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別拿孩子做比較!4招減親子鴻溝
2018/2/5(2022/3/15 8:27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小學六年級男生,跟欺負他的同學打架,回家卻沒跟家長說起隻字片語,直到老師寫聯絡簿才知道出大事,傷心的媽媽不知道如何協助孩子處理後續問題,找上身心科醫師。孩子認為以前講了都被罵,不願意把發生的事告訴家長,常常是挫折經驗累積的結果。久而久之跟媽媽講話形成壓力,孩子選擇不如不要講。
父母練習4方法 處理孩子情緒
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蕭亦伶指出,上一代家長從小被教養時不容許有負面情緒,認為有情緒等於不好、受傷,然而孩子的情緒不是被處理而是被停止。當他們自組家庭,複製這個模式,孩子知道情緒不會被理解,因為怕被罵決定根本不講,將情緒隱藏起來。
對大人來說的小事,往往是孩子世界的大事。蕭亦伶醫師表示,承接孩子情緒是為人父母很重要的功課,家長不妨多利用寒假期間,親子比較多相處時間,練習4個協助孩子處理情緒的方法:
1)不要急著教導孩子正確的方式/
先試著同理,讓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生氣的情緒。
2)了解事情完整經過與原因,親子討論後續策略。
3)相信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
讓孩子自己說看看,如果再發生一次,有沒有其它期待的處理方式。即使天馬行空、無厘頭都好,列出愈多方式愈好,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的要幫孩子解決,以免跟孩子期待不同,反而以後不敢跟父母講事情。
4)親子共同討論,找出孩子最期待的結果/
用幽默有趣的方法提供建言,列出方法與結果,反覆練習改變互動模式。
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建立金錢概念
常見孩子為春節壓歲錢大鬧脾氣,家長不妨同理孩子壓歲錢被拿走的心情,讓孩子講出原本的規劃,問孩子的想法、怎麼運用錢。也可以跟大一點的孩子討論存錢,學習「延遲滿足」必須的等待。與其家長把錢全部收走,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如讓孩子從小養成存錢、用錢的概念,存到多少就可以買想要的東西。
蕭亦伶醫師提醒,家族團聚常會拿孩子的學業成績、才藝做比較,不論什麼年齡,被拿來比較都會讓人不舒服,尤其不要強迫不想秀才藝的孩子公開表演。可以事先詢問子女的意願,不必為了炫耀讓孩子為難。稱讚其它親戚孩子很認真努力,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被比較批評。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