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發現長輩性情改變?當心是失智症

返鄉發現長輩性情改變?當心是失智症

2018/2/14(2022/3/15 4:52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好不容易盼來年假,阿翔返家探視母親。一進門隱約感覺不對勁,門口堆了不少撿回來的紙箱、空瓶罐,客廳四散著橡皮筋、帳單通知等細碎的物品,和以往總是乾淨且物歸原主的環境不太一樣。準備年夜飯時,不時地聽到翔媽叨唸孫子怎麼沒回來,但孫子一直都在客廳玩耍。年夜飯的菜色不僅變少,就連翔媽最拿手的糖醋魚滋味也變了調,不但忘了放糖,還少了最重要的蕃茄醬提味,讓阿翔不禁懷疑母親究竟怎麼了?!

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指出,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比例約8.13%,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更高達20%,從人口老化的速度來看,預估未來台灣失智人口將愈來愈多,衝擊性不言可喻。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也提及,失智症不單單是年長者的問題,協會近幾年也協助到 50 歲左右年輕型失智症的個案,足見對失智症的警覺性不應侷限在65歲以上的長輩。湯麗玉秘書長表示,每逢年節期間,協會的諮商需求量便有增加現象,推測是因為晚輩過年返家,比較容易近距離觀察長輩的生活情形,「這段時間也是觀察長輩是否有『改變』的最佳時刻!」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相比 表現上大有不同

孫瑜主任說,「改變」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徵兆,雖然有些改變會與老化類似,但老化的基本能力不會改變,而失智症則是對過去曾經拿手的事情處理能力變差。有些長輩甚至會從好客性格突然變成足不出戶或疑神疑鬼、重複購買相同的東西、認不出熟悉的親友等,都是失智症的初期症狀。

湯麗玉秘書長則提醒,過年返家如果發現長輩有任何的改變、重覆等行為時,應多觀察且記錄下來,若長輩不願就醫,可透過長輩平時信任的醫師協助轉介。「面對長輩出現改變行為時,儘量給予包容並鼓勵,過年期間,可多陪同長輩做些需要花腦筋的活動,如走春、打牌、散步、唱歌等,或請長輩多說一些過去的事情,讓孩子當個小記者,幫忙做個人生故事書等等,都可讓長輩有成就感。」

失智症可藉由藥物及非藥物療法改善症狀

調查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共病情況會比同齡沒有失智症的人來得更嚴重,尤其是三高、腦血管疾病等,甚至會有高比例的氣喘、肺部病變與肝硬化等情形,需要較多的照顧。也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是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孫瑜主任認為,目前大部分的失智症雖然沒有辦法痊癒,但藥物的使用可以延緩病情惡化,除了用藥外,還可以透過調整長輩的生活習慣、改變與其溝通的方式、加強其認知訓練、職能治療等方式,來幫助改善生活品質。有10%失智症患者有潛在因素影響,一旦改善或去除這些因素,就可以治癒。因此,若發現身邊長輩有了「改變」,最好及早就醫諮詢神經或神經科醫師,或許在排除疾病因子後即可恢復功能。

最後,兩位專家都建議,要延緩失智症的發生,須從生活形態、運動飲食著手,包括「趨吉避凶」都要留心,在「趨吉」上要有三動: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還要維持理想體重、採取地中海式飲食等;在避凶上則要遠離三高、避免外傷、抽菸與憂鬱等,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