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大腸癌別驚!精準用藥助腫瘤縮小

罹大腸癌別驚!精準用藥助腫瘤縮小

2017/11/2(2022/3/15 7:26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是年輕人就不用注意?其實不盡然!四十三歲的李先生,連續三個月食慾不振、持續腹瀉,體重一個月內就少了七公斤,後來因發燒、咳嗽到醫院就診,才意外發現腹部有一顆十五公分大的腫瘤,近一步檢查後確診為乙狀結腸癌合併肝臟及腹膜轉移。

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說,早期的大腸直腸癌臨床症狀並不明顯,但如果有大便出血、大便中有黏液、大便變細,或是排便習慣改變,一下腹瀉、一下便秘,就必須提高警覺,儘早至醫院檢查。

林春吉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一般好發於五十歲後,可能與食物或遺傳有關,尤其以有瘜肉病史、家族史、慢性發炎腸道疾病者,為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如果肉類、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特別高,也容易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助腫瘤縮小 評估手術可能

「李先生當初就診時,已有腹脹、腸阻塞,手術切除腫瘤時,也切除一部分已受腫瘤侵犯的小腸。因為腫瘤的RAS基因沒有突變,就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數次治療後,他的肝轉移腫瘤明顯縮小。」林春吉醫師說,去年五月李先生接受肝腫瘤及腹膜轉移切除,至今病況平穩。

林春吉醫師指出,早期的大腸直腸癌,一般來說以手術切除達到治療目的,後續定期追蹤即可;若是病程進展到第二、三期,則須加以輔助性化療降低復發可能。一旦發展到第四期,腫瘤發生轉移,手術治癒的困難度增加,如果初步判斷無法切除,就必須倚靠化療及標靶藥物控制腫瘤。開始治療前,透過檢測RAS基因以及BRAF基因是否突變,選擇適合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對症下藥」,有機會在縮小腫瘤後提升手術切除成功機率。

林春吉醫師解釋:「『癌症』即是正常細胞受長期刺激而基因突變,變成不正常細胞進行無限制的分裂增長,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有別於以往的藥物作用是針對生長快的細胞加以破壞,而是換個方式,針對腫瘤的特殊訊息路徑調控進而抑制其生長。」因此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有助控制腫瘤不再增長,甚至達到腫瘤縮小的效果。根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RAS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第一線合併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與化學治療,相較於單以化學治療者,能有效降低疾病惡化風險,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甚至可達十個月,平均存活期則可高達二十六個月。

定期篩檢是「腸」保健康之道

林春吉醫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是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天天五蔬果」,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二至五成的發生率;再者,就是「每日動一動」,維持每日運動,能幫助腸道也動一動,可減少四成發生率。民眾也別忘了兩年一篩檢,定期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大腸癌。及早發現更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尤其現今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千萬別誤信偏方,延誤黃金治療期。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