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真的生氣!憤怒只是「二次情緒」
2017/12/23(2022/3/15 6:28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的情緒千奇百怪,喜怒哀樂都有背後的原因。但是有沒有想過憤怒到底為何造成呢?有一說為「憤怒是二次情緒」,提出這個說法的是奧地利出身的精神科醫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出現不安、恐懼等一次情緒時 常為了掩藏而發怒
阿德勒雖未直接與認知行為療法有關,但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是心理療法類別的創始人物,在認知行為療法中受到阿德勒心理學的影響很大。簡單來說,阿德勒醫師認為,當人們心中有著不安、恐懼、嫉妒、寂寞、無力感以及自我厭惡等難以接受的「一次情緒」時,為了掩藏這些情緒而發怒。
舉例來說,當幼兒出現危險行為,為此捏了把冷汗(感覺到恐懼)的父母親就會氣得大罵:「這樣很危險!」就是一個簡單好懂的例子。接下來讓我們稍微來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再來,請想像和異性伴侶同處一間屋子時,她(他)熱中於滑手機的狀況,你心裡或許會覺得氣憤煩躁吧。
消除憤怒前的情緒 避免被憤怒困住
這時候,真正的情緒其實是「希望對方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的寂寞感,以及「用手機在和誰聊天?」的嫉妒感。有時候,坦率承認這些情緒並不太容易(尤其對男性來說更是如此)。若出現了這些難以承認的一次情緒,就會爆怒:「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不要一直滑手機!」這就是二次情緒的憤怒。
情緒較為激烈的人,甚至有可能會出現抓起對方手機往地上摔的行動(但這是一種近乎權力騷擾或家暴的行為)。一次情緒的寂寞與嫉妒感覺愈強烈,憤怒也就愈強烈。像這樣,「比起憤怒的情緒,更要注意到之前所產生的情緒」,便是憤怒管理的大前提。注意不要被二次情緒憤怒所困住,要以消除一次情緒為目標。
(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