤位置,執行放射治療,整個治療過程大幅降低到100秒內,不僅減少輻射影響範圍,使副作用減少,也可大幅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及增加舒適度。但鍾娜娜醫師提醒,雖然患者在診斷出有轉移性腦瘤時,在期別上屬於癌症末期,但臨床上仍有不少案例經適當治療後,有良好的預後,能提升生活品質,及較佳的治療效果,因此,民眾萬一發生轉移性腦瘤也千萬不要灰心,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還是有機會可以使腫瘤消失,繼續朝戰勝癌症的目標邁進。

記性變差誤失智?其實只是假性失智症

記性變差誤失智?其實只是假性失智症#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失智症的成因,除了6成是阿茲海默症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例如:中風、頭部外傷顱內出血,腦部缺氧等,與及其他可治療性失智症,如腦瘤、正常腦壓水腦症、維他命B12過低、甲狀腺功能異常、腦部感染、腦膜炎、嚴重憂鬱症,甚至是第三期神經性梅毒,都會造成失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鄭勝允主治醫師指出,自覺專注力或是記憶力退化的患者,只有少數人真的落入了失智症的範疇,而其他大多數患者其實是「假性失智症」(Pseudo-dementia)。假性失智症是什麼?假性失智症跟失智症都會有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例如記性變差、無法專心、反應遲鈍、無法完成過去可以勝任的事情。但失智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細胞的萎縮或壞死,乃是不可逆的變化,而假性失智症在改善了背後的成因之後,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是可以被逆轉、康復的。可能是假性失智的七大特徵一、情緒憂鬱低落二、訊息太多,大腦難負荷三、合併特殊病史四、使用特定藥,副作用五、壓力大,多工分心六、睡眠品質不佳七、更年期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假性失智症?鄭勝允醫師表示,絕大部分的假性失智症都是憂鬱或焦慮情緒所引發的。我們煩心、緊張或遇到壓力時,大腦會需要分出一些腦力去試著克服這些情緒,自然而然無法處理需要腦筋全速運轉的事情,患者常常將這類的情況形容為「腦霧」,意即思考沒有以前那樣清晰,彷彿在十里霧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患者往往抱怨的主題是無法像以前一樣漂亮地完成工作,但對於一些簡單的事情,例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這些患者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假性失智症要怎麼治療?鄭勝允醫師認為,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告訴自己這個病一定會好,專注力與記憶力一定能獲得改善。再來可以尋求精神科(身心科)的協助,了解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態,透過藥物以及非藥物(心理治療、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的幫助解放自己的腦力,改善專注力與記憶力,還給自己一個清晰明亮的大腦。

口吐白沫、手腳抽搐 開顱取瘤助健康

口吐白沫、手腳抽搐 開顱取瘤助健康#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今年58歲楊先生,雖缺乏運動但身體還算健康。最近一個月常感到左手無力,會不自主抖動,甚至對於扣釦子等細微動作相當困難。有天外出散步,突然口吐白沫、手腳痙攣,癲癇發作失去意識,家人趕緊送他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核磁共振造影顯示出,腦右方接近腦鐮處,有顆約6公分的巨大腦膜瘤,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緊急開顱將腫瘤完全取出保下ㄧ命。腦瘤壓迫運動區域神經 造成癲癇腦瘤發生原因不明,有良性、惡性之分,可從核磁共振檢查判斷腫瘤屬性。徐賢達醫師說明,腦瘤的發生機率約萬分之一,即每10萬人口中,有10個人會發生。腦膜瘤是從腦膜長出來,最常見的良性腦瘤,其檢查影像會因腫瘤充血而呈現白色且形狀均勻的樣態。此外,良性瘤生長慢,周圍神經壓迫較緩慢,因此神經較少出現水腫現象。但楊先生的腦膜瘤達6公分大,壓迫腦部運動區域神經,以致於動作困難,而神經受到壓迫會產生不正常放電,造成癲癇。腦膜瘤不大 可透過藥物治療腦膜瘤若不大,可透過藥物如抗癲癇藥、類固醇治療,以及定期追蹤觀察腫瘤生長情形。但若腫瘤太大壓迫周圍腦組織,影響生活,危及性命就會建議手術切除。考量腫瘤的含血量豐富,且病患腫瘤位置鄰近靜脈竇,稍有不慎就有大出血的危險,醫師採兩階段執行手術。徐賢達醫師表示:「第一階段在手術前一天,請影像醫學部協助執行栓塞手術,從腿部(股)動脈經腦動脈將灌助腦瘤的血管栓塞止血,以減少出血風險;第二階段才開顱取腫瘤。」腦部取瘤手術 不得不慎因腦部空間有限,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腦神經損傷。醫療團隊掀開病患頭蓋骨止血後,用超音波刀以震動的方式在腫瘤中間攪拌、再把破碎的組織抽吸取出,清出一個空間。之後,仔細將腫瘤外層與腦部神經分離,免除傷及神經造成後遺症的可能,順利地將腫瘤完全取出來。術後轉往復健科復健,手腳無力的情況已慢慢恢復。徐賢達醫師提醒,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頭暈頭痛、手腳無力、抽搐或感覺異常、記憶障礙、言語困難等情形,務必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長期頭痛影響生活 小心恐為腦瘤警訊

長期頭痛影響生活 小心恐為腦瘤警訊#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9歲男性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家族無遺傳性疾病。近期發生頭痛不適、右眼腫脹症狀,曾多次到眼科診所就診但無改善。掛急診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腦瘤,經過住院進行開顱手術切除腫瘤及配合放射線療法,癒後良好,目前定期追蹤及復健治療。頭痛是腦瘤最常見的症狀 其他包括局部無力、神智不清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林念儀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6年十大死因第一位仍為惡性腫瘤(癌症)。數據報告顯示罹患原發性腦部惡性腦瘤病人有逐漸升高,而年齡層卻有逐漸降低趨勢。罹患腦瘤的症狀表現常因病人年齡及腦瘤部位與性質呈現而不同,其中頭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其他包括如局部無力、神智不清、步態不穩、癲癇、言語困難、視力障礙、感覺異常、四肢運動失調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應盡早至醫院尋求專科醫師診治,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掃描是確定診斷的最佳檢查。腦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搭配復健提高生活品質腦瘤的治療大多可分為手術配合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主要是將腫瘤移除,若腦瘤無法開刀或開刀後嚴重影響神經功能,可進行部分切除。林念儀護理師表示,癌症已不再是絕症,雖然腦腫瘤存活率偏低,但是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手術、放射治療等治療,可使平均壽命延長,但仍難免產生或殘留一些後遺症,此時則需要復健治療,並協助適應其生活及工作,減輕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腦下垂體腫瘤 每6人中就有1人

腦下垂體腫瘤 每6人中就有1人#腦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2歲的王爺爺4年前曾因視線不清就醫,雙眼外側偏盲判斷為腦瘤,用顯微鏡手術摘除3公分大的腦下垂體腫瘤,住院半個月後出院。但前陣子王爺爺又因反覆頭痛前來就醫檢查,神經外科醫師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復發已長到3公分大,需手術切除。與耳鼻喉科醫師合作,透過鼻內視鏡與電磁立體定位導航系統成功經鼻孔切除顱底腦下垂體腫瘤,顏面不僅沒有任何傷口,隔天就能下床,術後2天就康復出院。鼻內視鏡應用廣泛 腦下垂體腫瘤、鼻內腫瘤切除皆可使用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蘇旺裕表示,鼻內視鏡發展至今剛好滿40年歷史,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無論是解析度、光源明亮度、器材便利程度都更加精細,早已成為處理鼻部疾病與鼻竇炎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十年來,隨著鼻導航儀器與手術發展,鼻內視鏡的微創應用更為廣泛,無論是鼻内腫瘤切除、眼眶病變與顱底腫瘤治療或是上述案例的腦下垂體腫瘤,都是鼻內視鏡的延伸創新適用範圍。每6位就有1位腦下垂體有腫瘤 但並非每個人都會出現症狀正常腦下垂體是位於腦部蝶鞍,直徑不超過1公分的微小腺體,為人體荷爾蒙分泌之主宰。雖然腦下垂體腫瘤發生率約17%(約每6位就有1位腦下垂體有腫瘤),但並非每個人都會出現症狀。通常好發在20至40歲,且多為良性,有「功能性」與「非功能性」不同。功能性腫瘤會分泌荷爾蒙激素,影響血中荷爾蒙濃度與生理情況,導致生理期異常、乳汁異常分泌、男性女乳症、末端肢體肥大、庫欣氏症候群等各種症狀,通常可透過藥物治療予以控制;非功能性腫瘤若大於1公分時常壓迫周圍組織,使患者出現頭痛、偏盲、複視等視覺障礙情形,往往需要手術切除。顯微鏡手術搭配定位導航監測 精準切除腦下垂體腫瘤的切除方法從傳統的「開顱手術」逐漸演進到經上顎骨的「微創手術」及經鼻腔的「顯微鏡手術」。10年前起醫療發展進步到用鼻內視鏡直接從穿過鼻腔、打開鼻竇、深入頭顱底部將病灶切除。蘇旺裕醫師說明,視神經、內頸動脈緊鄰腦下垂體,術中若不慎很可能會造成嚴重併發症。但從解剖構造來看,鼻腔離腦下垂體不到10公分距離,用0.4公分寬的內視鏡從鼻腔進入,將部分鼻竇打開,切除顱底骨頭後,便能深入病灶區。此時再透過各種角度與110度廣角鏡的放大視野聚焦、錄影,並以電磁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即時監測腦部組織與手術器械的相對位置,手術中就能避免傷及重要結構,將腫瘤切除。經鼻孔切除 取用鼻腔黏膜填補顱底切口便利蘇旺裕醫師表示,今年最新研究指出,透過以鼻內視鏡與電磁導航儀可提升52%腫瘤摘除率,出血、傷及視神經等併發症則可降低2成。與熟悉鼻腔構造與鼻內視鏡手術的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合作,神經外科醫師在腫瘤摘除的過程中將能更順利,腫瘤被徹底根除,就更減少復發可能性。此外,過往腦部手術後,需另外取身體脂肪或肌肉筋膜填補顱底切口,防腦脊髓液流出,但若是用鼻內視鏡經鼻孔切除腦下垂體腫瘤,耳鼻喉科醫師可直接取用鼻腔黏膜填補,不僅大幅提升手術成功率與安全性,還可減輕併發症、加快病患復原速度。蘇旺裕醫師提醒,鼻內視鏡手術雖已相當成熟,且能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但病人仍需經醫師仔細評估與密切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將併發症、復發率降到最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