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憤怒的背後,都藏著一個受傷的人!專家教你「這樣做」拆解憤怒

每個憤怒的背後,都藏著一個受傷的人!專家教你「這樣做」拆解憤怒

2025/2/4
憤怒是很常見的情緒,而憤怒背後也隱藏許多感受。加州瑜伽教師協會主席茱迪絲.韓森.拉薩特(Judith Hanson Lasater)、美國加州北區地方法院調解小組成員艾克.K.拉薩特(Ike K. Lasater)於《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一書中,分享「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告訴讀者如何以此為基礎,應用在自己、伴侶、孩子和父母,甚至是職場對話中。以下為原書摘文:

「憤怒」的真實樣貌

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感受到憤怒,或是說出夾雜著怒意的話語。某一天,我決定算算自己一天會感受到多少次的挫敗、氣惱或憤怒,於是我買了一個小巧的手持式計數器,每當心中因這些感受出現任何一絲漣漪時,就按一下計數器。沒想到那天結束的時候,我被計數器上的數字嚇了一大跳:67。

或許這不是一個具代表性的數值,但考慮到現在時不時就會發生在周遭的路怒症和暴力事件,或許它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誠如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Rosenberg)所說,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憤怒、羞愧、內疚和抑鬱等,都是我們在評判這個世界應該如何運作時,所產生的同一類特殊感受。

若仔細去檢視自身的感受就會發現,舉凡是喜悅、連結或失望之類的感受,它們都是很直接地表達出你內心的感受;然而,憤怒就不一樣了,在它之下一定都隱藏著其他的感受,而這些隱藏在憤怒之下的感受,往往離不開受傷、恐懼或挫敗。

延伸閱讀:
情緒低落什麼都不想做?治療師教「4招自我對話」擺脫無動力狀態

我和艾克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都感到很難受。艾克表示,他剛開始學習非暴力溝通時,只感受得到2種感受,或者說他只辨認得出他的2種感受,那就是「不錯」和「憤怒」。我則依稀記得在上冥想課的時候,第一次在老師的指引下,體悟到自己內心承載了多少憤怒的過程。她要我們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靜坐在墊子上,讓自己與心中浮現的感受共存。沒錯,就是這樣,完全不需要任何技巧。

另外,她還提到,剛開始修習冥想的學生,在頭幾年的絕大多數時間裡,通常都會在坐墊上意識到自己有多麼憤怒。信不信由你,但當下她這番寓意深遠的提醒,讓我有點惱怒(真是諷刺)。後來我開始持續不斷的修習冥想,也漸漸了解到她說的話有多麼正確。

我感受到的怒火,通常不會是全面燃燒的大火,而是火光點點的「小火」,它們是因我生活中的各種小挫敗、惱怒,或一切我希望有所不同的事情而起的,比如:我希望我的背不會痛;我希望我清晨6點半要冥想的時候,鄰居不會修剪草坪;我希望我不會對鄰居感到不爽。有時候,這種不爽(甚至是憤怒)的感受會一直揮散不去,讓我覺得它似乎會糾纏我一輩子。

延伸閱讀:
受委屈時「做1件事」比生氣還有用!他教你「6招」有效消退委屈感

如何處理憤怒?

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心好好回想,最近你曾經對哪件事感到憤怒,然後仔細檢視你當時的感受。請善用自我同理,推敲出自己在憤怒的當下,心中其實有著什麼樣的感受。你很可能會發現那股憤怒是源自受傷、挫敗或恐懼;換句話說,相較於憤怒,這3種情緒或許更能準確表達出你當時的感受。

一旦你發現當時的自己其實有著什麼樣的感受之後,你就會產生轉變。誠如前文所述,這種轉變不單只是一種認知上的覺醒,還會伴隨著一種身體感官上的反應。對我來說,這種轉變就是:我找到了自己真實狀態的一種認證。

有一天,我決定親身測試這個理論。我開始回想那天點燃我內心怒火的某件事情,並利用自我同理的技巧與內在的自我搭上線。我立刻就注意到,我在腦袋裡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他憑什麼對我說那些話?他以為他是誰?」

接著,我刻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內心的感覺上,試著去揣測心裡真正的感受是什麼?突然之間,我覺得自己找到答案了;因為回想那個人曾對我說的話時,我發現我其實不是感到生氣,而是感到受傷。於是,我再次回想了那個人曾對我說的話,然後專注於自己的內心,立刻又感受到心中燃起一股怒意。

我反覆進行這樣的步驟,藉此一次又一次梳理自己對這件事的感受和看法,直到做到第4次或第5次的時候,我臉上緩緩綻開一抹微笑。我終於明白了。點燃那股怒火的,其實是我對那個情況的想法和評判,生氣只是我用來隱藏受傷情緒的一種策略;我的憤怒是在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傷害,我把它當成我的工具,為我築起了一道防護牆。

某日,我和艾克一起去參加一堂研討課。我們一步入上課的大講堂時,我就注意到廳堂的對角,坐著一個我會用「憤怒男」來暱稱他的男子。當主講人請大家不要和同行的人坐在一起的時候,我筆直地走到了另一個盡可能遠離那名男子的位置坐下。

接下來的發展或許你已經猜到了:他朝我這裡走來,在我身邊坐下,最後我們成了那堂研討課的搭檔,一起做了許多練習。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恰好應驗了「物以類聚」這句話;如果我們生活在憤怒之中,就會吸引到同樣處於這種狀態的其他人。不僅如此,只要我們身上帶著沒有化解的怒氣,多半都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梭巡著與自己一樣帶有怒氣的人。就像我在那堂研討課上做的事情一樣——我們永遠都會找到一個那樣的人。

你上一次對人發怒是在什麼時候?憤怒無法讓我們與自己和他人建立連結,憤怒不是一個可以讓我們與他人有效溝通的理想工具。

下一次當你發現自己對某人感到憤怒時,請花一點時間同理自己,直到你辨認出,自己的憤怒是因為正在對自我說著什麼樣的話所致,然後根據你對自己說的那些話,釐清你想要得到滿足的需要是什麼。倘若你能先照顧好自己的需要,就比較能心平氣和地回應對方的話。

(本文摘自/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放下指責或成見,善用5種情境對話,有效找出彼此的需要/聯經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