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

看見蛇、蜈蚣纏身?腦瘤導致視幻覺

看見蛇、蜈蚣纏身?腦瘤導致視幻覺#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6歲的黃姓婦人常看到巨大白蛇、蜈蚣攀爬在家人身上,衝動地想拿剪刀除掉這些怪物。詭異舉動讓家人非常害怕,以為家裡有「髒東西」。求神問卜後沒用,直到送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黃姓婦人腦袋裡長一顆巨大腫瘤。腦瘤常頭暈、想吐 最後還發展出視幻覺黃女士就醫時描述,全家開車外出吃飯時,一上車就看到副駕駛座的先生身上纒著2條大白蛇,嚇到不敢出聲,怕全家人通通被吃掉。還有1天晚上,全家人吃飽坐在客廳看電視,突然轉頭看到兒子的身體裡有蜈蚣在爬,當時很想拿剪刀往兒子身上刺洞,把身體裡的蜈蚣抓出來。黃女士的先生表示,太太偶爾會喊頭暈、想吐,直到今年奇怪的症狀愈來愈明顯,不僅腦袋變遲鈍、失去判斷力及控制力,健忘、常講一些可怕的事,像是家裡有白蛇、身體裡有蜈蚣,甚至一到晚上就很想殺人。家人聽了都很害怕,到處求神問卜仍不見改善,帶到醫院檢查才知道是腦袋長瘤。腦瘤常見症狀為頭痛、頭暈、手腳無力、癲癇 視幻覺較少見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黃女士腦部檢查影像顯示,額葉顱底長了一顆6公分大腫瘤,雖為良性腦膜瘤,但仍需做手術切除。由於病人主訴出現視幻覺,相較於一般症狀如頭痛、頭暈、手腳無力、癲癇等症狀較罕見,多數人容易被當成精神疾病處理。此腫瘤雖屬良性,但隨著時間慢慢增大可能會壓迫腦幹,使腦壓增高,導致昏迷甚至死亡,發現時最好還是做手術切除腫瘤。陳金城副院長說明,根據腫瘤壓迫位置,出現的症狀不同。壓迫到運動區會出現手腳無力,壓迫到感覺神經會手腳痠麻,壓到語言區時語言表達會出現異常。這些從外觀很容易察覺,但像黃女士有腦瘤伴隨視幻覺較為罕見。若伴隨頭痛、頭暈時,就要小心可能是長腦瘤,最好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做檢查。

頭痛必是腦瘤警訊?醫:機率偏低

頭痛必是腦瘤警訊?醫:機率偏低#腦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張經理工作壓力大、常頭痛。日前看到新聞報導名人頭痛檢查出腦瘤,憂慮自己是不是也有相同問題,諮詢醫師是否需要花錢安排腦部磁振造影的健康檢查。常頭痛的人中 真正有腦瘤的機率相當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雅芳表示,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的確可以幫忙排除這個可能性。臨床上1公分以上的腫瘤大致上都可見,然而常頭痛的人中,真正有腦瘤的機率相當低。腦部磁振造影還可以評估腦部因為小血管病變造成的變化。現代人因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生活方式及壓力等問題,造成小血管的病變。腦部小血管發生變化後可能會造成腦白質出現白斑、小洞性梗塞或是微小出血。腦白質的白斑就像老人斑一樣,隨著年紀增加越來越多。然而腦白質白斑的多寡,與個人遺傳因素、血壓控制等有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有些人除了白斑外也可能發生一些小洞梗塞,單一小梗塞有可能不會造成明顯的症狀,一旦數量累積比較多,可能造成血管性失智症。腦部磁振造影的強項就是可以評估腦白質白斑的多寡及小洞梗塞的有無與數量,甚至有專看微出血的序列可以評估小血管病變對腦部造成的影響。了解腦部磁振造影結果後,就要與醫師配合進行血壓的控制、生活方式的調整、或者是藥物的運用,避免進一步更嚴重的影響。磁振造影除了可以評估腦部變化 還可以做磁振血管攝影磁振造影除了可以評估腦部的變化,還可以做磁振血管攝影,針對顱內大血管或頸部大血管做詳細的評估。舉凡常耳聞的顱內動脈瘤破裂造成的蜘蛛網膜下出血(致死率高),或是頸動脈狹窄可能造成中風,都可能藉由磁振血管攝影篩檢出來。早期如果要看到動脈瘤,必須從股動脈穿刺並伸入一根長長的導管到頸動脈去打藥攝影,現在可以用這種非侵入性的磁振造影了解顱內血管變化,包括有沒有動脈瘤或者是不正常的血管狹窄,不僅方便,還可以減少穿刺的風險。陳雅芳主任解釋,有一些位置的動脈瘤或是動脈狹窄可以用追蹤的方式來評估,但有一部份建議要及早處理。一次腦部磁振造影檢查,通常花30分鐘。其中包含許多組不同的檢查序列,每一組序列有它不同的角色及重要性。一次檢查並沒有辦法包山包海,把所有的序列都包含進去。建議接受檢查的民眾先和醫護人員討論,充分了解此次檢查包含到哪些部分的評估。

手腳不自覺抽動 竟是腦瘤引癲癇

手腳不自覺抽動 竟是腦瘤引癲癇#腦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40歲女性有一陣子手腳常不自覺抽動,肢體也有點無力,看診時醫師診斷是癲癇發作,深入檢查顯示,她大腦長了顆約三公分大的腫瘤,腫瘤引發癲癇,造成手腳抽動與肢體無力,醫師換了數種藥物,好不容易先把癲癇控制下來,所幸經過腦瘤摘除手術,她的癲癇症狀終於緩解,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為上述患者進行手術的成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戴世煌分析,癲癇是大腦神經系統異常放電、漏電,刺激周邊組織所造成,大致可以分為大發作與小發作。大動作可能伴隨抽搐、口吐白沫、失去意識...等,也有患者會暫時恍神、手腳輕微抽動或有肢體無力現象,這些就屬於小發作症狀,臨床很容易受到忽視。腦瘤、感染、代謝異常、電解質不平衡、內分泌異常、缺氧...等都可能誘發癲癇的發作。神經外科醫師所遇到的腦瘤患者,就有不少是以癲癇為最早表現症狀。腦瘤治療與癲癇控制 兩者互有關聯戴世煌醫師指出,腦瘤若長在大腦額葉、顳葉位置,便比較容易誘發癲癇。不少研究認為,對於出現癲癇症狀的患者,腦瘤的治療與癲癇的控制就好像「雞生蛋、蛋生雞」關係,兩者互相影響,當腦瘤獲得治療,癲癇就會跟著改善,同樣地,癲癇若得到控制,腦瘤手術預後也會比較好。目前治療腦瘤以開顱手術為主,手術最大挑戰在於醫師必須將腦瘤盡量清除乾淨,但又要避免手術過程傷害周邊正常腦部組織,甚而造成神經功能損傷,這就得仰賴手術專業團隊的配合。戴世煌醫師表示,以成大醫院開顱手術團隊來說,手術可運用螢光顯微技術,讓腫瘤無所遁形,提升腫瘤切除的精準度,過程中也能搭配術中即時導航、神經監測系統,隨時掌握神經功能變化,一出現異常,神經監測團隊同仁會立即回報手術醫師,讓手術過程中神經受損風險降到最低,增進病患安全。正確選擇與使用抗癲癇藥物 減少發作頻率與改善生活品質至於癲癇控制方面,目前有數種抗癲癇藥物可供選擇,患者若原本就有癲癇症狀,規律使用抗癲癇藥物,不只可避免大腦神經異常放電,持續傷害腦部細胞,病患也不用擔心日常生活或工作當中突然癲癇發作而衍生意外,對生活品質較有保障。戴世煌醫師也提醒,腦瘤常見症狀也包括頭暈、頭痛、腦壓上升、神經功能受影響...等。當神經功能受到影響時,可能引起手腳無力、語言障礙、視力視野缺損...等症狀,民眾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盡速就醫,接受詳細檢查,才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年輕時耳鳴 增未來患腦瘤率

研究:年輕時耳鳴 增未來患腦瘤率#腦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輕人耳鳴,當心未來腦瘤易上身!臺灣團隊以臺灣健保資料庫分析,追蹤12年後發現,年輕耳鳴患者未來罹患良性腦瘤的機會,是沒有耳鳴族群的1.65倍,罹患惡性腫瘤的機會則是1.66倍。研究發現 耳鳴患者罹惡性腦瘤率增1.66倍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黃俊豪表示,許多耳鳴的民眾最怕腦子裡長腦瘤,為了探討耳鳴者得腦瘤的比例是否真的較高,與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副院長、研究員辜美安共同研究。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針對20至50歲的年輕人與中年人,選取15819位耳鳴患者,4倍沒有耳鳴的人數對照組63276人,並校正年齡、性別、11種慢性疾病等因子後,從2000年追蹤到2012年,發現這些耳鳴患者,未來產生良性腦瘤的機會,是沒有耳鳴這群人的1.65倍,罹患惡性腦瘤的機會則增加1.66倍。耳鳴雖是腦瘤危險因子之一 但發生率並不太高黃俊豪主任說明,50歲以上的成年人,因聽力退化造成耳鳴很常見,跟腦瘤關係比較低,但是年輕人鮮少聽力退化,一旦發生耳鳴,要小心可能是腦瘤早期徵兆。研究發現,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身體缺氧等情況,會增加惡性腦癌機率,也有其他研究者報告指出,頭部外傷、癲癇、抽煙、喝酒、常聽手機、電磁波等,也會增加腦癌機會。本次研究發現,耳鳴也是腦瘤的危險因子之一,雖然如此,民眾不用過度恐慌,因為腦瘤的發生率不太高。根據黃俊豪主任的研究顯示,2001年至2012年期間,臺灣地區大於20歲的民眾,聽神經瘤的年發生率大約是每10萬人約2.66人得病,換算全國2300萬人,一年約有611名新發個案,女性發生率比男性稍高。耳鳴超過1週 最好就醫檢查耳鳴是一個複雜的疾病,症狀非常多樣化,需透過詳細問診,加上一些耳科、聽力學、平衡功能、影像學等檢查,醫師才能找到病患耳鳴的確切病因,並給予適當治療。黃俊豪主任提醒,有耳鳴的民眾不必太過恐慌,然而,無論是哪一種耳鳴聲,若是超過1周以上沒好,最好到醫院仔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另外,針對慢性神經性耳鳴,可考慮進行整合性的耳鳴舒緩治療,約近7成耳鳴病患明顯感覺耳鳴困擾大幅下降。呼籲民眾發生耳鳴時,不要聽信誇大不實的治療,以免受騙上當。

單側耳鳴如蟬叫?恐是致命腦瘤警訊

單側耳鳴如蟬叫?恐是致命腦瘤警訊#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單側嚴重耳鳴、聽力減弱,影響睡眠,甚至出現後腦鈍痛、平衡感差?恐怕是小腦橋腦角腫瘤造成難治神經性耳鳴,若持續放任腫瘤不治療,壓迫腦幹將致命。一名56歲男性電腦工程師,數月前逐漸出現右側耳鳴,像蟬叫聲持續存在,影響睡眠、需長期靠安眠藥成。近日逐漸出現後腦鈍痛、平衡感不好,就醫經角膜反射測驗發現右側異常,腦幹誘發電位檢查顯示腦幹神經傳導異常,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右側腦幹邊的「小腦橋腦角」有一個2.5公分的腦膜瘤。小腦橋腦角腫瘤 宛如腦內灰暗地帶炸彈腦神經內科醫師黃啟訓指出,據研究約15%的人曾遭受嚴重耳鳴困擾。引起耳鳴原因很多,其中以神經性耳鳴最難治療。神經性耳鳴俗稱「腦鳴」,小腦橋腦角腫瘤是造成神經性耳鳴的重要且常見的原因之一。「小腦橋腦角」位於耳骨內側,是小腦與腦幹間第5至第12對腦幹神經經過的三角間隙。醫學統計10%顱內腫瘤發生在此狹小的三角間隙內,小腦橋腦角腫瘤有80%是聽神經瘤、10%是腦膜瘤。此處腫瘤不易早期發現,但由於緊鄰腦幹生命中樞,延誤治療常導致嚴重的生命危險,宛如潛藏在腦內的百慕達三角危機。小腦橋腦角腫瘤早期症狀主要包括單側耳鳴或聽力減弱(85%)、臉麻、頭昏、平衡功能異常,晚期則會有手抖、運動功能障礙等,最後壓迫腦幹,將有致命危險。使用手機勿靠太近 避免增腦瘤風險腦部腫瘤發生是否與使用手機有關?黃啟訓醫師說明,手機射頻輻射是否會致癌目前尚無定論,以往有部分研究發現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公告手機電磁波為2B級潛在致癌因子。雖然目前對使用手機與腦腫瘤的關聯性尚有爭議,但包括美國聽神經腫瘤醫學會在內的許多學術機構都呼籲,聽手機時儘量勿靠耳朵太近,建議用手機通話時,可開擴音或是使用耳機,並留意通話時間;夜間睡眠時,避免將手機放置靠頭部太近。單側耳鳴、平衡感異常等徵兆 須就醫檢查最後黃啟訓醫師呼籲,手機已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對腦部的影響也有許多研究,建議養成良好使用習慣,降低對健康的危害。若有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單側耳鳴、平衡感異常、臉麻或頭昏感應就醫檢查確定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3成腦瘤患者 合併發生癲癇症狀

3成腦瘤患者 合併發生癲癇症狀#腦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瘤不只可能引發頭痛,癲癇也是常見症狀!台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奐之表示,有時會看到40、50歲民眾過去沒有癲癇病史,結果某一天突然癲癇發作,甚至昏倒在急診室,做電腦斷層掃描後才赫然發現腦子裡長了腫瘤,只好趕快展開治療。腦瘤依部位不同,症狀也不太一樣,腫瘤長在語言區就會影響語言表達能力,若靠近運動區則容易引起手腳無力,有些人也可能產生視力、聽力症狀,常見的症狀還是以頭痛佔多數,約40%-50%的病患在診斷腦瘤時會有頭痛的症狀,另有約3成患者會合併有癲癇的發生。癲癇持續惡化 腦細胞很容易壞掉!王奐之醫師解釋,腦瘤患者出現癲癇症狀,可能與腫瘤干擾大腦神經電流有關。若放任癲癇惡化,腦部不斷異常地放電,腦細胞就很容易壞掉,因此在腦瘤手術前,針對有癲癇症狀的患者,多半會使用抗癲癇藥物幫助症狀控制。當手術去除腦瘤的威脅後,多數患者的頭痛、癲癇症狀就會消失。腦瘤有良性、也有惡性的,治療選項以外科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腦瘤手術的困難度與腫瘤的尺寸與位置有關,手術不只要去除腫瘤,也要盡可能減少腦組織傷害,讓患者術後依然可以保持正常生理功能,要在腫瘤切除範圍大小與保留大腦功能之間做取捨,是一項很大挑戰。手術密切監控 減少腦組織傷害舉例來說,像台大醫院腦瘤手術團隊會在手術過程密切監測患者神經功能變化、謹慎進行神經病理診斷,都是希望在最少傷害下盡可能將腦瘤切除乾淨,以降低復發風險。王奐之醫師期待未來手術中可運用術中核磁共振攝影做監測,這樣就能及時判斷腦瘤是否切除乾淨,手術精準度也可進一步提升。王奐之醫師也提醒,有慢性頭痛病史的若患者發現頭痛的型態改變、強度加劇、頻率增加,或過去沒有癲癇病史卻突然出現癲癇,特別是50歲後才產生,就得提高警覺。若合併出現視力改變、顏面神經麻痺、半邊肢體無力等症狀,也建議詳細檢查,盡早釐清病情、展開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手腳無力檢出腦瘤!當心7大症狀

手腳無力檢出腦瘤!當心7大症狀#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7歲的施小姐,近一年數次短暫左側無力,被當成中風治療。服用抗凝血劑仍間歇發生單側無力的情形。經影像學檢查,發現巨大岩部斜坡腦膜瘤伴隨嚴重腦幹壓迫,造成對側肢體間歇性無力。利用顯微鏡開顱達到完全腫瘤切除,搭配神經學監測,完整保留患者聽力及顏面神經。間歇性無力情形消失,追蹤至今亦無復發。巨大顱底腦瘤手術 陷保留神經功能、腫瘤完全切除的兩難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外科醫師陳以幸說明,顱底瘤手術在腦瘤手術中較困難,因為顱底的構造特殊,有許多神經血管穿過。這類腫瘤在初期沒有症狀,很難早期診斷。當病人出現症狀時腫瘤已相當大,導致手術困難度更高。巨大顱底腦瘤手術在安全保留神經功能及完全切除的兩難下,是嚴峻的挑戰。術前需精確判讀影像,辨別出腫瘤與重要神經、血管之相對關係,並擬定完備手術計畫,藉由顯微手術技巧搭配術中全程神經監測,提升手術安全性,最終達到腫瘤全切除及神經功能保存的雙重目標。腦瘤7症狀 長期頭痛、頭暈在列部分顱底腦瘤經過評估後,也可採微創或內視鏡手術進行切除,減少術中失血量、縮短術後恢復時間以及減少傷口疼痛。這類手術除了手術技巧外,常需在高階顯微鏡下搭配超音波振盪儀加上術中神經監測、顏面神經刺激以確保神經及血管的無損傷。術中隨時注意有無腦幹誘發電位或感覺誘發電位異常,確保腦幹功能正常。目前顱底腦瘤手術都能夠搭配這些設備,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術後併發症。陳以幸醫師提醒,民眾若有(1)長期頭痛、(2)長期頭暈、(3)視力模糊、(4)聽力減退、(5)臉麻痛、(6)手腳無力或(7)步態不穩等症狀時,因皆有可能是腦瘤症狀,需即早求診專業醫師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婦雙腳突無力 竟是乳癌轉移致腦瘤

婦雙腳突無力 竟是乳癌轉移致腦瘤#腦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0歲女性,突然雙腳無力,無法站立及活動。就醫檢查後,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患者疑似乳癌轉移至腦部,腫瘤壓迫導致雙腳無力,住院並進行手術與放射線療法治療。患者已逐漸恢復力量,能自行移動雙足。腦瘤剛開始可能無症狀 體積變大壓迫才發現桃園醫院急診護理師童姿鈞說明,腦部腫瘤依來源可分成:原本就從腦的組織細胞長出來的「原發性腦瘤」,以及從其他部位轉移過來「續發性腦瘤」。肺癌或乳癌轉移至腦部,是臨床上較常見的腦瘤。腦部腫瘤跟其他部位的腫瘤一樣,都有良性、惡性的分別,需病理檢查才能確定。剛開始可能沒有任何症狀,等到體積長到一定大小,壓迫到周遭有功能的區域,才會出現症狀。腦瘤治療多元 手術、放療、藥物童姿鈞護理師表示,舉例來說,若壓到視覺神經,會導致視力模糊;壓迫掌控情緒的位置,會造成性格改變;若長在運動神經上,可能出現運動障礙,走路不平衡或是手腳無力等。目前腦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全身性藥物治療,因此有時必須採取數種治療方式,搭配跨領域專科團隊醫療。建議民眾如果下肢不明原因麻木、行走無力感或是感覺疼痛,應盡速就醫檢查和診斷,避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